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锋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论人性与体育
徐东锋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从人的属性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论证体育是人的;体育是人为的;体育是为人的。进一步揭示身心统一的体育观才是完整的体育观,真善美是体育追求的价值目标。
人性;意识;体育
体育是人的;体育是人为的;体育是为人的。三句话,全面而深刻地道出了体育的本质。认识体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首先必须认识人性。
以吴宗熿为首的一批学者,历经数十年的苦心研究,在社会科学方面创建了一个全新的体系,正式出版了《主客体关系学系列丛书》,其重点是研究人和人类社会,但他们把生命的起源作为逻辑构建的起点,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由原始生命、低级生物逐步进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渊源上的本质联系。主客体关系学系列丛书之一《社会是什么》有这样的论述:所有生物与非生物都是物质的。当一般物质演变成生物后,这种物质就以一种特定的结构形式存在着,即以生存单位的形式存在着,并且产生了一种“感应—适应”的调节主客体关系功能,从而显现出一种需要生存、发展的特征。要生存发展,就要主动(能动)地趋利避害,主动地对外进行有选择地摄取。当摄取对象(客体)比较稀缺时,生存单位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互相争斗,即竞争。所以生物在物质性基础上,产生了需要性、主体性、能动性、竞争性等属性。这些属性在非生物界是没有的。这是生物特有的属性,也就是生物的第二属性,可统称为“竞争性”。
第一属性与第二属性之间的关系是,正因为需要维护生存单位特定的物质结构,才主动向外摄取,才出现彼此的竞争,所以第一属性是目的性,第二属性是手段性。任何生物都具有这两种属性。
对于进化出“感知—利用”调节功能的动物来说,为了增强竞争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形状、声音、气味等条件为信号,将血缘较近的若干个体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血缘群体。血缘群体内部是相互合作的,正因为内部合作,才能形成一种超个体的集合力量,从而提高对外(群体之外)竞争力。如果动物没有这种群体的竞争力,就难以生存。而这种群体的竞争力,完全是来自内部的合作,久而久之,动物也就具有了一种合作的属性,即“合作性”。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生存单位特定的物质结构,所以合作性也是手段性。因此,作为中级的动物来说,就具有物质、竞争和合作三种属性。
对于进化出“思维—创造”调节功能的人来说,由于思维的产物是观念、思想、精神、知识、理论、科学等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所以人又具有“意识性”。一般生物没有思维功能,没有意识,自然就没有意识性。然而人又是从生物进化而来的,所以人具有物质、竞争、合作、意识四种属性。对于人来说,物质性仍是目的性。因为人跟所有生物一样,从根本上讲需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物质结构。需要调整物质结构,需要获取较好的生存发展的条件,就需要趋利避害,就需要进行竞争(斗争),为了增加竞争能力,就需要进行合作。所以竞争性与合作性也都属于手段性。然而对于具有创造性的意识的人来说,能进一步使物质、竞争、合作三性得到强化。
古往今来关于人性是什么说法很多,例如:“食、色、性也”这是强调人的物质性;有人说,人性是“恶”的,人的本性是“斗争性”,这是强调人的竞争性;有人说,人性是“善”的,人的本性是平等、博爱,这是强调人的合作性;有人说,人性就是“理性”,这是强调人的意识性。不难看出,把人性归于某一种,都是片面的,只能是四性的综合和统一。但应该明白的是四性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对等的,而是分层次的,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又对前者的进一步强化,这就是主客体关系学对生物性和人性的论述。
人类的生存下去,首先,会产生衣、食、住、行以及其他维持生命本身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成为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起始动因。
从人的生理本能上看,对体育有一定程度上需要。动物除了捕食、逃避敌害等的身体运动形式外,还有其他各种身体运动,如动物间耍戏、追逐等,这对保持动物的机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尽管人脱离了低等动物,却仍然保留了动物的部分生物本能。人对运动的需求就是一种原始生物本能的延续。从体育的本身来看,所表现出来的是人的特殊的身体运动,而这种身体运动不同于生活和劳动中的一般活动,体育的身体运动是一种人为的特定的设计,来自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独居特色的人类活动。体育活动是以人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为标准的,且这些标准是持续、不断地提高的,从而激发活动者在自我完善等方面进行努力提高。体育是按照这种规律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某些活动能力,不断地克服人为的和自然的限制而展开的活动。
人体以骨骼为“框架”,以韧带为“绞链”,并以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为“动力”,进行各式各样的运动。善于利用则促其发展,反之则阻碍它的成长和完善。今天的体育,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教会人们去有效、合理地利用、促进和保护身体发展,它是利用身体,进而去完善身体的活动过程。人类身体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用进废退”的生物学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身体锻炼,是保障人体发挥极限效能的有效途径。
就目前对体育的论述而言,现象性和事物性研究的视角居多,从人和人性的积极活动方面进行分析的并不多。人类所创造的竞技体育,极大地满足和适应了某种人性的需要——动物性竞争的本能。某些竞技体育项目就是模仿了动物间的竞争行为,如求偶竞争、逐食竞争和身体搏斗等。尤其是当竞技体育的整体功能特征,从早期的游戏性,逐渐演变到目前的产业性乃至事业性之后,人的理念把职业任务、意向联系在一起,其竞争性拓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个人、集体、社团和国家等。
