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的校园城乡文化进退

2016-11-27 13:37杨斌穆
决策与信息 2016年27期
关键词:阿毛城市化城乡

杨斌穆

明光市石坝中心小学 安徽明光 239419

城市化背景下的校园城乡文化进退

杨斌穆

明光市石坝中心小学 安徽明光 239419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有着不同的渊源与特质,城市化的进程也伴随着城乡文化的持续交锋。当前的学校校园内也是这种文化交锋的战场,并已引起文化双方作此进彼退的演进。通过对校园各种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校园里,城市文化正在借其强大的经济条件催垮乡村文化,也正在隔断、抛弃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引起诸多问题。其负面效应值得我们警醒。

校园;城市;乡村;文化;进退

一、城乡文化交锋的城市化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加速,由此带来了急剧的社会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领地在迅速扩张,农村的版图受到挤压。城里人、乡下人的分别在很多地方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旧日梦想正在成为今天一些新农村的眼前现实。走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多年之后,城市化成为当下及将来很长一个时期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城市,正挟其摧枯拉朽的经济强势吞噬着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情怀。

就社会文化学而言,任何的阶层、区域、族群、团体的融合都意味着文化的交锋。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粗俗,乡下人认为城里人势利,二者互相看不惯,这种直接的对垒只是两大阵营海量文化差异及其对立的一枚标签。对一个社会群体而言,文化是其维系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文化对这个群体而言有着充分的自足自适性,不同群体的融合过程中的文化的相融就像把两个球体结合成一个球体,除非暴力征服,文化融合要求双方都做出适当的调整、变形以便双方可以互相接纳。任何文化的融合都有其破坏性,这种破坏性的能量或曰烈度与双方文化的异质程度、两个群体的成员规模呈正相关。城市、农村差不多涵盖了当下我们这个国家的全部人群,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迥异,文化差异巨大,城市化过程中城乡文化冲突烈度必然空前强大,产生的社会阵痛也必然广泛影响社会、深及人们心扉。如果不能加以规划引导很容易导致阶层分化、对立,随着社会矛盾激化,普遍的文化冲突可能会致使社会撕裂,引起社会动荡。

笔者一直从事社会基础教育的管理与教学工作,长期关注社会文化。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单元,它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切片,包含着全部的社会文化基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文化冲突的景象也在校园里显著地呈现出来。

农村与城市文化差异巨大,它们有着各自的发展渊源与路径。发达的城市工商业与贸易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国家。与地中海式的西方文明不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农耕文明。它强调谦和自守、稳重务实,与热爱冒险、追求财富、强调自我的西方商业文化差异很大。中国的乡村文化有着农耕文明的古老厚重的根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然中国的城市的历史也相当古老,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城市都是以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为依托,是发达的农耕经济之树开出的绚烂之花。早些的城市有比农村更为发达的手工作坊与商业贸易,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又为城市的发展开启了另一个引擎。中国改革开放为城市经济及社会面貌的发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文化得以以前所未有傲然姿态睥睨八荒。虽然农耕文化曾经有着数不清的圣朝盛世的荣光,但在发达而且正在以遍地开花的形式迅速扩大的城市版图面前,它更像一个垂垂老矣的病叟,正在迎来自己的迟暮之年。

二、校园城乡文化的此进彼退

文化既是群体特征,也有个人属性,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固有的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城乡各自版图不再那么自成一统,人员的流动也将不同文化属性的人充分错杂。城乡文化正在经历着激烈的交锋、碰撞。学校的学生城乡殊途,对原属城乡的文化沾溉深浅各异,由他们组成的校园文化生态生动见证了这种文化的冲突格局:四年级的阿毛在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山村学校上学,最近村校撤掉了,阿毛的父母常年在城里的建筑工地当建筑工,就把阿毛接到城里并通过工地老板的介绍让他在实验二小借读。但上了几天,原来活泼快乐的阿毛就打了蔫。第一天奶奶手工做的棉鞋有在班里引发轰动,虽然大家觉得新鲜有趣,但也有人发出嘲笑,说这个鞋太像古董了。阿毛无意中随手丢个纸团,被大队值周生抓住扣了班里的分,老师批评了阿毛的卫生习惯。作文课上老师让写《快乐的郊游》,阿毛根本不知写啥,他脑袋里全是农村田间地头河边草地的情景。而且城里同学谈的游戏、玩的玩具他都不知道。他没有朋友,几乎没有人愿意和他玩。

