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与利益分析——基于建构主义视角

2016-11-28 08:38:26张长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身份利益体系

张长城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我国在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与利益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

张长城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基于温特的建构主义,对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国家利益及其历史变迁特征进行了分析。国家间互动构建了国际体育体系,进而建构了国家身份。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就是指在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间角色,或者是与主导国际体育体系的认同度。从国家行为体个体层面,国家间主要体现为一种竞争关系,但是在特殊国际时期则表现为敌对的政治关系。从体系整体层面,新中国成立前国家从游离性国家转变为现状性国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行为体经历了革命性国家、游离性国家和现状性国家三种身份的历史演变。国际体育体系中的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包括生存安全、主权独立、经济财富和国家形象等四种。国家利益的历史变迁特征主要有身份的基础性特征、国际性特征和当代性特征。

国际体育体系;国家身份;国家利益;建构主义

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一道并称为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其中,以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提出的国际体系的建构主义理论最具影响力。[1]与新现实主义者和新自由主义者比较,温特否认国家身份和利益预设的观点,更强调国际政治的“社会性”,认为在国家间的互动中,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得以构建,而国家身份和利益又影响国家行为。

自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国际体育社会已经成为世界一流体育强国捍卫、诉求、拓展国家利益的重要空间和平台,为此不惜举全国之力,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夺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的承办权、举办权。而世界一流体育强国俨然成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一种身份,成为国家利益的代名词。本文试图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互动,探讨国家身份的历史演变及内涵,考察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利益及其历史变迁特征,为分析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1 国际体育体系构建

1.1国家行为体的互动以及国际体育体系的构建

1.1.1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国际行为体的互动

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既是国际体育体系(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是国际体育体系得以构建的原因。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温特认为国家行为体是国际社会结构中的“施动者”,施动者的互动导致结构的形成,结构是“施动者”的活动空间,所处的位置,“施动者”与结构是相互建构的。建构主义的社会理论认为,国家间的互动有三种形式,一是霍布斯式的互动,即国家间“零和”博弈互动,比如新中国参加、退出又回归奥运会大家庭的历史,就是新中国与有关国家之间的敌对关系的真实写照。二是洛克式的互动,即国家间的“竞争”互动,但凡参加国际赛事,特别是竞技比赛的国家间的关系都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三是康德式的互动,即国家间的“友好”互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这种友好关系的真实写照。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国家间的体育互动就是典型的友好关系。另外,国家间的体育援助也是一种友好关系的表现。

1.1.2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国际体育体系

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现代奥运会、国际足联以及国际田联等国际体育组织等诞生无不是国家间互动的结果。国家作为“施动者”,在参与国际体育社会的过程中,也就认可了国际社会中的规则或制度、规范等,从而也建构了国际体育体系(结构),促进了国际体育体系逐步稳固和完善。国际体育体系是一种“文化”,不但包括身体文化,而且更为突出地表现为政治文化,国际体育体系就是一种国际政治体系结构。

1.2国际体育体系的类别

依据“国家主体”参与的广泛性,可以把国际体育体系分为全球性的国际体育体系和区域性的国际体育体系。任何一个国际体育体系都可能包含上文所提到的三种不同种类的国家互动。

全球化的国际体育体系主要是指以奥林匹克体系为代表的国际体育体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世界性大国或区域性大国竟相参与全球性的国际体育,旨在提高本国的国际影响力,而国家间的互动也促进了以竞技体育全球化为典型特征的国际体育体系的形成。

区域化的国际体育体系,就是以某一区域或范围内的国家互动所构建的国际体育体系。结合我国参与国际体育体系实践,区域化的国际体育体系有新兴力量国际体育体系、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国际体育体系、亚洲国家间构建的国际体育体系等。新兴力量国际体育体系就是在1965年由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间的体育互动而形成的国际体育体系。这也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综合性国际体育比赛。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国际体育体系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间的体育互动而形成的国际体育体系。亚洲国家间构建的国际体育体系主要是指通过亚洲运动会等区域体育运动,亚洲国家之间互动所形成的区域性国际体育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参加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的国家之间互动所形成的区域国际体系。

