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2016-11-26 12:11刚旭陈春生张勇
关键词:学生党建高校创新

刚旭+陈春生+张勇

摘要: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需要、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之举。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整合党建资源;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夯实组织基础;三是创新评价体系、不断强化党员管理;四是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5002805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和国家以及高校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1]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更有成效地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借鉴。

一、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党员是我们党新生力量的重要源泉。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努力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的基础工程,也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人才的组织保障。

(一)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强调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健全高校党的各级组织,明确职责任务,加强指导督促,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把优秀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吸纳到党内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十八大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这些文件和会议精神,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对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按照这些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为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好基础工程,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之举

习近平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高校学生党建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只有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确保我们党更好地担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学生党员队伍的日益壮大,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组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7793万人,其中学生党员为2247万人。2014年共发展大学生党员767万人,为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373%。近些年高校每年新发展的大学生党员数量均超过了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如何有效引导和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流动性较强的高知识群体,使他们在校成为大学生中的领头雁,毕业后成为社会建设的脊梁,是摆在高校党建工作面前的紧迫任务。[2]另一方面,时代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思想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的交流与交锋日益明显。这些深刻变化严重影响着高校90后的大学生群体,使他们呈现出个性突出、内心浮躁、盲目从众等特点,对于理想、信仰、信念的关注度和辨别力明显下降,影响了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这些都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0月第32卷第5期刚旭,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探索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全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党建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开始暴露出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弊端,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一)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是在学院党委或学生党总支领导下,由负责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学生辅导员兼任支部书记,来指导各年级、班级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没有专门的学生党建工作机构和专长于学生党建的工作队伍对学生党建工作进行把控、落实。这种模式造成的后果是,辅导员疲于应对学生教育管理上的各种日常事务,对大学生党建工作主动思考不足,甚至于停留在党员发展层面,缺少对党员的有效教育、管理和监督。同时,在一个学院里,以辅导员为书记的各支部独立作战,缺乏统筹规划和指导,管理制度不统一,工作机制不规范,教育活动不系统,资源得不到整合,创新性做法和思路得不到推广和传承。

(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完备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来保证其有序、有效运转。从目前来看,各高校也出台了一些党员教育、培养和管理的相关制度,来规范学生党建工作,但整体来看,这些制度不系统、不均衡,缺少创新性和执行力。例如,在党员发展方面,标准不一,入口不严,甚至部分党务工作者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因素,导致不公正现象的出现;“重发展、轻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党员教育培养的长效机制;有的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经验不够,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等等。这些都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4]endprint

(三)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2013年中共中央提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新十六字方针开展,为提升发展党员质量,高校在对党员的培养考核方面逐步加强,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例如,预备党员接收仅仅根据团支部推优的情况开展,没有经过党支部具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培养和考核,因此很难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对于党员履职和作用发挥的考核,仍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评价结果没有实现合理使用,不能形成党员管理上的闭合,也制约着大学生党员争先创优积极性的发挥。

(四)党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大学生党员是一面旗帜,应该在大学生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党员在保持自身先进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入党前有事找我,入党后没事别烦我”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学生自身的觉悟不高,入党动机不够端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等。另一方面高校也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入党前后的培养教育呈递减效应,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形式单一、手段陈旧,不能为大学生党员作用发挥提供有效平台等,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

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主要从管理模式、工作机制、评价体系、活动载体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创新管理模式,整合党建资源

在政治学上,党建资源是指一个政党借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各种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具体来讲,党建资源主要包括组织资源、信息资源、阵地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党建资源是党的基层组织执政的载体和依托。“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管理中战略调整的一种手段,就是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其资源获得整体的最优化。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是以纵向为主,各学生党支部在学院学生党总支的领导下相对独立开展工作,加之辅导员和学生党员的流动性又都比较大,这使得各党支部党建资源配置分散且不均衡,在开展工作的各个环节缺乏必要的统筹协调和互动联合。如何根据现实问题和工作需要,将“资源整合”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运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现党建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和合理共享,成为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全新命题。[5]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学院学生党总支和各个独立的学生党支部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建立学院学生党建中心。学生党建中心作为学院学生党总支下属的独立的学生党建工作机构(不是学生党支部的领导机构,不与党章相违背),由学院分管党建的指导教师统一进行指导,并邀请学校具有丰富经验的党建工作者担任学生党建顾问,从宏观上协助党总支统筹协调学生党支部的运作和发展,同时开展学院层面的党员培养、教育、考核和管理等工作。其具体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学生党建中心”运行模式学生党建中心可下设具体工作部门,例如党员发展部、党务管理部、组织策划部、培训监督部和宣传通讯部等,以学生党员为主体在各部门梯级任职,统领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学生党支部和党建活动阵地,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党员的培养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日常党务管理等。

建立学生党建中心能够克服当前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一些弊端,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一是学生党建中心既能有效整合学院党建资源,又能科学指导各个党支部工作,有利于推进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效化;二是学生党建中心利用自身平台,可以组织、策划和开展一系列院级主题教育活动,直接将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充分发挥党建育人效能;三是学生党建中心通过完善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和管理体系,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四是通过学生党建中心,各学生党支部之间可以内外联动、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学院特色工作的传承和积淀,便于更好地建设党建活动品牌,增强学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五是学生党建中心有利于让广大学生党员参与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传帮带”作用,这为广大学生党员搭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广阔实践平台。

