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关工委
一句誓言 恪守一生
——记菏泽市单县龙王庙镇关工委副主任朱瑞方
菏泽市关工委
在鲁西南的菏泽市单县,龙王庙镇关工委副主任朱瑞方捐资助学的事迹广为传颂。这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在助学路上不间歇地走了40多年,自筹资金20多万元,资助了213名贫困生。2016年4月,被菏泽市委组织部推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选。
说起朱瑞方捐资助学的缘由,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读初一的时候,因家庭贫困被迫退学了,当依依不舍地离开熟悉的校园那一刻暗下决心:“等我挣了钱,一定帮穷孩子上学。”后来他参了军,被分配到高炮指挥班当测绘兵,但因文化低不会测距离,无奈离开了这一热爱的岗位。这件事又深深地刺痛了他,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当兵期间,他刻苦学习文化,积极要求进步,入伍不到一年就被组织发展入党,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要节约用钱,帮助贫困学生读书。”解放军战士铁打的汉,一口唾沫一个钉,何况是向党表的决心?他说到做到,为这句郑重的誓言恪守了一生。
1971年,朱瑞方所在部队驻在当地的一家设计院,设计院的司机时维钟家因贫困孩子面临辍学困境。他把自己积存半年的30元津贴送给了时司机,钱虽不多,可那时他每月的津贴才6元。从那时起,他踏上了捐资助学路。
有人说,朱瑞方助学“有瘾”。
1975年2月,朱瑞方退伍回到家乡单县龙王庙镇朱杨楼村务农。刚回乡不久,听说孟庄大队学生王香兰因贫困面临辍学困境,他立即把自己准备修房子的100元退伍费送到王家,先解燃眉之急。后来王香兰考上华西医科大学,他卖掉了家中的猪和树给王香兰筹措学费,资助她直至大学毕业。
刘楼村黄老汉把家里毛驴卖掉都没凑够女儿的学费,眼看开学在即,女儿黄玉凤急得直哭。朱瑞方听说后马上送去500元,后来隔三差五不断往学校给黄玉凤寄钱。
朱坡楼村的张家顺考入云南农业大学,因筹不够学费欲放弃学业。朱瑞方凑了5000元送到张家。张家顺的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他的手说“恩人哪,恩人……”他一直资助张家顺到大学毕业。
这一宗宗、一件件,数也数不清。市、县领导关心他,先后给他送来慰问金、生活补助费3万元,并再三叮嘱一定用于修盖自己的房屋、改善自己的生活上。他没按领导说的办,一转手又捐给了30多名贫困生。
朱瑞方从部队回乡务农,一直靠几亩农田生活。种几亩农田能有几个剩余钱?他开源节流,想方设法筹集助学款。为了挣钱,他养猪养牛养羊喂鸡,种花生种药材种棉花种树,甚至到饭店洗盘子刷碗扫地,到建筑工地推砖搬水泥当小工,他都干过。难怪老伴说,只要是为捐资助学他啥力都肯出。为了省钱,他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出门办事骑着辆用了几十年的破自行车,身上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和老伴还从“嘴里抠”。春天,老两口挖婆婆丁、苦苦菜;夏天,老两口摘灰灰菜、马齿苋、扫帚苗;秋天,老两口采红薯叶、萝卜缨、芹菜叶。这些菜弄到家能炒就炒,要不就煮就蒸,放上点盐端到桌上就是菜。暑假里,大学生孟欣来看望他,看到他端着一碗少盐无油的黑糊糊的灰灰菜吃得津津有味,忍着忍着,眼泪还是扑哒扑哒落了下来,泣不成声地说:“朱叔,我这才明白你资助我的钱是怎么来的。”他却笑着说:“这是绿色食品。养身子,还省钱,呵呵,一举两得。”
儿子结婚,闺女出嫁,都一切从简。他说:“把钱捐助给贫困孩子,就是花在了刀刃上!”
朱瑞方家里的小木柜里有几百封书信,都是受他资助的学生寄来的“家书”。他对这些书信特别珍惜,经常翻阅爱不释手。现摘录几段如下:
“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让我又有了求学的机会,在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您给了我帮助,改变了我的一生。”
“朱爸爸,您寄来的不仅仅是200元钱,而是一份浓浓的父爱。”
“您给我的不仅仅是钱,您把您那颗爱心给了我,我也要像您那样,用真诚的心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
也曾有人问朱瑞方,这么多年捐资助学后不后悔?他坦然回答:“作为一名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也是很值得的。”他多次获得省市县的“优秀共产党员”、“捐资助学先进个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6年4月,被菏泽市委组织部推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