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策略探析①
朱晶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在校大学生课堂之外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是高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环节。体育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在分析目前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体育专业大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 现状 时代价值 策略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出“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是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是高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环节。”[1]在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团中央等7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近30年的发展中,这项活动达到了使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的目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发展,依然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1.1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根源还是来自于大学生创新实践。从根本上讲,任何领域的创新均源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任何领域的创新成果又在实践的检验中被发展、被创新。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的主力军,唯有在接受社会实际工作的检验的过程中把书本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使创新的欲望与动力得以迸发。具体落实到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工作上,则要扎根生活、正视现实,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趋势,将此视为体育事业大发展、大进步的新契机。
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一方面踊跃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另一方面又将实践教学寓于体育赛事的承办之中,在承办体育赛事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体育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目前已经构建起以体育赛事为平台,并构建了校内专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时,各学科课程的责任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教学中积极、认真进行有关大学体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比如体育统计、赛事管理、运动训练等,而且将成果分层次、分步骤地见诸于实际教学与训练当中,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本专业进行更深程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并为其将创新精神进行泛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1.2可以唤醒并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直面社会现实,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进而理性认识与分析国情民意。一方面,在诸如作为体育竞赛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看得到我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而且也能够切身体会到国家各个领域发展进步的蓬勃势头,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再比如学生在进行社会调研时可以抓住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既可以看到普通群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经济社会在实际运行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设身处地地为所取得的成绩锦上添花或为存在的不足做一些弥补而努力。[2]另一方面,组织大型体育赛事是一种复杂而又繁重的劳动过程,这种劳动是双重的,既包括琐细复杂的脑力劳动亦包括粗陋艰苦的体力劳动,对于参加赛事志愿服务的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加强在集体活动中的沟通交流能力,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集体意识、锤炼个人意志,进而强化团队合作能力的一次机会,为将来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担负社会使命奠定了基础。
1.3可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工作的能力
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将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是当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除了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有特殊要求之外,体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也要求该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为此,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在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之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相应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了组织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此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组织安排、假期社会调研、组织社会类体育公益活动等,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检验了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准。
包括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在内的诸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近些年来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国情民意,增强了社会使命感,但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2.1学生个性和体育专业特点不明显,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兴趣不浓,效果不显著
就目前的情势而言,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拘泥于传统形式,包括一些设计并不完全符合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个性与专业特点的活动,比如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到农村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研,进城市社区进行义务家教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在一定意义上掩藏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及个性活泼、外向特点,以至于大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这些活动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高,至于对本专业有多少增进,体育专业大学生也没多少获得感。[3]以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为例,历览近几年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有的大学生写的是对农村小学的危房如何改造,有的是对社区医院如何更好服务群众进行调查,有的则是关注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以上所涉及或者关注到的问题虽然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注意到的领域,但是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发展角度来看,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完全锻炼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发挥应有作用。
2.2认识上的偏差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未脚踏实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从目前的现状看,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的认识,也看不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价值。在事关自身全面发展的问题上格局较窄,眼光短浅,领悟不到社会实践活动对专业知识外化的关键作用。现今的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他们的父辈而言的确优渥不少,但这也造成了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他们的实际年龄不相称。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并未参加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却直接抄袭别人的社会实践总结,复制别人的经历粘贴成自己的人生经验或感悟;还有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考虑到家庭的要求或者就业形势,偏重文化成绩,把在校任务仅仅锁定在考研进一步深造上,狭隘地将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为是消耗宝贵时间和精力的徒劳之举,于自己的发展与成长并无多少裨益的畸形观点。
2.3学院认真组织和有效指导的缺失
笔者在进行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调研时了解到目前一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与指导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人员组织不到位。具体的负责人和组织机构不健全,分工不明确,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多人笼统负责便没人负责,本该有体育专业教师参与组织或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并没有参加;正是由于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以至于大学生在准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失去了方向感,在处理具体工作与应对突发问题时往往是两眼一抹黑,茫然无措。其二,检查督促不及时。体育专业大学生有没有保质保量地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开展到何种地步都没有及时的检查督促,造成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认为是否认真对待社会实践活动于自身的发展影响并不大,甚至没有影响到自己。其三,活动总结不全面,激励措施不明显。有科学全面的总结才会有清醒的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结束也同样需要科学全面的总结,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对活动以敷衍塞责的态度进行分析、总结,甚至不分析、不总结。另外有两点需要强调的是,一是有的体育院系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推广上也在一定程度上疲软,以至于产生了在社会实践活动上投入了很多却得到的很少的怪现象;二是虽然产生了较好的实践活动成绩,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但是有的体育院系却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结果就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难以激发。
2.4社会实践活动相应保障机制的阙如