如果有人说阿毛从农村进城,他的遭遇只是一个特例不足为据,并进而认为以此说明当前的城乡文化冲突是夸大之辞的话,我们可以考察一下更为普遍的情形:大量的村校撤并,学生向街镇城区转移,学生远离了世代耕作的生活场景,日日浸淫于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文化场域之中。与此同时,仅存的乡村学校远离街镇城区,本来可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受打扰,像古代的乡校、书院一样乐天安命,弦歌不辍地坚守世代不渝的耕读文化精神,但城市化的侵夺无孔不入,农村逐渐空心化,老弱病残留守的村舍一片破败,留下的孩童多半是因为父母无能、落魄,或者不重视子女教育所致。学校的老师也早早在街镇或城里置办房产,想方设法地调离偏远农村的学校,久而久之,只留下无力离开的老师,这其中很多人年龄大、业务素质低,并不能合格地履行教职。同时,因为远离街镇城市,学生流失,教育人力资源匮乏,在教育整体序列中的作用弱化,逐渐沦为教育春风吹不到的边角之地。资源日趋断流、校舍逐年残破,等待它的只有败落的命运。传统的农村乡邦文化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会繁荣光大,而它的败落则体现了城市化发展、城市文化繁荣对乡村文化侵略的负向价值。城市文化气势汹汹,看似无往而不胜。真正的城乡文化折冲之地不是在乡村,也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城乡之间的街镇、郊区等城乡中间地带。在这些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里,学生虽然都出生城市化发展迅猛的年代,但他们生活的家长之前大多还是农民。家庭的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心理记忆都还没有戒断与农村文化与生俱来的血脉联系。作为这样家庭的子女,从根子上说并不是城里人,但他们正处在喜好新异的年龄,智识上也无法辨识更深刻的是非,在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商业文化、时尚传媒的裹挟之中,特别是在同龄人以此互相招摇、艳羡的校园氛围之中,他们投身消费型的城市文化是无法改变的潮流。因为无法从更深刻的层面上理解城市文化,他们常以新奇的发型、卓异的服饰及超前的消费来突出自己的独树一帜。对这一学生群体而言,自己所不满意的农村文化之根是挥之不去的客观存在,像一件没有扔掉的旧家具。这只是眼下关于城市农村文化交锋在城乡的中间地带学校学生中的一种代表性的走向,但并非说这是一种普遍的情形。由于父母言传身教的差异、周围经济发达程度及总体而言的城市化进程的不同,城乡中间地带学校学生对城乡文化所采取的接受姿态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农家孩子,家庭父母都比较厚道勤苦,子女无改其道,故多倾向于憨厚诚朴,所以有较浓厚的田园气质;有的父母思想比较活跃,农稼之余也做点小生意,家富余财,子女受其影响更容易适应班级同学间多样化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孩子的城市化气息就更浓一些。班级同学的个性文化差异很多时候都可以用城乡二元文化之间的多少进退作为标准来衡量。这种文化的分野也时常成为班级人际关系及圈层划分的主要尺度。总体而言在城乡文化交锋的阵地上陶冶几年之后,这些学生未来的文化选择是随着城市化的洪流与时俱进,最终与他们曾经隶属的农耕文化渐行渐远。在城市里的以原驻居民为主体的学校学业则与上述学生不同,他们父母辈既已告别了乡下的农耕生产,至少是他们出生时已经脱离了农村,这些孩子的记忆中已经没有乡野田园的概念,车水马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活场景。在他们中的很多人看来,农村文化与农村人带有明显的愚昧落后的特征,其中一些人认为消费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生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质最为富足的时期,又属于在经济上较为优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某些农村孩子理解的物质匮乏感。日常消费的满足与艰苦的劳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多花一些钱追求精致有品味的生活成为大部分城市青少年自然的消费取向。在大城市,中小学的学生对服饰的品牌档次已经有十分清晰的定位与区别。在北京,幼儿园的很多孩子对同学父母的车属于哪个档次,已经比较注意并且能够清晰区别了。对于农村的概念,他们除了个别年节里回久违的农村(那里是自己或亲戚的老家)时能够有机会从中得到一点诧异的观感以外,其中的绝大多数对农村文化则完全隔膜。不同地区的学校总体文化面貌处于城乡文化进退序列的坐标,同一所学校同一班级的同学由于自身小所处环境的差异,也会表现出与自己同学的不同的城乡文化二元特质。这些文化异质的同学在人文观念上颇有差异,其交游、群体划分都会与这种文化区别相关联。总体的结构是,城市文化风气浓厚的这部分群体在班级的被认可、接纳的程度更高。乡村文化风气浓厚的人群则与之相反,除了靠成绩赢得自身的认可度,很少有被同学普遍接纳的空间。

