自组织理论视阈下国外大众体育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启示

2016-11-28 08:38:26苏文燕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全民俱乐部大众

苏文燕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自组织理论视阈下国外大众体育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启示

苏文燕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22)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体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众多学者在国内寻求健身事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希望能从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借鉴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以日、美、德三国为代表的大众体育开展较好的国家进行分析,通过梳理三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它们都具有自主性、协同性、非强制性和内生动力性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分析表明,大众体育的发展规律与自组织理论宗旨完全契合。自组织理论和大众体育事业相结合是国外发展大众体育的成功道路,那么坚持自组织的发展模式也将是我国全民健身的必然选择。最后,在自组织理论的视阈下探讨我国全民健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此提出改革建议。

大众体育;自组织;全民健身;启示

2014年国务院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已经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腾飞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繁荣的表象难掩内在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各级财政每年下拨给全民健身的经费有限,全民健身事业的融资渠道狭窄、社会参与度不高、缺少外部环境等外在因素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过度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行政指令的强制性推动,缺少内部推动力,它能否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我国全民健身所遭遇的瓶颈期不同的是国外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它们已经寻找到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大众体育发展形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为使全民健身突破困境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其中不仅要对各国大众体育的开展情况进行梳理,更要对其特点进行深刻的剖析与探寻。

1 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梳理

1.1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

随着二战后各国经济的重建和发展,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因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带来的“文明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1975年,欧共体通过并颁发了《欧洲全民运动宪章》,表达了欧洲各个国家为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殷切期望。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表决成立了以促进大众体育发展为职责的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际奥委会于1985年设立“大众体育委员会”,并决定每两年举办一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1993年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在洛桑签订了合约,明确指出“双方合作的核心,是全民体育和全民健身。”可见,大众体育早已成为了国际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世界各国也已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其顺利开展,如日本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以及德国的《黄金计划》等。

1.2日本大众体育发展分析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将体育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大众体育上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已进入世界大众体育发达国家的行列。具体原因有:第一,日本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大众体育的政策法规,将体育提升到立国的高度,树立起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的大体育观。[1]第二,日本十分重视俱乐部的建设,以俱乐部为依托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保障三大体育领域的协调发展。为了顺应时代要求,日本开始重点培育社区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俱乐部和民间体育俱乐部共同发展的综合型区域体育俱乐部。俱乐部是以居民自治的活动为主的体育组织,它采取居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管理模式[2],政府则不进行干预,只扮演着监督和援助者的角色。政府发挥自身的资源整合功能,通过加大对学校的补助力度而非强制性命令来激励学校将运动设施向社会俱乐部开放,开拓出学校和社会共享体育资源的新局面,最终形成体育俱乐部自主管理,国家、地方和社会共同建设的结构。第三,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居民的体育权利和主体性。日本关注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体育活动,认为无论是儿童、妇女还是老人、残疾人都具有同等的体育锻炼的权利,并在体育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能够自主规划和抉择。在2010年新颁布的《体育基本法》中第一次提出体育权,要求国民尊重运动规律,主动参与。[3]日本通过建立体育民主机制,把居民的自主性作为政策目标和建设体育环境的手段,大大增加了体育人口。第四,大众体育的经费来源渠道广泛,不仅有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还有俱乐部会员所缴纳的会费,体育产业的支持,彩票、广告收入和赞助等,解决了单纯依靠政府财政的尴尬局面。另外,日本体育指导员资格认定制度完善,除体育协会文部省以外,厚生省和劳动省也有社会指导员培训和资格认定制度,因此培养了一大批体育指导员,加之,他们乐于为群众提供无偿志愿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1.3美国大众体育发展分析

美国是大众体育开展最好的国家之一,由于文化和社会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美国人认为联邦政府的权利应受到限制而公民拥有自由的权利。为了规避来自国家和官方上层的干预,美国特意将“公民不受政府干预”写进法律条文中。这一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美国在1978年颁布的《业余体育法》中就明确指出“政府不专门设置体育主管部门,不设单一、垂直的权威机构来负责全面的体育协调工作”。[4]可见,在大众体育管理方面,美国政府并不掌管,而是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协调把控,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产生了独立、不独立和半独立类型的体育组织,如户外运动管理机构、休闲体育管理机构等,它们又依托于各类俱乐部来充分发挥自我协调的功能。如美国总统里根执政期间,他就积极主张让政府为大众提供运动休闲的硬件设施,而让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他认为大众体育只有独立自主,脱离政府的强制性管制才能发展得更好。