人类的生活犹如竞技场上的比赛,无论是与对手竞争,还是与自然竞争,无一不是在竞争中不断地寻求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的生活。参加竞争的人,必须创造条件完善自己。所谓条件就是由竞争意识所支配的所有的合理行为。无论是参赛还是参观,运动场为人们即将发生的竞争提供了极佳的场所。哲学家斯宾塞等人,早就把运动场当作社会的一个缩影,运动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环境。按照迁移原则,人们在运动场上所养成的行为变化和良好品性,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之中,成为受社会认同接纳的因素。同运动场上必有胜负一样,其他社会生活中也有失意之处和得意之时,胜不娇、败不馁,不仅是体育运动员所独有的品质,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具备。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而言,运动场是培养人们合理竞争意识的最佳场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是一位教育家,他曾以极大的热情在法国提倡和宣传英国竞技体育制度。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奠基人,他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把体育同文化教育很好的融为一体。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对不同国度的人们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它具有重大的教育作用。竞技体育通过运用竞技活动中的某些因素,最终达到教育人类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的目的,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夺取金牌。
人们结成社会,是为了分工与合作,获取最大的效益,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体育作为社会一项文化活动,其开展及不断发展都离不开人们的相互合作。
体育活动是一项将团体和个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项目,从它的发展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在体育比赛中,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竞技体育比赛中,技术、战术和细节都可以决定成败。技术、战术和细节每一个都是重要的个体,都有一定的重要性。就拿集体对抗性球类项目——篮球来说,这个项目是以队员个人技术为基础,其灵魂则是场上队员整体间的配合和个体之间的协调运作,各具特长的个人技术必须在整体配合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在比赛中无论防守还是进攻都能体现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场上5名进攻队员相互之间进行的掩护、传切、策应和突分等配合,按照教练所布置的战术完成一次进攻;进攻需要2-5个人之间相互合作,防守更能体现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无论是5个人集体的联防,还是2、3个人的关门、夹击、换防、协防和补防等都需要队友之间的相互合作。即使是单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田径项目等,也同样需要团队配合,因为一个团队里有教练、助理教练、营养师、陪练等,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优秀,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竞争和合作就是永恒的主题。人与人之间有竞争合作,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竞争合作,单靠一项是无法取胜的。
有科学家认为,人类从两个重要方面完成自我发展,第一是为满足自我生存必须的劳动,第二是在游戏中快乐的玩耍,恢复人的天性。席勒认为,游戏就是人审美的自由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可以由受自然力支配的感性的人,发展成具有主动意志和坚强人格力量的完全自由的人。他还说:“正是游戏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如果人在满足他的游戏中冲动的这条道路上去寻找人的美的理想,那么人是不会迷路的。”席勒所说的游戏,绝不可与我们通常所指的那些轻薄对象等量齐观,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愉快、完整和扩张的自由状态。只有它能突破自然物质世界的限制,实现与社会理性形式完美融合,塑造人的合二为一的双重天性,并且通过它去追求和获得真正的美的理想境界。可见,体育作为人类满足自身需要和把握自我的方式和手段,作为人类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支配下的文化行为,体育其实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补偿价值,目的是纠正人类自身结构中不平衡状态,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有学者提出“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身体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归根到底,其结果要落实到人的身体上”观点和“体育作为对人类身体和精神有目的、有意识的培育,它开始就是超越自然和本能的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体育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运动就在于它是有意识参与下的;体育是人创造的——因为社会及社会的一切是人创造的,唯有人的思维才具备创造能力;人创造体育是有目的的——最根本的就是为了满足身心发展的需求。唯有从人性中认识和把握体育,才抓住了其根本,它才是完整和科学的。