校园城乡文化冲突并不仅仅表现为某一群体或成员对另一个对象的接纳逢迎、排斥进犯。这种文化冲突有时表现为不特定的个体成员内心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压力与进而产生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及此后行为方式的变化。前例中的阿毛的遭遇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即是其例。这种情况在大中小学学生中都相当普遍。某同学出身农村,在他看来,其他同学多光鲜自信、与周围的人更容易相处。反观自己经济上的不宽裕,不太想像其他同学那样交朋接友,因而感觉自己像一只丑小鸦。长期在这种感觉压力下,他很容易陷入自我评价与人际关系的精神焦虑。更有甚者因为不被认可接纳,感觉自己遭到了周围人群的刻意疏远,从而产生更为消极对立情绪,甚至进一步走向报复他人或社会的道路。这种城乡变迁进程中的人格异化与文化的裂变有关。之前广西的马家爵出生贫困农村,近年复旦投毒案的林森浩也出生贫困乡村。从二人相似的悲剧人生中我们看到了依稀相似城乡文化裂变引起的人格异化的痕迹。他们通过个人奋斗考取了名牌大学,但文化裂变引起的人格异化最终还是吞噬了他们!

三、结语

城市文化有其诸多优点,多元、进取、公平、规范……但在当下,在城市商业所鼓噪起来的种种浪漫、浮夸、张狂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却带有某种亢进偏激。学龄孩童不再满足于日常饮食,而是喝各种配方合成饮料,中小学生习惯吃洋快餐,到麦当劳过生日,大学生普遍追求城市小资的生活情趣,追求新奇、不拘常理。城市商业文化的冒险精神进而转化为生活上的寻求刺激,打破常轨、挑战底线成为标新立异者的生活取向。

农村文化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体现,有悠久的历史,是儒家文化的基石,与中华民族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其长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十分值得汲取,特别是在当今城市化阔步向前而社会矛盾时有激化的局面下,城乡文化衍进的过程中城市文化简单地否定、替换乡村文化是社会异化的重要原因。学校城乡文化的进退既是这种异化的片段,也是这种异化的初始状态,校园城市商业文化基因对农村乡土文化的粗暴凌虐的状态值得我们深切反思,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战略高度审视把握、思考它,并进而加以引导,使它朝着更为合理的方向迈进。

杨斌穆(1962-),男,安徽明光人,明光市石坝中心小学小教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和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阿毛城市化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阿毛的故事
阿毛故事
“大吃一井”的阿毛
贼不打,三年自招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