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创新驱动体制机制的思路与进路

2016-11-27 17:36刘琦岩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体制机制

◎刘琦岩



加快形成创新驱动体制机制的思路与进路

◎刘琦岩

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首要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创新”列为五大理念之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加快形成基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本文就加快形成这一体制机制的思路和进路谈一些思考。

构建基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

构建基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是迎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繁荣的需要。

1.构建基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是我国近现代以来从来没有过的重大变革

我国历史上有过技术长期领先的历史阶段,但那个时候现代科技还没有产生,我们的先人主要还是靠经验传承来维系发达的农业社会文明。近现代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追赶别人的工业文明和先进科技。上个世纪“二战”后,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作用越来越突显;但只是到了信息技术浪潮兴起时,众多国家全面统筹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才被予

摘要:加快形成创新驱动体制机制,要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定位,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把握好“方向、变革、人才”三个战略关键点,发挥好政府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利用好创新经济的基本规律。在操作层面,要升级创新理念,强化战略需求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扩大创新服务供给,加速形成引领创新的能力,把整体上的协同、包容与局部的切换、颠覆有机结合起来,在开放合作中动态掌控好创新供需平衡。

关键词:科技;创新驱动;体制;机制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在历史上与众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失之交臂而唏嘘感叹。1776年当瓦特改进蒸汽机时,我国正经历由乾隆领导的一场文献整理与清理活动。只是在今天的新科技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之际,国人嗅觉了科技突破的味道,看到了产业风云际会的苗头,也较我们先人认清了自己的历史方位。

现在我们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抓住科技创新及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人才、项目、投资和知识产权都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依靠群体的智慧,需要一代人甚或几代人的努力。这就需要强大的组织优势、体制机制的力量,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文化传统。

2.解决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这是由当前的历史条件、历史趋势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必然选项。一是全面落实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实现“五位一体”的发展,处处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二是应对“三期”叠加、破解产能过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实现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动能,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更高的人均GDP水平上实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持续扩大产业和就业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就是用科技创新拓展新发展空间的样板。四是日益增长扩大的民生、社会和文化发展也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来创造有效供给,不断丰富广大民众日益多样的物质和文化精神需求。

3.在创新驱动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构筑我国长期战略优势的根本途径

2006年开始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方针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快速跃升期。目前,我国科技与世界科技从过去以跟跑为主,转变成了“领跑、并跑和跟跑”三跑并存的新局面。成绩和经验都来之不易。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在有些技术和产业领域需要进一步引领创新发展;还有相当多的领域,有的需要主动地“弯道超车”、有的则需要谋划跨越发展。我国很多方面的科技进步是在不断突破国际市场技术垄断和封锁中实现的;未来打破这种垄断和封锁还是需要依靠科技创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后,与其他各国和地区在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维度上将会出现新的调整。未来我国必须超越基于资源消耗和低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建立基于科技进步和人才素质的新模式、新优势。那么再通过若干年的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会获得新的跃升。我们应该有信心,还会创造一些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繁荣进一步构筑新的战略优势。

4.让体制机制围绕科技、追随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永葆活力的必然选择

处理好创新带来的新生事物与社会存量、社会结构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实现持续发展、长期繁荣的最基本的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以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规律来看待和处置这种关系的,能够让一切有利人类发展的新生事物尽快落地生根、成长壮大,尽快造福于人类。目前人类社会中的体制机制,主要反映的还是过去的知识、能力和传统。在所有创新议题上,我们还不能做到让传统或现行的体制机制主动自动地适应创新实践及其结果。未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要在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领域积极谋划、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要让体制机制改革主动围绕科技、自觉追随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让创新事物迅速成长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创新创业中得到持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把握好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的重大议题

1.坚持把科技创新置于核心地位,主动实现发展观念和思路上的转变

一是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定位,认清整个民族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中的时代方位,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自觉把科技摆在当前和未来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的创新。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在战略谋划上,创新驱动是一种新思维、新范式;在发展模式上,创新驱动是一套新体系、新方案;在全球化新阶段,创新驱动是一类新规则、新竞赛。走向未来,创新驱动还将生成一系列的新传统、新文化。三是深刻体会“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时代意义,用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方法密切科技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结合与融合,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把握创新实践的主导权、主动权,在开放创新中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

市场经济越发达,人们越会感受到创新资源的稀缺,以及科技创新要素和动力的不可替代;开放经济越活跃,人们越会体会到科技创新的政治经济价值,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珍贵。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必须牢牢把握好创新实践的主导权;创新既能面向当前的发展问题,也能针对长远发展的战略议题,必须积极地把握好谋划创新、推动创新的主动权。最能体现主导权和主动权的战略选择就是毫不动摇地走自主创新道路。自主创新不是简单字面意义上突出自主、自足,更不是闭门造车或自娱自乐;而是必须体现出时代使命对科技创新的责任要求和国家意志。自主创新是在创新和发展的实践进行当中,用行动和结果来体现自力主张的创新、自觉主动的创新和自强主导的创新。

3.着重抓好三大战略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论述以及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创新驱动的重要文献,是指导全党全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总书记还提出了“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的总体要求,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三个牢牢把握”以“方向、变革、人才”为战略要点,为我们标示出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要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三个关键点上想得越透彻、越周到、越明白,才能使创新驱动发展在战略谋划、启动、实施、管理和成效等重要环节上确保定位清楚、措施有力。

