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的“别有用意”

2016-11-26 08:55张於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汪曾祺果子

张於

在教学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时,教师常常会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果贩叶三被称为是鉴赏家?他的鉴赏能力表现在哪些地方?他一个卖果子的小贩是如何拥有这种鉴赏能力的?……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解答,对理解叶三鉴赏家这一身份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解决这些问题,还不足以深入到汪曾祺创作《鉴赏家》的精神深处。

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在小说主题的表达上,汪曾祺主张,作者的态度是要让读者感觉到的,但是只能“流露”,不能“特别的说出”。他在《小说笔谈》中说,“怎样表现倾向性?中国的古话说得好:字里行间。”就是说作者在作品中不直接言明自己的情感、态度,而是将其融入在叙述、描写中,将作品营造的感觉、氛围、对生活的印象留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思考。

我认为,小说《鉴赏家》的教学就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探索作者在作品的叙述、描写中隐约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和情思。

在教学《鉴赏家》时,我先让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叶三究竟是不是鉴赏家?他的鉴赏能力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确认“叶三是鉴赏家”这一结论。

关于“叶三是不是鉴赏家”这个问题,学生都能够得出结论:叶三是鉴赏家。并且在文中找到了依据:“季甸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他能够辨认李复堂画的真伪,对季匋民的画,“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能够从季匋民画上紫藤的“乱”中看出“有风”,从“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看出“这是一只小老鼠”,懂得“红花莲子白花藕”的规律,能够指出季匋民画的错处。而这些鉴赏能力的获得,都源于他挑果子贩卖果子时“到处跑”的经历。艺术源于生活,果贩叶三,乐此不疲地“到处跑”,在此过程中,他不仅寻觅到了“得四时之先”的完美的果子,还拓宽了眼界,积淀了生活的阅历,提升了审美的情趣。

但是仅仅得出“叶三是个鉴赏家”这一结论,还远没有深入到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精神内核,也还没有达到我们教学《鉴赏家》这篇小说主要的教学目标。

叶三是个鉴赏家,这没错,可是为什么文中说“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第一”的名号究竟从何而来?他与其他的鉴赏家又有何不同呢?课文这样写道一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些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不知道,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由此可知,叶三的“第一”,是因为他高尚的品质,能说真话,真诚、不虚伪。他不做作,不夸夸其谈,不假充内行。他能够真诚地欣赏季匋民的画,也不讳言季匋民画中的错误,他是真懂、真通。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要写的不是鉴赏家叶三,而是叶三身上的这种闪光点,对艺术的真诚,对人对事的真诚,一种“人性之美”。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期望我们感受到的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倾向。

其实,仔细阅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季匋民,还是叶三的两个儿子,甚至是大宅门的主人,他们的身上又何尝没有这种人性之美呢?季匋民给叶三起字,以排行称呼他,并向他解释缘由,与叶三探讨画作,还曾把辻听涛称之为“神品”的珍贵画作无偿送给他,让他“可以拿去卖钱”,而叶三信守承诺,坚决不卖。或许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看来,两人的身份、地位悬殊,而也许在他们自己的心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差异,一个无非就是画画的人,一个无非就是爱画、懂画的人,仅此而已。人格平等、相互欣赏、远离功利,使得两人能够真正的相知相交。叶三的儿子们,两个能干的大布店“先生”,又何尝不知道这些画作的价值。然而,两个儿子仍然“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匐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了棺材里,埋了”。大宅门的主人听敲门声就知道是叶三,买叶三的果子,是看也不看的,叶三给什么就是什么;叶三也是从不说价,但人家也从不亏待他。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一种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因此,设计《鉴赏家》的教学目标时,我们不能仅仅将目标放在叶三一个人身上,而应该放在以叶三为代表的这些充满人性之美的群体身上。因为作者要刻画的是以“鉴赏家”叶三为代表的这一类人,作者要呼唤的是“人性美”“人情美”的回归。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其实,纵观汪曾祺的创作历程,“人性美”“人情美”一直是他着重要表现的主题。他在《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亦说:“我的作品里表现了较多的对人的关怀……我以为—个作家的作品是引起读者对生活的关心,对人的关心,对生活,对人持欣赏的态度,这样读者的心胸就会比较宽厚,比较多情,从而使自己变得较有文化修养,远离鄙俗,变得高尚一点,雅一点,自觉提高自己的人品。”

汪曾祺平静地讲他的故事,看似随意而作,实则匠心独运。字里行间,不经意地突显他那深深浸润在语言中的气质修养和生活态度。“果贩+鉴赏家”的奇妙组合,让叶三身上的人性光芒得以闪现,让人们沉寂的精神世界得以苏醒。叶三的赤诚坦率、重义轻利,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我想,作者汪曾祺在《鉴赏家》中刻画这一类人物群像,是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对生活有信念、懂得鉴赏生活的“鉴赏家”,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作者留恋、感慨的情愫。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汪曾祺果子
小学美术课堂中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喜欢的话
果子的滋味私厨
果子和她的+1
一颗滋味果子
爱逃课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