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磁力的再配置

2016-11-27 05:39
北京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磁力京津冀政策

文 文 魁

城市磁力的再配置

文 文 魁

不同的经济生态环境,会生成不同的磁力,不同程度地吸引、聚集着经济要素。北京城市的整体磁力,就在于经济生态环境的综合优势。因此,疏解,就意味着消磁。疏者,由密而稀;解者,减轻缓解。

为贯彻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委出台了相应的《贯彻意见》,并把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作为首要任务。北京市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分解指标、明确责任,确实做出了极大努力和巨大付出:一方面严格控制增量,连续三年制定并贯彻了产业禁限目录;另一方面有序疏解存量,开始拆除部分违建,外迁部分批发市场,整治脏乱差地区,进一步消除隐患,有效推动了疏解。在主动与天津、河北进行多方面协作方面(如中关村等)已经在稳步有效地推进。大致来说,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贯彻的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全力推进。但同时也碰到一些问题,本文仅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思路提出自己的理论思考。

治标与治本

根据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最近对各委办局、一些批发市场和七个区政府的调研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疏解相关政策的制定缺乏系统的设计,疏解主要靠行政来推动,法律依据不足,没有系统的设计和整体的规划;虽然疏解了一些企业,但原来的企业迁走以后,在腾退土地再利用问题上,缺少规划,相关政策不明确;人员安置补偿费用高,企业搬迁资金缺口大;一些禁止和限制产业仍享受税收优惠,产业疏解的税收配套政策不到位。

根据调查中反映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其一是任务与目标的关系。我们现阶段是把疏解作为任务来对待的,贯彻坚决果断。疏解,无疑是北京首要和最迫切的任务,但这个任务是和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疏解所要达到的目标,就会为疏解而疏解,单纯追求疏解指标的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迁出的企业数、疏解的人口数、腾退的空间数,可能业绩突出,统计数字漂亮,但实际上,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与疏解目标不符的事实,而疏解对象之外的其他领域,可能正与疏解任务逆向而行,抵消疏解的效果。所以,衡量北京疏解任务完成的如何,不是看疏解出去多少,而是看疏解后的效果,看城市运行环境的改进,使中央和市民有明显的“获得感”。因此,随着疏解的深入,必须提高疏解的自觉性,各级干部应该善于从疏解目标和效果出发,自觉把握疏解任务,超越为疏解而疏解。

其二是治标与治本的关系。疏解任务的提出,本身就是治本之策。北京患上了“大城市”病,根源在于叠加了过多的功能,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让城市瘦身健体,就是要釜底抽薪,从源头治理城市病。治病务求去根,因此,必须认识到,疏解是去病根之策。我们千万不能把疏解当作退烧药和止痛片,只追求治标之短期效应,丧失疏解的长效功能、坐失去病根之历史机遇。

其三是违规与依规的关系。北京的疏解对象可以分为两类:违规存在和合法存在。在疏解中必须对两种存在严格区分,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对策。对违规的,要坚决依法依规纠正,执法有据,通过严格执法,完成疏解任务,如对违建的拆除等;对合法存在则要承认原有合同的法律效应,同样依法依规,但要逐步进行转化、转换和转型,在依法疏解中,完成疏解任务。

疏解与城市失管、失序的治理

调查中发现,很多疏解对象属于违规违建,或规制不完善、不协调、不配套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找到北京城市病的一个重要的病因是城市失序、城市失管。也就是说,随着城市管理的加强、城市秩序的重建,一些城市病会自然消除。这样,我们就必须把这方面的疏解与对城市失管、失序的治理结合起来;把疏解与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北京城市病暴露了城市工作系统性的种种缺陷和弊端,而疏解恰恰是与统筹三大环节紧密联系的。因此,在疏解过程中,没有规划的要补上规划,规划不协调的要多规合一,有规划的要强调规划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城市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的要有机构、有组织,责任落实到人,工作到位、精细管理。边破边立,疏解的过程就是立规的过程、立威的过程;疏解的过程就是走向秩序的过程;疏解的过程就是强化城市设计的过程;疏解过程就是城市修补的过程。同时,疏解的政策和措施应该成为城市管理的永久的规矩。

疏解与经济生态环境

调查中,发现一些疏解企业和人员,迁出后又返回。究其原因,无外乎原有的经济生态环境适合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个人的职业生涯;而承接地的经济生态环境不适应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个人的职业生涯。

因此,疏解也好,承接疏解也好,都必须关注经济生态环境。现在,很多人特别关注疏解政策,寄希望于政府对疏解的特殊优惠政策。无疑,政策是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但对企业和个人来讲,更根本的吸引力在于经济生态环境,环境重于政策。

所谓经济生态环境,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经营环境;对个人来说,就是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众所周知,办企业必须具备生产要素便于组合、生产过程能够循环周转、地理气候环境适于产品工艺、资源保障、资金充裕、物流通畅、服务便捷、市场确定等条件,这些条件具备了,就会形成特定的经济生态环境。同样,发展经济离不开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而人的经济生态环境则表现为,充裕的就业机会、良好的职业前景、可靠的工资收入和生活保障、便利的公共基础设施、丰富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以上两种经济生态环境一旦形成,或虽然具备了其中部分或主要的因素,但已经使人可预见到能逐步齐备、逐步完善的前景,自然就会对企业、资本、人员产生吸引力。观察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兴城镇、城市和经济区域的兴起,正是经济生态环境的造化。有些是政府顺应了客观经济规律,顺势而为;有些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总之,要特别关注经济生态环境。

疏解之道,在于自觉把握经济生态环境的发现和再造。疏解政策很重要,但只有把政策融入经济生态,使其成为经济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疏解政策才能发挥其政策威力。反之,忽略经济生态环境,优惠再好、力度再大的政策也难以产生疏解效应。

城市磁力的再配置

不同的经济生态环境,会生成不同的磁力,不同程度地吸引、聚集着经济要素。北京城市的整体磁力,就在于经济生态环境的综合优势。因此,疏解,就意味着消磁。疏者,由密而稀;解者,减轻缓解。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要改变京津冀城市群的磁力结构。北京要消磁,河北、天津则要增强磁力,在京津冀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磁力再配置,实现新的磁力平衡。

经济磁力除整体磁力外,还可以在结构上表现出投资磁力、就业磁力、宜居磁力、养老磁力、职业发展磁力,以及地域分工产生的不同的专业磁力、产业磁力和特有磁力。北京的疏解,就是要根据城市功能布局改变城市的磁力布局。对于那些要疏解的产业,就要减少该地域对该产业的吸引力,使其难以继续生存发展;对主张转型升级的方面,则要努力培养相应的经济生态环境,形成对高精尖产业的磁力。同时,河北、天津则要努力培育承接输出产业的经济生态环境,生成比北京更大的磁力。当然,河北和天津也必须把握好增强磁力的总量规定性和结构规定性。

从长远看,疏解其实也是磁力转移和磁力再配置的一种状态。

只有从理论上认识疏解任务背后的疏解目标,才能自觉把握疏解进程,使疏解成为消除城市病病根的长效之策。

作者系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

责任编辑 张涛

猜你喜欢
磁力京津冀政策
政策
政策
磁力不怕水
大战磁力珠巨人
剪得断,理不乱
助企政策
政策
磁力橡皮擦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