体育功能与价值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功能是其固有特性,而价值是体育作为客体,以自己的功能和属性,对主体需要所产生的效应。通过对体育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体育与人们生活追求的某种契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真、善和美分别表示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三种状态,及主体活动所追求的三种理想境界,也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代表了主体的理想,表现了主体的需要。真、善、美也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理想,是人类崇高价值境界的三个基本方面,是人类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追求。体育在人类追求真、善和美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中,具有特有地位和作用。体育既从整体上通过不同表现形式完成真、善和美的统一构建,又在不同表现形式中突出各自求真、求善、求美的重点。
运动健身基于人们合目的性的追求——为了生命质量和生活利益,是以求善为主要目的的人类活动形式。在体育大系统中,其最具本质性的体现就是运动健身。运动健身专门针对人的身体,从改善人的体质入手,提高素质、增进健康和增强适应能力,在人们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具有久远的历史。虽然运动健身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相异的内容和方式,但通过专门的身体运动,达到健身的目的却基本相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人们运动健身所体现的价值具有合目的性,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善,是对个体健康有益、对群体生存有益、对民族发展有益和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善。
教育发展表现出是以求真为主要目的的人类活动。体育教育将体育方式融入到教育体系,是使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和知识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育的过程是在体育活动中有组织的求真——合规律性的过程。体育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对体育活动本质规律的认识,构成丰富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求真的目的。无论是人类萌芽劳动的身体教育形式,还是古代孔子“六艺”中的射、御教育,无论是古希腊斯巴达学校的军事体育教育、雅典体操学校的身体教育,还是15世纪意大利人维多里·德·费尔特雷所创建的将体育作为普通教育内容的学校——“快乐之家”的体育活动,无论是近代德国巴泽多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竞技”及古茨穆茨的“八项基本运动”,还是弗里德里希·路德维格·杨的哈森海德体操场体育教育,无论是阿道夫·施皮斯将体操纳入学校课程,还是英国托马斯·阿诺德在拉格比学校实施的具有现代性质的体育教育,直到形成完整体系的学校体育教育,都表现出不断探索人体运动规律,积累体育知识,指导科学地进行运动的求真目的。
作为体育在系统中典型的、突出的表现形式,竞技体育所展现出的是体育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结合,即在求善和求真的基础上的求美。竞技体育的特点是竞赛主体间以竞争为手段,通过对某种或某些极限的挑战,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最终达到精神的满足。将体育的三种表现形式与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境界联系在一起,为认识体育本质、体育发展规律和体育的价值提供了整体研究的新思路。真、善、美作为人类的价值理想,是紧密联系、完整统一的。体育的三种表现形式虽然具有各自作为主要方面的价值体现,但是,每种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运动健身之追求对于人的广义的“善”——健康和完善为根本目标,也包含了选择正确内容和科学方法的“真”和塑造健康人体的“美”;体育教育既有追求运动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掌握体育知识的“真”,也有蕴涵其中的“美”和“善”;竞技体育自身就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它追求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结合的价值理想,包含了注重运动科学性的“真”和使行为达到完美境界目的的“善”。
[1] 主客体关系学系列丛书撰写组编.社会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5-47.
[2] 杨文轩,等.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28.
[3] 鲍冠文,等.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6-57.
[4] 于涛.游戏的本质与体育娱乐产生的根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4):16-20.
[5] 郭正皓.不同类型体育项目中的团队合作[J].科技视界,2013,(36):189.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Sports
XU Dong-feng
(PE College of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Guangdong,China)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person's attributes in the sports,it is demonstrated that sports is human,sports is artificial,sport is a human,and it is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 unity of body and mind is a complete sports view,truth is the value goals of sport.
human nature;consciousness;sports
徐东锋(1959-),广东梅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