4.在深化改革中发挥好政府在构建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主体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性的制度环境,各个创新实践的主体都应当尽最大可能发挥好应有的功能。这当中,政府在让其他创新主体发挥好应有作用的同时,关键还要发挥好政府自身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和主体作用。政府是新体制机制的主要供给者,也是新旧体制机制关系的主要协调者。政府主体作用的效果关键是要看其他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的如何。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的价值导向和判断标准,就是要看企业主体、大学院所主体、中介服务主体、金融投资主体、科学家工程师个人以及重要的基地平台等创新功能和价值能否得到最大化地实现。

5.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好科研及创新经济规律

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非常不同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特点。如电子信息业的摩尔定律、网络经济的梅特卡夫定律、创新速度和效益上的胜者全得规律、创新中各相关主体共享规律、研发创新的积累门槛效应以及创新的市场颠覆效应等,这些规律特点已成为很多领域创新创业一再重复的过程,成为众多新领域、新产业和新业态必须经历和展现的特征。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新模式新业态,必须学习、研究并利用好这些规律性特征,主动按市场规律、创新规律的要求,谋划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创新链、产业链和金融链,促进要素资源的协同配置,使新体制新机制在充分把握创新规律的基础上对转方式、调结构释放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决好构建创新驱动新体制新机制的关键问题

加快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进一步增长和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升级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观

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要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改变曾经在计划经济、封闭环境和追随阶段形成的视野和创新观念。创新是五大理念之一,科技创新也需要卓越的理念来支撑和丰富其内涵。我们多数的创新主体需要重新审视和升级自身的创新理念。像美国防部先进技术研究局(DARPA)以“重新定义可能”作为创新理念;苹果的创新理念就是要干不同凡想的事。而我们的很多机构现在还再以“首次实现”、“拥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人无我有”作为科研或创新的导引。我们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创新创业者的想像力、创造力,提升创新者的胆识和思想境界,让更多富有号召力、冲击力和穿透力的创新理念、创新思想成为昭示未来、引领未来的思想原动力。

2.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点议题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的制度环境,其基本功能就是有效整合各方创新要素和资源,最大力度地实现国家意志和目标。围绕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的新体制新机制建设,既要强调顶层设计,更要强调战略需求和问题导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工作要做。近一个时期应着重围绕四个问题优先展开,即:如何打造一个维系越来越多科技优势的产业创新体系?如何将重大原创性成果迅速产业化并引领经济社会的变革?如何让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效率、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如何将一个高效、公正且较完备的科技管理平台嵌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当中?围绕这四个问题,我们要打好全面创新改革的攻坚战。

3.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加速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围绕“放、管、服”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科技管理的体制机制应加快实现从面向研发管理向面向创新服务转变:一是要加快行政管理改革、加强宏观指导,补齐科技创新服务的短板,拓展科技创新服务发展空间;二是以新的机制和模式做大做强“双创”空间和服务载体;尤其是以政策落实和政策服务带动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技术产权交易和创新创业服务有效开展起来;三是强化创新公共服务,构建创新友好环境,促进创新共享、发展共享,促进创新服务规范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四是培养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和企业队伍,加快提高创新服务的水平。

4.以“快速成型、加速迭代”来加速形成引领创新的能力

推进创新驱动,我们既需要一个总的创新体系,还需要构建适合各产业、各领域特点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过去我国许多行业有较成熟的行业技术体系、研发积累,但今天面向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跨界、融合、共享、颠覆”特征,我们需要新的能力快速生成机制和能量释放机制。借鉴软件工程的研发经验,我们可以“快速成型、加速迭代”的方式在新兴产业或新的业态加快构建研发与创新体系。如面向“现代农业”、“互联网+某行业”这样的新业态的创新发展需求,也没有必要再像过去那样,以某某国的模式为蓝本,以过去的经验为底盘,而是以较全面的规划来引导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尽快交由市场来校正完善。“快速成型、加速迭代”就是从抓住机遇、把握关键节点出发,迅速形成基本架构,然后以市场需求和目标来选择重点模块,并让研发和创新体系与产业、与市场同步成长和完善。没有彻底完美的技术创新模式或体系,能力建设永远是在路上。

5.把整体上的协同、包容与局部的切换、颠覆有机结合起来

经济转型从产业转型开始,产业转型则从产品或服务创新开始,而产品结构的根本性调整恰恰是由很多颠覆性技术创新带来的。应充分利用好我国有着丰富产业谱系的优势,兼容并蓄多种类型的创新模式。既要促进整体协同、体现包容的创新发展,又要允许在局部产业领域有较大的技术变革、系统切换和市场颠覆。宏观上把握好方向、尺度,中微观上又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在需要加快调整的产业领域,要有意识地把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的战略枢纽,特别是围绕突破性与引领性技术、平台性技术以及互联网+等做好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推进。

6.在开放合作中动态掌控科技创新的供需平衡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眼于全球市场来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并有效地平衡国内围绕科技创新在人才、资金、科技项目、创业资源和创新服务方面的供需矛盾,特别是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早期阶段,供需矛盾还会加剧。矛盾处理不当,再好的战略规划也可能戛然而止。针对国内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不平衡、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力不平衡等问题,适当谋划针对性的举措,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中国也是科技大市场、创新面临大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来谋划并引领全球的技术转移转化的业务发展,助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以重视并不断完善起来。在当下我们来构建基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发展出能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功能的经济模式,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特别是在当前发展阶段,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历史性地交汇在一起,同“五位一体”、“四化同步”历史性地交汇在一起。这种变革涉及到发展方面要换挡、换动力、换芯,甚至要换政策管理的操作系统,因此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特别是涉及到十三亿多人口的如此大规模地实现这样的转变,理应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7.003 ■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体制机制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