第一,任何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体育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也不例外,体育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运动器材的购置配备等如此大金额的开支都需要政府和一些相关单位做预算;另外,从现实的反映来看,一个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如期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是有些学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项经费,也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专业教师的培训。第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资源匮乏。许多单位鉴于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影响范围小、时间短促、经验不足等现实原因,认为自己受益不大、于己不利而把接收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得不偿失的行为,所以积极性不高,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活动基地资源相对其他专业而言较为匮乏。第三,安全防范意识缺失,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由于体育专业特点的运动性,有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风险存在于体育类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中。但是有的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对学生的安全培训、运动伤害防范、运动预防、伤害处置等方面还相对滞后,这也是体育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中的一个瓶颈。[4]
3.1多方积极宣传促使体育专业大学生转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
无论是体育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有利于使体育专业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其学校和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范围,改善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促成多方合作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益形势。
所以,站在高校这个角度,首先要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只重视理论学习成绩而不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短期内看不出对个人发展有何不利影响,但长远来看可以大受裨益。因此,高校要善于发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又理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逐渐领会做好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对理论学习同样有促进作用,从而认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5]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高校体育教师应在实践教学或训练中体现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与说服力,引导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对用人单位来说,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用人单位与学校开展多方位合作,也能够近距离观察实践人群,为单位延揽人才提供参考。
3.2重点针对专业特色,制定符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方案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专业优势,围绕大学生的专业背景谋划选题,这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特点结合的基本前提。为此,一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时就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的专业背景出发做具体分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具体讲,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选题以供大学生参考和选择;也可以大学生主动结合专业特点和当地实践活动资源,找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例如,充分考虑到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在江苏省第18届运动会中,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的教师和体育专业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根据自身专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积极参与江苏省第18届运动会的会务筹备、场地管理、技术运行等工作。另一方面,着眼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为规范和科学的是开展,首先,应由体育学院(系)和本校科研部门合作,建立校内的社会实践活动课题,并保障一定的课题资金,在此前提下,由体育学院(系)进行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申报社会实践活动课题。其次,学校和科研部门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进而对与体育专业特点结合紧密的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给予立项。最后,确定专业指导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组织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就近、就便将社会实践活动同专业研究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路。
3.3加强指导
高校体育教师自身具备学科和理论前瞻性,能够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着科研的需要展开,使得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针对性,为教学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实践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
首先,建立高效的目标管理机制。为了便于管理与指导,可以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为学分制并镶入实践教学计划中,其内容、形式、目标等都作出具体的规定。其次,指导与检查的工作要落到实处。为了使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有条不紊,方向更明确,在社会实践活动之前,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价值、具体内容、实践目标、过程控制等相关内容及时告知学生,让学生有的放矢。最后,制定科学的、规范的工作考核考评机制与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对实践育人工作进行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估。阶段性的或者全面总结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中或结束后都是必要的,目的在于查漏补缺,为考核评价做铺垫。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中适当的奖励表彰措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取得优秀实践活动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应按照评价标准给予鼓励并扩大影响,促使人们正视实践活动育人工作的价值。
3.4加强保障机制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必须有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做坚实的基础。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主体,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6]根据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按照政府、企事业单位承担多数、学生承担少数比例分配筹集资金,基本上能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二是提高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基地建设可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6]学校应通过多方联系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与有合作经历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长期的坚实有效的平台。三是构建安全保障机制。要根据实践特点和要求,将安全教育、伤害处置预案,或者组织伤害急救演习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处置伤害的能力,防患于未然。
[1]赵博,林正航,郑云峰,等.高校社会实践成果及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以清华大学“五个结合”社会实践育人成效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4(5):41-54.
[2]吴国民.论体育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与策略: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130-133.
[3]宁亮生,施蓓华.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2):26-28.
[4]孙金波,贺明津.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滨州学院学报,2010(6):113-117.
[5]张德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应正确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7(12):168-169.
[6]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10)http://www.moe.edu.cn.
Strategy Analysis of Carrying out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Majoring in PE
Zhu J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221008,China)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approaching, understanding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outside the first classroom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link of cultivating the all kinds of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on the par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in sports major students is beneficial for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Under the basic of analyzing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ies progress of the social sports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and measure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udent majoring in P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Present situation; Era value; Strategy
G8
A
2095-2813(2016)09(a)-0078-0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078
朱晶(1980,1—),女,汉,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运动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