(二)创新工作机制,夯实组织基础

工作机制,是工作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运行机理。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组织建设的科学机制,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对于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党员发展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要秉承“重培养,严把关,常教育”的发展理念,通过多项措施切实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一是要建立“校级党校—院级党校—学习小组”三级教育网络,通过聘请专家教学、定期学习研讨、加强课程考核、强调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来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二是要建立积极分子培养库,从资格述责答辩、主题实践作业、定向志愿服务等方面对积极分子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培养,做好人才储备;三是要制定“入党积极分子民主测评细则”,明确积极分子的选拔标准,量化考核,推优入党;四是要严格程序,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度,提升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第二,从多个角度搞好党建活动阵地建设。保证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入党后的培养教育是关键。要在充分发挥党校阵地作用的同时,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从开展活动的不同角度,建立多个学生党建活动阵地,由学生党员骨干担任活动阵地的负责人,把党建工作纵向渗透到研究生、本科生各年级,横向延展到学科专业、互联网络、学生公寓、社团组织、实践活动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既能有效扩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同时也能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endprint

第三,建立多项制度夯实学生党建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中的基层党组织,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在学生党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规范功能和协调功能,通过制定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学生党员学习制度”“发展党员预审制度”“学生党员述责答辩制度”“学生党支部例会管理制度”“推优入党考核制度”“党建活动项目化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保证各学生党支部开展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6]

(三)创新评价体系,强化党员管理

目前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考核、对学生党建工作的考评管理往往简单笼统,没有量与质的具体标准,基本上还是对评价主体打总体印象分,因此不够科学完备。为了提高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一,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多维考核机制。团支部进行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后,各年级党支部要在学院党委或者学生党总支的统一规划下,由年级辅导员把关,从年级党支部的层面对经过推优的积极分子通过主题演说、入党前述责答辩等形式,由党支部成员及群众代表从学业成绩、政治素养、日常表现、实践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全面考评,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考评学业成绩,主要是引导教育入党积极分子重视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考评政治素养,是要求入党积极分子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始终坚定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考评日常表现,是为了督促入党积极分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加全面地完善自我,时刻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考评实践服务,是激励入党积极分子不断在实践中强化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7]

第二,推行党建活动“项目化管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追求的是立体效果,因此,需要将项目化管理方法应用于支部的日常管理,使基层党建活动虚功实做、扎实推进。所谓党建活动“项目化管理”,就是把学生党建活动进行项目化,从活动开始至活动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过程控制,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各类党建资源,通过参与者的合作,实现各项工作目标。[8]具体来讲,就是由学院学生党总支制定月度院级主题党建活动,各学生党支部申请承办,通过立项评审、中期评估、优进平出、总结评优、经验推广等考评激励机制,使每一个党建项目始终处于“自我加压,良性运行”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主题党建活动的实效性,激活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内在动力。[9]

第三,实行党员“退出”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高校拥有庞大的学生党员队伍,只有建立党员“退出”机制,畅通出口,及时处理和清退不合格党员,才能永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是入党积极分子在党支部考核评价中较差的,取消其大学期间入党资格;二是对于入党后思想滑坡、行动懒惰、不能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学生党员,使其适时“退出”党组织。实行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可给广大学生党员敲响警钟,让他们时刻意识到党员的身份和责任,不断端正入党动机,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发挥党员作用。

(四)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党员作用

以活动为载体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条宝贵经验。学院可以把学生党建活动阵地建设作为重点,通过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专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0]

第一,开展以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系列活动。例如,通过党史知识竞赛、“在党的怀抱中成长”主题演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阵地、“重走长征路”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知党、爱党、跟党走。

第二,开展以对党的会议精神、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系列活动。以国家重大时事为契机,把理论学习与热点讨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开辟网上“学习园地”、模拟形势政策宣讲团、组织“两会”精神学习研讨会等多渠道多形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

第三,开展以党校学习及支部书记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系列活动。例如,通过“名师讲坛”、党员发展标准化课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积极营造支部第二课堂学习氛围,加强党员干部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党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第四,开展以社会实践、基层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系列活动。例如,通过党员“四个一”工程(即每名党员联系一个宿舍,帮扶一名学习困难同学,每学期读一本好书,做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型党支部创建工程、“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以及通过设立党员监督栏等,引导大学生党员更好地树立责任意识,关心基层、服务他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结语

重视并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在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始终是摆在高校党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上述创新路径探索,在笔者所在单位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在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有效整合党建资源、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增强学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步形成了“在党的怀抱中成长”“红旗飘飘”“红色课堂”“党员在基层”等党建活动的系列品牌,增强了学生党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党建育人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杨茂椿,陈春生.创建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若干理论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105107.

[2] 吴黄懿,陈益严.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23.

[3] 王尧骏,张燕,李阳.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应对策略[J].教育评论,2014(10):8284.

[4] 冯飞芸.大学生党建工作载体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5658.

[5] 孙忠进,王臻,赵德三.高校党组织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14115.

[6] 曹猛.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8.

[7] 杜君,李明,宗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考核与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100.

[8] 芦海艳,王国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党建工作新机制——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2930.

[9] 骆军,金新利,龚炜.着力“四个服务”,创新高校党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5455.

[10] 黄红球.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3032.

责任编辑:陈可阔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党建高校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探索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