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宗盟
黄土地上的感悟
文 江宗盟
2 016年6月25日,在吉林主席的带领下,北京市政协机关干部一行来到了陕西省延川县安驿镇的梁家河,在那片黄土地上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代的足迹。
1969年1月,年轻的习近平作为“黑帮子弟”,来到了梁家河插队落户。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承受了生活的艰苦磨炼,闯过了“五大关”,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城市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健康向上的有志青年。
高原烈日下的露天课堂,我们倾听着十几岁的习近平初到陕北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昏暗的窑洞中、土炕边,我们感受着当年知青们生活的气息;村头沼气池、淤地坝旁,我们寻找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迈热情……
习近平的插队过程并不是一个人独有的经历,而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缩影。
面对荒唐的时代,面对无能为力的命运,有人消沉了,有人愤闷了,也有人拿起笔,将知青岁月书写成了“伤痕文学”。这一代人给人的印象是承受了太多的不公平——“我们刚出生需要营养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到了上学的年龄,又赶上文化大革命;到了工作年龄,又赶上上山下乡;回城找到工作,眼看着给老同志们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只好始终呆在社会的底层;好不容易熬到了四五十岁各方面都成熟了,又赶上知识经济,年轻一辈们挑起了大梁……”
出生于六十年代后期的我没能赶上“上山下乡”运动,但也曾在八十年代末经历过刻骨铭心的内蒙古荒原生活。周围的战友也感受各异,有人视为痛苦的噩梦,有人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们的周围,有着一大批“下乡知青”、“兵团战士”,有常常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感叹着社会不公者;也有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无私奉献的人。同样经历了那个时代、同样经历了那种磨炼,为什么每个人的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呢?在梁家河,我找到了答案——人不仅仅要在轰轰烈烈中体会生命的价值,更多的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甚至在极其困苦、寂寞、失意、挫折的环境中,仍然坚守着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
当下,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活安康,把自身的价值体现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融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和理想。即便是利益多元、矛盾突显、困难重重,也是前进中的波折,作为政协干部,更要懂得“民主”和“团结”的价值,懂得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懂得“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分量!
回程路上,歌声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空久久回荡……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