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海
(新乡学院体育系 河南新乡 453003)
新时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借鉴与策略①
王泉海
(新乡学院体育系 河南新乡 453003)
通过分析当今世界体育强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比我国的现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依靠市场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体育为核心,以俱乐部培训为辅助的体育人才培养策略,以改善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弊端。
体育 后备人才 培养 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以及体育事业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我国传统的三级训练网络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即有高水平运动技术,又有较高文化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借鉴国外体育强国的先进经验,创新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作为世界第一体育强国的美国,有着合理、高效、实用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就是以普通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来培养人才的“学校体制”[1],即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或俱乐部的模式,学校运动队与社会运动俱乐部互为补充,青少年运动员必须与同龄人一样接受同样的学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除了参与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外,还会去俱乐部进行基础性的培训。中学阶段的运动员可以参加校运动队的训练,并在美国高中协会联盟的领导下进行比赛和训练,联盟对运动员的最低学习时间、训练时间、比赛的安排以及在业余性的规定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使体教结合得到了保障[2]。美国大学是运动员培养的最高阶段,作为非官方的体育组织“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负责全美国大学体育赛事的规划与运营。“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有着极其完善的制度、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先进的体育设施、良好的财政状况,有力地保障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德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等都是建立在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之上。体育俱乐部体制在德国已经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至今全德国已经有9万多个体育俱乐部,会员2700多万人[3]。德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渠道主要是,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锻炼,其中校外体育锻炼是通过参加俱乐部的形式完成的。根据联邦州教育与体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学校和体育俱乐部之间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各俱乐部都有完善的梯队建设,训练经费由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提供,俱乐部提供教练和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德国的普通大学不开设体育必修课,但是,参与竞技体育伙伴的高校,专门为高水平运动员制定更灵活的学制,以保证他们更好处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4]。
法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以俱乐部结合体育学院的形式进行的,采用的是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培养规划,培养路径为基础选材、成绩提高和精英培养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体育活动基本上是在与学校合作的体育俱乐部里完成的,俱乐部针对中小学年龄段的青少年,本着培养兴趣、发现人才的宗旨开展训练。有天赋的运动员会选拔到专门的训练基地进行集中训练。教育部门负责学生的文化教育,严格要求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达到毕业标准。国家每年会从训练基地的运动员中选拔7000名高水平运动员进入体育学院,体育学院根据运动员的兴趣、特长以及就业方向进行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双向培训,使得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5]。
西班牙的竞技体育是采取政府与民间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最高体育理事会是西班牙的体育行政部门,主要发挥宏观指导与政策监督作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则由各大区以及单项体育协会负责,培养路径仍是以学校为中心的:中小学—大学—专业队模式。国家通过各级各类的比赛发现优秀年轻的运动员或与各单项协会合作选出适合某项运动的后备人才[6]。
日本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官办民助的模式。政府成立由专门的管理结构,只负责宏观的管理,如:政策制定、协调监督等。经费主要来自民间社团、企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培养路径为学校与俱乐部双轨制培养模式。日本的中小学除体育课外,每天还安排有90分钟的活动时间,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各部活动。活动由校长负责,小学由班主任担任体育教师的职责,中学才有专职的体育教师[7]。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大学和企业俱乐部,充足的经费,完善的体育设施,科学的训练措施,保障了运动员的成材率。
不难看出,国外体育强国都有其完备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且政府都是采用以市场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虽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有所区别,但是都极其重视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并且有完善的法律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使得运动员除了具有高超的运动技能外,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退役之后能够很快融入社会。我国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政府行使全部管理职权,国家承担全部经济义务,政府采用行政的方式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次的全面管理。这种举国体制的管理方式严重抑制了社会对体育的参与与支持,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一直沿袭的是前苏联的各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确定了少体校、体工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网,这种举国体制下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为国家带来巨大荣誉的同时,忽视了体育后备人才的系统教育,使得体育后备人才在后职业规划能力以及就业能力方面出现危机。由此可见,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改善我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3.1 转变思想观念,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竞技体育的商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举国体制的基础上,要逐步调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力量积极参与到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争取实现由政府管理过渡到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即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发挥协调、监督的职能,社会体育组织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负责体育的业务管理,如制定项目发展规划,投资体育俱乐部建设,组织训练与比赛,开展大众体育等,从而使我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 构建以学校体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美国的以教育系统为主,一体化单路径的培养模式,建立以学校为核心“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国家队”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宗旨在于寓体于教,以学校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的基地,国家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学校体育中,大力加强学校的场地设施建设,完善体育师资配备,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
小学、初中阶段以培养体育兴趣,打基础为主,引导青少年发展体育特长,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基础性体育技能的训练,加强趣味性,并注重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高中阶段应注重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与选拔,要求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在文化成绩达标的基础上,方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对于运动成绩突出,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推荐进入体育院校继续学习与训练。大学作为体育训练的最高阶段,也是运动员身心的成熟阶段,体育与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协作,积极组织开展常态化的高校体育比赛,在比赛中提高水平,选拔人才。同时,明确要求运动员在必须修满必要学分的基础上,才能参与竞技比赛,并通过选拔到不同的职业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国家根据国际比赛的需要,可以从各职业队选拔出精英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这一培养模式的构建,旨在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保证参加运动训练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为退役后融入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
3.3 大力推进校外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校外体育俱乐部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补充。应借鉴欧洲体育俱乐部市场化的经营模式,采取政府与民间组织协作的方式。政府负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的加入,鼓励和支持各种民间体育俱乐部的创立与发展,帮助体育俱乐部打造专业的运动训练基地。此外,政府还应协调俱乐部与学校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中小学校应鼓励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去体育俱乐部进行训练,从而使青少年从小就能够接受到规范的专业训练,为今后的体育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投入。
3.4 完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及选拔机制
以学校为主干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必须建设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积极开展班级、年级、校级间的体育比赛。这样才能通过体育竞赛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小学—中学—大学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大力提升学校体育竞赛的规格,特别是大学体育竞赛的规格,使大学体育竞赛与职业体育竞赛接轨,完善竞赛的选拔机制,使得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1]王海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与整合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31-535.
[2]曹杰,王凯珍,郑晓鸿,等.美国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6-10.
[3]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30(1):64-68.
[4]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1):88-93.
[5]王芬,吴希林.借鉴经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比较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4):1-6.
[6]周冰.西班牙体育崛起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3):28-31.
G803
A
2095-2813(2016)10(a)-015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8.158
①河南省2015年软科学项目课题,课题编号:152400410346。
王泉海(1968—),男,河南新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