美国非常注重利用法律手段对大众体育健身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共同制定政策法规使国家拥有了完善的大众体育法律体系,不仅明确女性、残疾人和残障儿童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而且还专门颁布老年体育政策,成为首个专门制定老年体育政策的国家。[5]

同时,美国在发展大众体育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环境与人的协调,他们将运动场地和草地结合,将娱乐设施建设与公园建设相结合,自然保护区和钓鱼区都开发成休闲健身活动区,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使用率。坚持以人为本,配备适合各年龄群体的健身设施,让公众均等享受参与教育的权利,为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创造有利条件,使公众都能够均享体育,创造生活。

1.3德国大众体育发展分析

德国的大众体育发展状况是世界公认领先的国家之一,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俱乐部体制和体育自治。德国体育俱乐部数量众多,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甚至是乡村都有相当数量的俱乐部存在。这些俱乐部收费标准低,项目丰富多样,甚至为会员配备专业的健身教练,会员参加俱乐部的时间也相当灵活,可以随时使用场地,因此体育俱乐部成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相关资料显示,德国有91000个体育俱乐部,有1/3的德国人是体育俱乐部成员。[6]

在俱乐部发展过程中,体育自治是其最大特点,德国的宪法曾明文规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享有组织上的自治,并确定了体育“独立”和“自我负责”的基本原则。[7]主要表现为:第一,自行运作。联邦政府不设立统一专门的管理体育事务的机构,由各州、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大众体育的政策,体育领导部门负责协调。政府不过多干涉俱乐部运行,只提供场地和设施,负责协调学校体育场馆对俱乐部免费开放,在税务法中将俱乐部列为公益性非赢利组织,制定对俱乐部税收的减免政策。例如德国每所中小学至少有一个综合馆,政府对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维修,由政府出面协调学校和俱乐部,使体育馆白天供学生使用,晚上免费租给俱乐部,大大提高场地的使用率;第二,自我管理。俱乐部的工作人员除职业工作者外都是俱乐部的会员,他们本着自愿原则服务于俱乐部,促进了德国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发展,而政府也积极鼓励公民志愿者服务,并设立专门的奖项来表彰志愿者。同时,俱乐部实行民主管理方式,每个会员都有投票权,对俱乐部发展目标进行全体会员集体投票决定,充分保证了会员的利益;第三,自我驱动。德国体育俱乐部由提供单一的运动项目向多种运动项目转变,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引导大众科学健身,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同时,德国还推行体育运动奖章制度,鼓励各年龄段和各种健康状况的人参加活动,激发民众体育锻炼的热情,使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都能成为经常锻炼的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了体育管理形式的更新和组织形式的进步,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一步促进大众体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国外大众体育与自组织理论

2.1国外大众体育发展规律分析

2.1.1自主性

无论是美、日还是德国,都要求大众体育自我发展,强调政府不对其进行过多干预,只负责提供运动休闲的硬件设施和协调各方力量。三国都主要依托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发展大众体育,在俱乐部管理过程中,俱乐部自筹经费、自我管理、自负盈亏,体育自治的理念得到充分展现。例如德国俱乐部的运作经费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会费,占到总收入的54.7%,其余是企业赞助等,只有一小部分才来自于政府的财政补贴。[8]俱乐部只有不单纯地依赖财政补贴运营,才能不受政府的干涉充分进行自我发展。

2.1.2协同性

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大众体育系统既与竞技体育系统、学校体育系统同属于大体育系统范围内,又是一个本身包含体育组织、健身者、相关部门、设施器材等众多要素的巨系统,因而只有将与大众体育系统相关的要素协同起来才能推动整个系统的发展。无论是日本通过颁布法律措施强调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美国各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制定体育政策保障不同健身人群的体育权利,还是德国政府协调学校和社区俱乐部来共享体育资源,无一例外都体现了其协同性。在协同性的作用下,三国的大众体育都稳步发展。

