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振岳
学雷锋应不厌“小”的积累
□ 雷振岳
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上,鞍钢矿业集团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说,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不要拘泥于形式,不要注重场面大小,关键看是否为社会、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关键看是否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困难、最迫切、最关注的问题,关键看是否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比如鼠标的点击、键盘的敲动,足不出户,就可以跨地域、跨时空,为困难者积极点赞。不去慈善现场,通过跑步、走路等众筹活动,就能为企业和公益组织的网络捐款推波助澜。就算是没有立竿见影的物质救助,递上善解人意的眼神,说上几句安慰话,总是可以做到的吧,这就是一种让人欣慰的“精神温暖”、“爱的体贴”,也是一种雷锋精神。“雷锋无须仰望,就在你我身边”。
比如“好人365”的“微”,将善美的种子,撒向了大江南北;“感动中国人物”的“微”,将古道热肠,送到了千家万户;文明城市、文明城镇的创建放在大千世界,也是一个“微”动作,让优雅的花朵,开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文明果实。“微”文明做出了精彩,就能筑起高耸入云的“精神文明大厦”。因为美好的“精神大厦”,也是一砖一瓦垒就的。
只要我们愿意进行不厌其烦的“小”的积累、“量”的沉淀,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小积累就能成为大风景。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网民总量将要达到七个亿,微信微博、自媒体等成了生活常态,小的慈善也能形成“雪团效应”。比如“以冰桶挑战为例,全球共有100多万人参与,筹得善款1亿多美元。”再比如腾讯将互联网与公益慈善事业结合起来,让广大网民成为慈善主角,截至目前,腾讯基金会已经募得善款总额2.09亿元,历史捐款人数达2000多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让我们做好“微”善美、“微”雷锋,让志愿精神、慈善品格,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