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稳龙 孟丽娜 张琴丽
(山西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部 山西太原 030006)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研究①
焦稳龙 孟丽娜 张琴丽
(山西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部 山西太原 030006)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幅增长,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上一个层次,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步入高等教育学府进行深造,其中越来越多的伤、残、病、弱、高龄者有机会进入大学校门,高校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体质特殊的群体学生。针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展开研究与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摆脱自卑感,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和全面完成学业,增强这部分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培育和引导,使他们身心得到更加丰满的活动,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高校生活中,为其他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提供帮助和借鉴。
特殊群体 体育教学 教育公平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应该仅仅围绕着“使学生更好融入校园生活”“运动技能的掌握”“生活质量的提升”“学习符合自身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和“改变特殊群体学生自卑感”等方面进行努力。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健全的身体条件之上的,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运动技能主宰着一切,健康、快乐是支配运动技能的工具,而这些必备的条件显然与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的初衷是相悖的。
(1)目前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现状的开展不尽人意。虽然教育部早在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文件中早已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但是各院校对于康复、保健课的开展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学校就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特殊群体学生和正常学生混在一起进行体育课,上课期间大多以坐在场边不进行任何身体活动,教师也不针对他们进行任何的指导教学,这种上课形式存在极大的课题安全隐患因素。
(2)高校为特殊群体学生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的教学场所和设备设施很不完善。很多高校就没有提供专门为特殊群体学生开展保健、康复的教室和活动场所,针对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开展学习关于体育保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可以通过体育康复来缓解身体疾病的设备设施。
(3)针对特殊群体学生教学的专业师资薄弱。
(1)高校没有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划分。对于开设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的高校,大多数是学期开始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统计,人数较多时就开设,人数要是较少时索性就不开设了,没有一个固定的文件和依据要求高校必须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展体育教学课程。
(2)关于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缺乏针对性。高校对于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普遍不太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殊群体中的每个学生他们的身体状况都存在差异,每个人适合的运动项目和身体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都不同,因此高校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建立在科学地分析每个学生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的差异基础上,只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真正为身残志不残的特殊群体学生带来益处。
(3)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教师必须照顾所有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然只能以轻微运动为主,根本无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身体残疾严重的就只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练习,教师为了方便要不就是安排简单枯燥的小运动量的项目练习,要不就索性全部进行理论课的学习。
体育是人类身体进行有意义活动的总称,而身体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基础,体育教育本身应该内涵着人文关怀。对于旨在健全人格和完善精神的残疾人体育教育而言,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就显得格外珍贵。残疾人是我们整个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残疾人体育教育自然也应该是作为基础性民生工程的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要抛弃功利化的残疾人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并努力将之纳入到我们和谐发展和健康进步的社会体系之中。
3.1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教材的编写
目前没有适合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教材,有关于体育保健、体育康复、养生等方面的相关教材和资料,经过认真查阅和审视教材,教材涉及内容大都是针对体育专业本科学生、高等学校、中等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相关的社会指导员、跟体育康复有个医务人员,根本不适合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
3.2开发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练习的运动项目
高校开设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课程的开设,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安排学生进行慢走、太极拳、健身气功等,项目比较老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只有开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符合现在年轻学生的身心发展,能愉悦他们的身心,就是成功的项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太极柔力球、滚铁环、健身气功八段锦、抖空竹、打陀螺、桥牌等项目都可以在简化复杂动作,控制运动强度的基础上,尝试在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这样可以增加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走出身体残疾的心理阴影,为特殊群体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3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大多就是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不会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准备教学内容。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采用具有针对性更强的新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特殊群体的学生。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解,对他们的身体情况进行分析,从学生的病症出发,由病因的引起、症状、治疗手法和方法等方面着手准备教学资料,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还能清楚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从而自己根据教学所学的科学知识去锻炼身体,最终达到改善自身机体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分析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发展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对策,能为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道路。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没有具体的教学指导纲要和要求,这样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就处在盲目的发展过程中,照此下去就违背了高校教育的服务宗旨;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强度不够,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实质性指导;特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和经费匮乏,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做到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出台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编写适合他们的相关教材、加强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法律监督等方面进行努力和建设,才能使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发展步入正轨,真正为这部分弱势群体谋福利,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为以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黄世昌.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权利保护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6):9-11.
[2]韩景军.对我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7):145-147.
[3]宋韬.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121-122.
[4]周从改.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与残障体育事业建设协同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9):111-115.
[5]刘洋.我国义务教育环境下“残健融合”体育教育实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7):90-94.
G807
A
2095-2813(2016)05(b)-005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4.053
①该研究为山西工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