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铁强,胡泽湘
新常态下舞龙运动的保护和传承路径研究
蒋铁强1,胡泽湘2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常态下舞龙运动的保护和传承的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新常态下舞龙运动的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着保护路径单一、表演形式封闭、外来文化冲击等问题;提出“互联网+”思维、“文化+”思维等保护和传承的新思路;提出在互联网运营或文化运营的前提下依托学校、民间、政府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旨在为舞龙运动在新常态下保护和传承路径的丰富提供一定的借鉴。
新常态;舞龙运动;路径;借鉴
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中国的团结统一 ,是我国先民们的的伟大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史中的瑰宝,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草根”舞龙、竞技舞龙为标志的龙文化,其是龙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新常态下龙文化找到合适的保护和传承路径,使其适应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
1.1龙文化及舞龙的释义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的象征,是一种许多氏族部落崇拜的灵物经过美化的综合体[1],其是各个氏族部落团结和融合的表现。而舞龙是古时祈龙求雨的一种宗教式的活动,到汉代成为了大型的娱乐活动,唐宋时期已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欢庆习俗[2]。龙文化包涵了舞龙运动,舞龙运动是龙文化的组成部分。
1.2新常态与龙文化
“新常态”一词最早于2014年5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起始“新常态”一词是用于经济领域,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被引申至文化领域。文化建设进入新常态,是发展方式重构、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其要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龙文化是中国千百年来传下的文化宝藏,面对文化建设的新常态,龙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龙文化将有利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完善,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腾飞,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2.1保护和传承路径的单一性
我国的各个民族都有着图腾信仰,有很多民族就是以龙的形象作为民族图腾。56个民族在中国都有着其各异的生存环境,在当前这个文化融合的时代,舞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融合,但受到民族偏见、传承偏见、性别偏见的影响,舞龙运动没能更深程度、更大范围的传承、传播,如湘西的“段龙”存在着只传男不传女的现象。再者,舞龙运动的传承人多为民间艺人,受到文化程度及对各传播媒介所知的局限,他们进行舞龙运动的传承多是以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
2.2表演形式封闭
各个民族都有着不同于别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信仰。民族的认同感就存在于这种特殊性上,而这种特殊性正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隔离机制。各个民族的舞龙运动在表现形式上,多与表演民族当地的文化相切合。而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文化认同感程度低,正因为如此,民族舞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容。如就舞龙运动中龙的外形来说,有似鄂、猪、鹿之形,可能犯了一些民族文化的大忌。
2.3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一体化节奏的加快,文化逐渐由单一型向着多元化发展。舞龙运动是在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虽然传统的舞龙文化很大程度带有封建的意识,滞后的文化总要被先进的文化所代替。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一种文化,它能传承多年,必有其道理。然而,民间舞龙运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还没提出前,显得格外的弱小,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提出多年,舞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但由于舞龙运动各个地区表现形式的不同,非物质文化保护法也只能保护其部分项目,保护缺乏完整性。因此如何完整的保护舞龙运动,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同时,保持舞龙运动本真性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3.1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保护和传承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其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六大特征[3]。当前,打造“互联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了新常态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重要的途径。其目的是在尊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优化和集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在舞龙运动中运用“互联网+舞龙运动”的思维将舞龙运动产业化,如在舞龙运动商业化方面可以销售龙文化纪念品、服饰、器材;在舞龙运动文化传播上,可以宣传和承办舞龙表演和赛事,组建舞龙运动对在互联网上寻找表演商家,进一步丰富舞龙运动传承方式。
3.2运用“文化+”思维进行保护和传承
由 “互联网+”这一新兴思维的诞生,新常态下文化领域也衍生出了“文化+”这一思维,“文化+”,是以文化为主体或核心元素的一种跨业态的融合,是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与新形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这是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路径。当前,诸多的旅游景点都在打造地区的特色,民族地区正依托地区的特殊文化特色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如湘西的三江苗寨,推出有板鞋舞、跳竹竿等项目融为群众旅游的一部分。诚然,作为舞龙文化一部分的舞龙运动,也有其的特色之处。运用“龙文化+旅游”、“龙文化+教育”、“龙文化+学校体育”、“龙文化+群众体育”等都是传承和保护龙文化的思维方式,而在舞龙运动上可以把舞龙运动融入旅游、学校体育、教育、群众体育中,为舞龙运动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以此来传播文龙文化,推动舞龙运动的发展。当然,各个领域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一定要保持舞龙运动的“原生态”、“活态”性。
4.1依托政府保护和传承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异化、失传的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新常态一词,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包含了文化因素,因此文化建设当前也面临着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政府在舞龙运动保护和传承中所颁发的政策、方针,影响着舞龙运动后续的走向;在舞龙运动的组织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决定着其的规模和规格。政府保护和传承舞龙运动过程中,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建立龙文化互联网交流平台,并实践组织开展舞龙运动。依托网络招商、节庆文化筹集舞龙运动保护和传承的资金,扩大对舞龙运动保护和传承的资金投入,打造地方舞龙文化的品牌等。
4.2依托学校体育保护和传承
学校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当前国内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的对策,试图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融合在一起。目前,少数民族中的很多项目业已融入了学校体育,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舞龙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当前舞龙运动在体育院校开展得较好,存在方式多以竞技的和表演的舞龙运动为主。但依托学校体育保护和传承舞龙运动,建立“龙文化+学校体育”的模式,要以多样化的方式保护和传承,突出舞龙运动的民族性、健身健心性、表演性、竞技性、文化性等特征,真正做到其的“活态”保护和传承。
4.3依托民间组织保护和传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舞龙运动产生于民间的图腾崇拜、宗教祭祀,依托民间组织保护和传承才能保持舞龙运动的本真性。由于舞龙运动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等特征,在保护和传承之时要分地域、分人群、分民族的进行,面对民族文化有着地域性的特点,因此可以组织民间艺人进行研修授艺,利用互联网对龙文化资源进行共享和整合,宣传民俗旅游的同时把龙文化融于其中;分区域的建立特色民间舞龙电子交流平台,组织民间舞龙艺人进行指导、授艺,并定点、定期的实践舞龙运动,扩大舞龙运动在民间的影响力,为舞龙运动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良好的民间艺术氛围。
舞龙运动是龙文化的一个集成体现,其有利于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的腾飞,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保护和传承舞龙运动是中国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集合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对舞龙运动进行保护和传承,是省时、高效的有力途径。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图腾,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常态,应该使舞龙运动朝着新的方向、呈着新的姿态发展,这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愿景。
[1]刘蔚华.龙文化根源的考古探索[J].中州学刊,2000(2),115.
[2]周雪华,刘少英. 挖掘龙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6),95.
[3]互联网+.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7869991-814408 6.html,2014-11-21.
[4]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3.
Dragon Dance Movement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Path Research under the New Normal
Jiang Tieqiang1,Hu Zexiang2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interview 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research on dragon dance movement,the path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tudy under the new normal. Research finds that dragon dance movement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protection path is single,form is closed,and faced foreign culture shock,etc.;puts foward new ways of thinking such as "Internet +","culture +" for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The paper puts forward aims at providing dragon dance move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new normal;dragon dance movement;paths;use for reference
蒋铁强(1989-),男,湖南湘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416000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Science,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China.
2.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552100
A
1005-0256(2016)09-0134-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