2.1.3非强制性

如德国的联邦政府不设立统一专门的管理体育事务的机构,而是由各州、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大众体育的政策;在举办体育活动时,日本不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而是遵循“政府、协会和社会分工协作”的原则,政府只起主导作用,将具体事务交由各协会承办,同时吸收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其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起以社会化管理为主,政府监督为辅的大众体育管理体制。

2.1.4内生动力性

在政府、法律等外部因素为大众体育系统创造出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下,系统又将体育人口、融资渠道、体育组织等各类内部要素进行融合,所激发出的推动系统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部驱动力即内生动力。如各国的体育俱乐部体制和体育自治权利的实施、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权利的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的完善、大众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大众体育融资渠道的拓宽等等,都利于满足大众的兴趣爱好,充分调动起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现出社会各界的意志,最终形成大众体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2.2国外大众体育的自组织发展模式

通过总结日、美、德大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它们与自组织理论高度契合。那么何谓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包含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超循环理论、分形学和混沌论在内的宏观理论集合体,这些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强调复杂系统的演化发展是自组织的,认为发展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系统的外部,而是由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所产生的内驱力。外在的控制力量虽然很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对整个系统的发展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自身的内部推动力,所以内在的自我动力一旦形成,系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并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调整、自主选择,从而实现系统的自我发展。[9]

弱化政府的强制性,尊重公民的自主性;政府、社会、个人三方投资,拓宽大众体育融资渠道;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与自然、环境和人的协调;充分发挥俱乐部的功能,学校和社区共享体育健身资源;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协同发展,这些理念和措施都激发出了大众体育系统的内在动力,体现出自组织理念。总的来说,日、美、德三国大众体育所具有的自主性、协同性、非强制性和内生动力性也是自组织理论的明显特点,它们与自组织理论一脉相承。我们将国外大众体育与自组织理念相结合的模式定义为自组织模式,它是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那么坚持自组织的发展模式也将是我国全民健身的必然选择。

3 自组织理论视阈下我国全民健身面临的困境

3.1过分依赖政府的强制性推动,“被组织”色彩严重

大型体育活动一般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下进行的,由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健身活动仍然有限,而且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健身活动缺少系统化的指导,健身效果较差,健身事业的发展过度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资金融资渠道狭窄,导致事业发展缓慢。由于我国的全民健身自我调节和发展的能力差,全权交由政府组织和推动,缺少体育自治传统,因而一旦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大众体育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3.2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民间组织缺乏动力

相对于美、日、德三国来说,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内部驱动力不足,没有形成学校功能、社会功能、政府职能协同推进的局面。我国学校体育停留在“放松紧张学习气氛”“别出现磕碰就好”的状态下,学校引导大众健身的职能发挥得不够充分;社会上缺少带动性的民间组织,各种体育协会流于形式,俱乐部以自我经济利益为主;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都倾向于竞技体育,将大部分的财政拨款投在竞技体育上,造成了全民健身事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3缺少体育环境,体育人口结构不合理

第一,大众体育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广场舞,具有较强的带动性作用,能让多数人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参加体育活动,而我国较为缺乏类似的体育环境。第二,体育人口比例存在较大的差距,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畸形“马鞍型”结构,参加体育锻炼的多为青少年和老年人,中间阶层的中、青年人则很少参加体育运动。然而邻国日本的体育俱乐部则能满足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因而它们的体育人口分布较为均匀。

3.4大众健身缺乏科学指导,体育健身资源分布不均

健身缺乏科学指导且队伍散乱,呈现出“零散化”和“随意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指导员素质低下;体育资源整合不合理,体育人才缺失;同时,健身资源相对集中,其中各大机关、院校、单位占据优势资源,但不能对外有效开放,而部分小区体育设施陈旧、现有资源利用率低等造成体育健身资源紧缺,仅仅是公园、小区等简单设备又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健身需求。因此,体育设施求大于供的现象阻碍了大众体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4 结语与启示

日本、美国、德国发展大众体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自组织是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各国都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石,强化社会参与,实现体育组织的自我管理。针对目前我国全民健身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发挥出健身系统的内在驱动力,坚持走全民健身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做到:

4.1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体育自治

无论是美、日还是德国,政府在大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只扮演着协作者的角色,政府不过多干预体育管理,只负责为大众提供运动休闲的硬件设施和协调各方力量。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政府要打破中央集权式的发展规划,下放权力,实行体育自治。借鉴国外经验,将体育政策的制定实施交由各城市主管,使城市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健身政策,而政府不进行过多行政干预,只为其提供场地设施和资金支持,颁发相关政策协调好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最终实现由政府完全支配型向政府主导、社会协作的发展模式转变。另外,还要注重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和谐发展,政府应对全民健身事业有所倾斜,减少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形成“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4.2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推动发展

从政府政策的支持,到学校俱乐部的推动,社会企业的赞助,再到志愿者的奉献,正是在各界的协同配合下,日、美、德的大众体育才能蓬勃发展。而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是一个包含众多要素的复杂巨系统,我们只有将诸因素协同起来,才能发挥出系统的最大化优势,达到1+1>2的效果。具体来说包括:政府、学校、社会、个人之间的协同;体育机构与全民健身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健身系统内部各级各类协会之间的协同。如俱乐部、社团、协会等开展联赛形式的体育比赛,大众媒体可充分发挥其职能,增加民间运动赛事的曝光度,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广告商和赞助商的投资,拓宽全民健身的资金来源,解决发展经费问题。

4.3激发个体参与兴趣,增加体育人口

全民健身工作站点要丰富健身内容,开展不仅局限于老年人参与的运动项目,更要有针对青年、残疾人等的项目,引入休闲项目和冒险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借鉴俱乐部制度,以极少的会费便可享受更高的服务,吸引民众参加。通过运动联赛和体育运动奖章制度,激发个体参与兴趣。同时要学习德国、日本等国的俱乐部管理制度,工作站点的发展目标与具体工作都由会员投票产生,实现参与者即管理者,充分调动起个体参与体育健身的主体性,以实现全民健身参与者的可持续发展。

4.4科学健身,共享体育健身资源

德国对民众健身曾提出要“经常、正确、适度和欢乐”的原则,针对如何科学健身进行了进一步的科普。德国俱乐部在民众选定一项运动项目时,会组织民众进行一个短期的培训,让民众掌握健身的正确要领。并通过俱乐部的培训体制和志愿者制度,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核和培训,输出素质较高的指导员,指导民众进行科学健身。而日本共享体育健身资源主要是依托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来实现。社区和民间俱乐部通过与学校体育俱乐部共享场地设施,解决资源短缺的现象,另外,三者还形成一个超循环的发展模式,发挥出体育资源的最大化价值。我国为了解决民众错误的健身方法和健身资源短缺的现象,可以充分借鉴上述经验。

[1] 范威. 日本《体育基本计划》研究——大众体育篇[J]. 山东体育科技,2014,36(2):114-118.

[2] 胥万兵,金银日.日本大众休闲和体育的政策导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11,18(4):63-66.

[3] 范威.日本《体育基本法》特征及启示[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5):531-535,559.

[4] 范铜钢,周田芬,曹玉洁.世博效应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15-18.

[5] 周兰君.美国大众体育管理方式管窥[J]. 体育学刊,2010,17(9):45-49.

[6] 缪佳.从美国、德国、瑞士竞技体育的发展探析中国体育强盛之路[J]. 体育科研,2009,30(4):19-23,35.

[7] 侯海波.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现状及成功经验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3):95-99.

[8] 邵桂华,满江虹.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体制分析:问题与解决途径[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2):132-135.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Mass Sports and Its Revelation on the National Fitness of China under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SU Wen-yan

(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The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is alw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sports research.Many scholars see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itness career in the domestic,at the same time turned their eyes to the foreign country.They hope to lear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find a development pattern that are suit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mass sports in Japan,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hree countrie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utonomy, coordination,non-mandatory and endogenous dynamic are the main rules of mass sports development.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rule of mass sports corresponds with the self -organization theory. The combination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nd mass sports is a successful way to develop mass sports in foreign countries,so insisting on the self- organization pattern is our inevitable choice.At las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ilemma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under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proposals.

the mass sports;self-organization;National Fitness;revelation

2016-09-02;

2016-09-29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YC2016006)。

苏文燕(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G80-05

A

1672-1365(2016)05-0027-05

猜你喜欢
全民俱乐部大众
全民·爱·阅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22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