2 国际体育体系构建国家身份

2.1国际体育体系构建国家身份的内涵

“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结构是知识的分配”或“观念是无所不在的。”[1]温特认为“结构是由观念建构的,被建构的结构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决定行为体的行为。”[2]温特把身份作为有意图行为体的属性,并讨论了四种身份,即个人或团体,类属,角色以及集体,而且认为四种身份之间的区别是模糊的。[1]基于温特的国家身份理论,所谓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就是指在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间角色,或者是与主导国际体育体系的认同度。

首先,国际体育体系能够确定国家身份,并具有独特作用。“体育在确定国家身份和归属感方面证明有独特效果。”[3]现代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政治资源,是国家间相互交流的平台,拓展了国家谋求生存与安全的空间与场所。国际体育体系也是国家展示自我实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舞台。

其次,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主要是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国际体系。世界体育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比如东方体育文化、少数族裔体育体系、区域体育体系等,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西方体育体系。

再次,“国家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一国的意图今天可能是善意的,明天却是敌意的”[4]。因此,国家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会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最后,国家出于各种动机和目的参与国际体育体系而形成各种共有观念,不同的共有观念建构了参与者的不同身份,不同身份往往也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与主导国际体育体系的认同度。

2.2国家身份的类型

在国家行为体个体层面,国家之间有霍布斯的敌对关系、洛克的竞争对手和康德的友好关系等三种关系身份。在体系整体层面则体现出国家与主导国际关系之间的正向认同、零向认同和逆向认同三种关系。正向认同即认可主导国际体育社会,并积极参与主导国际体育中的赛事和活动,这类国家称之为现状性国家。零向认同即不反对也不支持国际社会,对主导国际体育社会持游离态度,这类国家称之为游离性国家。逆向认同即对主导国际体育社会持反对态度,不参与主导国际体育赛事和活动,或认为参与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这类国家称之为革命性国家。现状性国家与国际关系的认同又分为三种,即受到强制而不得不的认同、为了利益的认同和与国际社会融合的观念性认同。

3 国际体育体系中我国国家身份的历史演变

3.1新中国成立前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

主导这一时期国际体育体系的是现代奥林匹克体系。维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的国际政治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以顾拜旦为代表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创建和确认了参加现代奥运会等重大国际体育比赛的国家身份资格模式。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幕前,国际奥委会向当时清政府发出了邀请函,但是清政府没有应邀参加。有人认为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不关心体育所以没有应邀参加。实际上,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帝制最黑暗最腐朽的时代,游离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体系之外,无法形成共有知识(或观念),无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身份。因此,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现代奥运会(即不知现代奥运会是何物),托故没有参加第一届奥运会。这时的国家身份则是游离性的国家身份。

1932年刘长春等代表国民政府参加了1932年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对主导国际体育体系是正向认同,构建了现状性国家身份。当时的中国依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当时的国民政府本不愿意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但是为了粉碎日本侵略者分裂中国的阴谋,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参与国际体育体系。中国相对于日本就是霍布斯式的敌对关系,中国之与其他国家则是康德式的友好关系。随后中国成为了奥委会的成员国,又参加了后续的几届奥运会。可见,从整体层面,中国为了国家利益而被迫参加奥运会,后来又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体育活动从而也建构了中国现状性国家身份。

这一时期,从国家行为体个体层面,中国参加主导国际体育体系,彰显了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身份,构建了与日本的敌对关系,与其他国家则构建了的友好关系。从体系整体层面,中国从一个游离性国家身份转变为现状性国家身份。

3.2新中国成立后至加入联合国以前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

这一时期,从体系的整体层面来讲,新中国与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之间的关系复杂,经历了奥运会资格获得认可,参加奥运会、到退出奥运会以及其他主要国际体育足球的曲折历史。这一方面维护了新中国是作为唯一合法的主权国家的身份,然而在客观上更加凸显了新中国革命性国家的标签。从总的趋势来看,上世纪70年代以前新中国是具有比较明显革命性的体制外国家。[5]这一时期,中国也参加了由印尼主导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体育交流。新兴力量运动会是由印尼倡导主办的国际奥委会以外的独立运动会,由于与主导国际体育体系分庭抗礼,仅举办一届即告夭折。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体育交流更突显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对立。因此,新中国参加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以外的运动会和体育交流,在维护新中国国家主权,拓展国家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革命性国家的身份。

