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向宗
【摘要】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来说,知识的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思想和能力的促进。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面较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涵盖各个方面,更多的需要学生的自我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促进品德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的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06-01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学生会一切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根本,有层次有逻辑的进行政治知识的教学,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具体来看,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倡导自学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对于教师的不认可,更多的是让广大的师生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重点和难点通过简易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知识,感悟知识,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模式,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还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以及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进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因材施教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率先倡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心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做出不同的教学指导。但是随着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对于学生的评估更多的都是从分数上进行表现的,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分数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估形式。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不免会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记住就可以了,理解不理解都无所谓。这种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更是和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促进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按照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分组管理,对于个性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快乐的去学习,主动的去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
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任务,执行教学计划,采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对于一些时政信息比较感兴趣,有的学生对于一些社会趣闻比较感兴趣,有的学生对于一些逻辑问题比较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和应用,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参与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
三、有效的迁移知识点,分析问题
我们都知道,各个学科都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是彼此的基础,而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会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效的对于知识点进行教学,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知识点迁移,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学习到迁移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提出适当的知识点引导,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认知和思考,进而强化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时候用适当的问题导入知识,不仅能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有效的巩固知识,增强对于知识的理解。
四、理论和实践结合,用实践去检验理论
不管是什么学科,我们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政治的学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促进自我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对其现在和以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初中时期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自我的人生观也刚开始形成,所以这个时候的教育教学会对于学生在以后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将政治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现实的例子去帮助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比如播放一些时政视频,现实生活中和思政知识有关的图片等等,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模式,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的促进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发掘更加有效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政治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李伟.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6)
[2]董欢.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探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3]王立范.初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目标的建构与实践[J].东北师范大学.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