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利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动力
徐春利
创新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推动力量,是当前各领域建设的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强调创新发展要突出整体性,以此推动各领域的协调发展。新形势下,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重点发挥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 创新发展 人民主体
创新发展的目标是解决国家发展的动力问题,涵盖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科技等各个方面,其中科技创新是重要方面,对其他领域的创新有明显的带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阐述了创新的本质、动力和基本特征,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诠释创新,其创新思想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为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和指导。
创新发展要突出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中,整体性是与其他创新理论相区别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创新理论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贯穿社会生活各领域,各领域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均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创新理论是通过这些领域的创新才得以整体展示。经济创新是增加利益的创新,政治创新是平衡权力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是增加认识成果的创新,社会创新是追求协调的创新,生态文明创新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创新。不同领域的创新互相交织形成一个系统,且各领域的创新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两两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创新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创新主体的需要,创新活动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创新实践,从这一视野出发,我国的创新发展理念同样要注重整体性,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出发,推动各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创新,还能够推动其他领域的创新发展。从蒸汽时代到工业时代,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科技创新的过程需要借助人、组织和工具来实现,因而对全部社会关系都有带动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一是要鼓励技术创新,打造自己的产业优势,借助规模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二是要打造创新品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自主品牌的支持。三是要鼓励文化创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文化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四是要推动制度创新,为推动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创新发展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将“创新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随着这一理念的落实与实施,创新成为推动祖国繁荣富强的强大动力。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们更要坚定信念,运用创新发展理念把握时代脉搏和发展潮流,带领全国人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其次,人民群众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力量,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序进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发展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为前提,惟其如此,才能激发人们的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才能调动人们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再次,创新发展有助于优化社会环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愈发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对制度和文化创新更加重视,希望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创新发展能够为各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创新能够为新技术革命创造机遇。
最后,创新发展体现了时代的价值诉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当前改革的总目标。创新发展的实现首先要有坚定的制度自信,我们要肯定制度的优越性,认清体制机制的一些不足和弊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部署,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努力奋斗。
强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人为本”是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核心内容。首先,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创新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创新,而是全体人民的创新。任何一个创新者都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都可以成为创新理念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创新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需要将广大人民的思想、知识不断积聚,最终形成大规模的创新。其次,创新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服务。通过创新发展激发人们的活力,发挥创新的驱动作用。人民群众是创新成果的受益者,享受着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视野下,创新发展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义。
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制度创新是其他领域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新形势下,制度上的创新要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发挥好二者的互补互助作用。如建立中央与地方的激励相融机制,加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互动合作机制,完善双向开放机制和经济决策机制等。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简言之,创新发展要重点加强制度创新工作,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科学分析经济发展形势。创新发展的实现首先要深刻认识当前的发展形势,正确把握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速回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为带动经济的健康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需要实现系统性的转换。质量追赶阶段我们更加需要创新发展,由于外在变化趋缓,追赶难度较大,在不同的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下,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其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一是纠正资源配错。当前经济要素流动受阻,配置不完善,根源在于行业垄断依然存在。如何提高投资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二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为适应这一发展形势,需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完善资源配置,实现高效生产。
以法治为保障。法治化建设是推动政府工作规范运行的保障,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各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势在必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工作要创新发展必然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政府工作要遵守法律规范,要与具体情况密切结合。在基层工作的创新发展中,要促进工作内容的具体化和细化,加强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而才能提升工作实效。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发挥榜样和带头作用,做到严于律己,知法懂法、遵法守法,彰显法治的公信力,强化法律制度的落实。具体而言,在决策、指导、管理上都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纪守法。此外,为保证法律的顺利实施,还要完善监督检查工作,不搞特殊化。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发展各项政策的精准实施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政府在其中应发挥好引导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明确市场在创新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我们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因而我们不能忽视政府的引导作用。新环境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保证市场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又要不抑制企业创新活力的释放,这是当前政府推动创新发展的必修课。政府职能部门要树立全新的治理思路,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作者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①查少刚:《对创新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思考》,《财经科学》,2015年第12期。
③李昌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创新发展理念》,《才智》,2016年第18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见习)
A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