从国家行为体个体层面,由于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国”,图谋分裂中国,从而也建构了在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中两国的敌对关系。

3.31971年加入联合国后至今的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

3.3.1国际体育体系中的游离性国家身份

一般说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虽然加入了一些国际组织,但是真正参与的程度有限,中国还只是一个游离于国际体系的国家。1979年10月日本名古屋会议所创建的奥运模式,使中国又回到奥运会大家庭。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中国加入的国际体育组织数量有限,而且参与程度较低,尽管参加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但是,在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中,中国游离性国家身份并没有根本改变。从国家行为体个体层面来看,为了“为国争光”,中国与其他国家间构建了竞争关系,这是由竞技体育的“胜负特征”所决定的。

3.3.2国际体育体系中的现状性国家身份

第一,在十四大后至2001年中国申办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是为了物质性和追求体育硬实力的现状性国家。这突出表现在“奥运金牌”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将举国体制的作用和效率发挥到极致,极大地提高了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一跃成为竞技体育的世界强国。

第二,在2001年中国申办北京奥运会成功后至今,中国努力实现对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庄严承诺,积极践行“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理念而成为观念性的现状性国家,即在追求体育硬实力的同时,向追求体育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转变的现状性国家。积极加强奥林匹克文化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积极宣传和践行公正、公平的普世性价值理念。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51块金牌的第一名的成绩就是对这种身份的最好诠释。

4 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利益

国际体育体系中国家身份的变迁,最根本的原因则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体系时对国家根本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温特认为“身份包含了利益成分,但又不能还原到利益”、“利益是以身份为先决条件的,因为行为体在知道自己是谁之前是不可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没有了利益,身份就失去了动机力量,而没有身份,利益就失去了方向”。[1]温特研究了四种国家利益即生存、独立、经济财富和集体自尊。因此,本文主要从国家安全、主权独立、经济利益以及国家形象等方面分析历史变迁中的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利益及其特点。

4.1历史变迁中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利益

4.1.1新中国成立前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成立前国家经历了从游离性国家身份向现状性国家身份的转变。所谓游离性国家身份主要是指清末国家外在于现代工业文明之外,同时又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遵守现代国际公约,割地赔款。游离性的国家身份体现了清朝政府对国家生存安全利益的无奈。自民国起,特别是参加了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中国则构建了现状性国家身份。现状性的国家身份所追求的是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国家安全主要是揭露日本在国际上分裂中国,使伪满洲国合法化的阴谋。国家主权独立则是依据现代国家主权独立原则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并成为战后秩序的缔造者。因此,这一时期的国家利益主要是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

4.1.2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前,中国的国家身份是革命性国家。这一身份说明中国被排斥在主导国际体系之外,中国面临着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问题。国家安全实际上就是台湾问题。国家主权问题主要体现在主权唯一及排他性问题,突出表现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加入联合国以后,中国的国家身份经历从游离性国家身份向现状性国家身份的转变。这一时期所谓游离性的国家身份主要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较少,还不具备应有的影响力。这一方面说明国家生存安全和主权独立获得的国际认可,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生存安全和主权独立仅仅是一个国家首要的、最基本的国家利益。现状性国家也经历了从物质性国家向观念性国家身份的转变。物质性国家身份所追求的国家利益就是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竞技体育名次。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主要体现了国家对体育经济利益的追求,竞技体育排名构建了竞技体育实力的强者身份,塑造了竞技体育强国形象。观念性国家身份经历了从秩序性认同和价值理念认同之转变。秩序性认同即积极纳入国际体育秩序,遵守国际秩序、和秩序性发展。价值理念认同即参与奥林匹克公益事业、公正、公平比赛、弘扬正气、友好、维护世界和平等。观念性国家身份所追求的国家利益就是体育强国的国家形象。体育强国应该是各项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一流,并且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国家。[6]可见,观念性国家身份体现了一个国家体育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辩证统一。

