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敏
清末民初的北京皇城改造
文 王 敏
1914年6月,古物陈列所在已毁的咸安宫基础上,兴建了中国近代博物馆史上第一座专门用于保存文物的大型现代文物库房——宝蕴楼。
1 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招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以“西狩”为名,仓皇逃往西安。包括紫禁城在内的皇宫禁苑落入侵略军之手,遭到不同程度的劫掠和破坏。
1901年由于德国侵略军使用不慎,中南海仪銮殿被烧毁。1902年“回銮”后,慈禧下令在仪銮殿旧址上按照长春园西洋建筑,新建中南海海晏堂。“海晏”意为四海和平安宁。以此命名宫殿,反映出慈禧在国难之后粉饰太平的心理。同时,慈禧在中海西岸另建仪銮殿,后改名佛照楼,袁世凯称帝前改称怀仁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因延禧宫(故宫东六宫之一)屡遭火灾,隆裕太后欲以水镇之,乃斥资掘池蓄水,并在池中修建西式殿堂一座,隆裕自题匾额“灵沼轩”。“灵沼”之名取自《诗经・大雅・灵台》中“王在灵沼,于鱼跃”之句。据西汉时期研究《诗经》的著作《毛氏故训传》(简称《毛传》):“灵沼,言灵道行于沼也。”后喻指帝王的恩泽所及之处。1909年正当辛亥革命的前夜。此时全国上下改革帝制,甚至推翻帝制的呼声日益高涨。隆裕太后以“灵沼”命名宫殿之举又显示出她恢复皇室荣耀的企盼。灵沼轩柱为预制铸铁构件,梁为热轧工字钢,系采用当时国际流行的钢结构技术。建筑分为三层,每层九间,顶部正中及四周各置一亭,内壁贴彩色花砖。建筑材料以汉白玉石为主,外侧围廊及顶部小亭为铁制,门窗为西式拱券形式,细部装饰带有中国传统风格。但尚未及建成,清王朝即告覆亡。1917年张勋复辟,延禧宫被直系军阀炸弹毁坏。1931年在灵沼轩北、东、西三面建造文物库房,硬山黄琉璃瓦顶,钢筋水泥结构。
1912年2月,清末帝溥仪逊位,但根据南京临时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依旧居于紫禁城北部的寝宫部分。1914年2月,北洋政府将故宫收归国有,并以其建筑和文物为基础,成立了古物陈列所,将前朝三大殿及文华殿和武英殿向社会开放。同年6月,古物陈列所在已毁的咸安宫基础上,兴建了中国近代博物馆史上第一座专门用于保存文物的大型现代文物库房——宝蕴楼。宝蕴楼由建筑师马荣设计,图纸经内务部批准,北京广利、天合两家厂商施工,1915年6月建成竣工。全部工程用款29695银圆。
宝蕴楼采用三合院式布局,围绕咸安宫旧址的北、东、西三面各建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楼下有带高窗的半地下室(semibasement)。北楼为主楼,体量稍大,外观也略显别致;东、西两楼左右对称。三座楼房均用大块的城砖砌筑墙身,外墙抹饰石膏砂浆(stucco),并划分出规整的矩形格,再刷红浆。墙上辟有纵向窄长窗,窗台、窗下墙及窗口,都设有白色装饰的线脚,与红墙形成对比。地下室的窗发砖券,上部呈弧形。所有窗扇都包有厚铁皮。楼房屋顶为四坡式,铺设绿灰两色的海狸尾式屋瓦(Beavertail roof tile),鳞状相叠,斑驳相间。北楼正中开门,门外有四柱式雨棚,上有女儿墙,构成二层的一个室外平台,女儿墙正面两端有一对卧狮。北楼屋顶的正中位置设有阁楼,阁楼为两坡顶,山墙朝向中庭,两侧轮廓原初呈圆弧形,后改造为直线,造型略仿荷兰山墙(Dutch Gable), 但顶部不是半圆形而是三角形山花。山墙正中镶嵌竖刻“宝蕴楼”三字的石匾。东、西两侧的扶壁柱上有一对卧狮。东西两楼亦在正中开门,上有悬挑的门檐。北楼与东西二楼拐角处以二层的外廊相接。其栏杆、廊柱均为白色石膏砂浆抹面。
紫禁城外环护四周的皇城墙始建于明初,周长9公里。明代皇城以内是专为皇家服务的内府衙门及仓库、作坊、厨厩等。清朝内府机构缩减,皇城逐渐开放,居民及商铺入驻。至清末时期,皇城内外几无差别。清朝灭亡后,皇城由民国政府接管。由于此前“仅东西华门及地安门三面许人通行,而东西辽远,城阙阻阂,殊感不便。民国以来乃将中华门左右后门、西厂桥及翠花胡同等处开辟豁口,以通车马”。京都市政公所成立后,“复将辙迹交会地方,如南池子、南长街等处辟为通衢。于是内外交通始得畅行称便”。
1912年中南海改为总统府后,宝月楼被改建为总统府正门——新华门,楼下明间改为车道,并在两侧建八字影壁与皇城墙相连。之后大清门北侧的千步廊也被拆除。1912 年2月29日袁世凯策划北京兵变,东安门被焚毁,仅三座门式的东安里门幸存。1913年,东、西长安街和景山、神武门之间的交通被打通。随后,南长街、南池子、南河沿、北箭亭、枣林豁子、菖蒲河、翠花胡同、灰厂、宽街、厂桥、五龙亭等处的皇城便门也先后开辟。1921年4月起,京都市政公所以修缮大明濠为由,开始拆卖皇城旧砖。至1927年,皇城墙除太庙以西至府右街一段外,其他全部拆完。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文物管理所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