4.2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利益的历史变迁特点

4.2.1身份是国家利益的基础——身份的基础性特征

身份是国家利益的基础,因此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必须要拥有、维持或再造自己的国家身份,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拥有一定的国家身份就明确地告诉他人自己是谁、告诉自己是谁,从而也明确对方是谁,身份使行为体之间相互区别,身份本身就是利益。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体育体系,旨在维护国家的生存安全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以革命性的国家身份退出奥委会,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生存安全和主权独立的国家利益。中国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举全国之力在国际大赛中获得更多的金牌,构建竞技体育强国之身份,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大国之身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实质就是再造国家身份。很难想象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处于二流国家的境况,这与中国世界性大国、甚至与亚洲区域性大国的身份不相吻合。

4.2.2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国家利益的国际性特征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在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体育水平较低,中国更多地是以现代主权国家身份参加主导国际体育体系,旨在实现国家生存安全和主权独立的政治诉求。这也是一个国家首要的、最基本的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各项体育事业实现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国际水平相差依然很大,革命性国家身份,则体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主权国家的政治诉求。自加入联合国后,中国经历了从游离性国家向现状性国家的转变,从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以外的国家向体系内国家的转变,体育大国乃至于体育强国身份成为更高追求,这与中国和平崛起成为负责任大国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是分不开的。此时,体育经济利益和通过体育塑造国家形象成为更高利益追求。

4.2.3后奥运时代的国家形象——国家利益的当代性特征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后奥运会时代。后奥运会时代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人们对奥运金牌的追求逐步回归理性,人们不再仅仅以奥运金牌等物质力量的标准来衡量国家体育的发展,人们将更多地将物质性成长与社会性成长相结合并以社会性成长为目标的标准来衡量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这是因为近代以来西方大国崛起史就是物质性成长与社会性成长相结合的历史,而新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的社会性特征日益凸显。[7]社会性成长主要体现为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从而接受与塑造国际规范;主动提供国际公共物品进而全球治理;维护国际声誉与大国形象。[8]因此,后奥运时代的国家利益就表现为在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中塑造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普遍印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政治声誉,而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际身份。

依据社会建构理论,在社会性特征日趋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后奥运时代的国家形象就是体育强国形象。依据大国社会性成长理论,体育强国形象就是在主导国家体育体系中的观念融入性的国家身份。首先是制度融入,即既要认可国际体坛现有的制度并遵守基本的规范,同时又要进行制度创新,对现有制度和基本规范进行必要改造。其次是价值认同——即认同“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的公共体育精神。另外,文明贡献——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合和”体育文化,提供公共产品,促进世界体育多元化发展。最后,提高在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其他国家的作用力和示范效应,塑造 “他我形象”。

5 结语

主导国际体育体系是一种国际政治体系。在建构主义看来,国家间的互动构建了主导国际体系,而建构了的主导国际体系则建构了国家身份。国家身份是国家利益的基础。从国家行为体个体层面,国家间主要是互为竞争对手,而在特殊时期,一些国家之间则形成特殊的敌对关系。从体系的整体层次,国家与主导国际体育体系形成了三种不同认同,并对应于三种不同国家身份。国家身份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

[1]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学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9,23,220,226.

[2] 姚勤华. 温特建构主义哲学观解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32(5):88-97.

[3] Xu Guoqi. Olypic Dreams: China and Sports(1895-2008)[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1.

[4] 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

[5]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25(1):10-15.

[6] 张长城.体育强国的软实力解读[J].体育学刊,2010,17(6):5-9.

[7] 李格琴.大国成长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J].现代国际关系,2008,28(10):41-46.

[8] 郭树勇.大国成长东风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6-237.

Our country’s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est in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System-based on Constructivism

ZHANG Chang-ch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15,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ts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national interaction constructed international sports system, farther constructed national identity. Th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system is national role in the leading international sports system, or acceptance with the leading international sports system. From individual level, countries acted as competitors, but as enemies in the special period. From the system level, national identity remained from outside to main current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but from revolutionary country, outside- country to current count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national interests mainly included survival and satety, sovereignty independent, economic wealth and national image. The historical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interests are identity fundamental, international and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sports system; National Identity; National interest; Constructivism

2016-07-14;

2016-08-20

张长城(1973-)男,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 体育文化软实力。

◀博士论坛

G80-05

A

1672-1365(2016)05-0001-05

猜你喜欢
身份利益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跟踪导练(三)(5)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
互换身份
利益链与新垄断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