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茂华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国古代宫廷舞蹈衰落原因初探
严茂华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渊源长,最初可追溯至奴隶时代,各朝各代的宫廷舞蹈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沿着历史的长河探究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发展的脉络以及其衰落的原因,以史为鉴,思考和预见当今中国舞蹈的发展之路。
中国古代宫廷舞蹈;雅乐舞蹈;戏曲舞蹈
中国古代宫廷舞蹈,伴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兴衰而起落。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雅乐舞蹈,雅乐舞蹈与国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主要用以纪功德、祀神祗、成教化、助人伦;另一类是飨宴舞蹈,主要是以其娱乐性为主。直至戏曲兴起以后被戏曲所扬弃,而丧失了作为其独立表演的地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而存在于戏曲当中,对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历史脉络的探寻,为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宫廷舞蹈伴随着中国宫廷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宫廷”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基本解释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住所。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指的是,“中国古代王朝的祭祀、朝贺、宴飨典礼以及日常生活出现的舞蹈,分为雅乐舞蹈和宴飨舞蹈两大类。”雅乐舞蹈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连,统治阶级利用雅乐舞蹈纪功德、祀神祗、成教化、助人伦,在中国的礼乐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宴飨娱乐舞蹈是宫廷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宫廷的“百戏”舞蹈,唐代宫廷的九、十部乐,坐、立部伎,健舞、软舞,歌舞大曲,宋元明清的“队舞”,以及历代的女乐舞蹈,都是属于宫廷舞蹈当中的宴享娱乐类。
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渊源长,最初可追溯至奴隶时代,从奴隶社会的第一个统治者启开始,历代统治者都喜好歌舞,沉迷于奢靡享受。“夏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桀,就有女乐三万。常常还在清晨,女乐歌舞之声就响彻了大道小路。”商朝纣王逼迫当时著名的乐人师延创作出“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此后,纣王常常在宫中演奏这些“迷魂淫魄之曲”酒池肉林,纵情声色,歌舞淫乐。《吕氏春秋·侈乐》记载:“夏桀、商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耳所未闻,目所未见。”可见,夏桀商纣对于穷奢极欲的追求声色歌舞的享受。奴隶社会的这些歌舞可以算作是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源头,然而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正式建立是在周朝,西周立国以后,周王朝制定的礼乐制度,“礼”从起居饮食、政治军事、经济生产以及宗庙祭祀等等规定、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乐”从内心去培养塑造人们的心灵。礼乐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正式建立。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汉末,中国古代宫廷舞蹈都在不断地发展着,但在这一时期,雅乐舞蹈失重,宫廷舞蹈的娱乐性被夸大。到了唐代,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力铺垫,掀起了中国宫廷舞蹈的高潮,唐朝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空前繁荣,无论是从舞蹈式样、舞蹈种类、舞蹈内容到舞蹈分类都是之前历代所不能企及的,唐朝宫廷上下进行了极为频繁的舞蹈活动。然而在唐末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等方方面面都极速衰落,余秋雨先生谈及安史之乱是唐朝以及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由胜转衰的节点,中国古代宫廷舞蹈也自此开始走向了衰落,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并非从繁盛直接走向了灭亡,其衰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至最终被戏曲所扬弃。宋代,舞蹈的主流从宫廷到了民间,宋代宫廷的“队舞”呈现出一种高度规范化的特点。元、明、清,宫廷雅乐舞蹈仍然承袭前代旧制、越来越仪式化、僵化。艺术开始高度规范化、僵化,就表明艺术正在走向衰亡。元、明、清时期宫廷的宴乐舞蹈,由于每个朝代的统治着不同,其宴飨类舞蹈也带有该民族的特点,例如:明代宫廷的统治者是汉人,宫廷宴乐就颇具汉族特色,音乐曲调采用杂剧曲调填词,但是明代宫廷的宴乐有一大堆曲目,《飞龙引》、《开太平》、《抚四夷》等都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没有任何的艺术感染力,是完全无法与宋元时期兴起的戏曲艺术相抗衡的,戏曲艺术的产生是中国古代宫廷舞蹈衰落的直接原因,使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终被戏曲艺术所扬弃。
4.1 生态环境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末安史之乱后,社会混乱、藩镇割据、剥削加重、边疆不稳定、经济危机,宫廷无力豢养歌舞艺人,乐舞艺人散失,中国古代舞蹈的主流由宫廷逐渐转向民间。
4.2 商品经济、市民阶层、市井文化兴起。在宋代,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市民阶层产生,市井文化兴起,加之宫廷无力豢养歌舞艺人这一事实,大量的歌舞艺人流入民间,舞蹈逐渐摆脱了为宫廷贵族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而开始为人民的情感表达所用,流入民间的宫廷艺人有一部分进入到了勾栏瓦舍当中,将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商业性质的的艺术表演,使得宫廷舞蹈有宫廷、广场走向了舞台(勾栏瓦舍)。宫廷舞蹈的表演从依附于皇宫贵族的美色飨宴,开始转向依附于自给自足的商品经济、商品买卖而进行表演。宫廷乐舞艺人流落民间,为了生存,必须迎合观众的口味,宋代的市民阶层文化素养不如贵族文人,社会见识又高于乡野农民,生活节奏和情感节奏快于贵族文人和乡野农民,他们喜欢有趣的故事,以丰富感官的享受,在瓦舍进行表演的乐舞艺人不断改变着舞蹈的方式,以进行市民阶层所喜爱的表演。
4.3 戏曲的影响。戏曲,王国维先生在《戏曲考源》这样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以演故事也。”又在《宋元戏曲史》讲到,“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和滑稽戏两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籍歌舞以缘饰故事。”“必合言语、动作、歌舞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戏曲兴起是导致中国古代宫廷乐舞衰落的直接原因,戏曲中所孕育的戏剧美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当中已经产生,中国戏曲的兴盛是必然的,但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诗歌从‘才气发扬’的唐体一转为‘思虑深沉’的宋调,戏剧的成长才有了更确实的时机;而中国戏剧的真正繁荣,则发生与一个诗歌创作相对零落的时代。”舞蹈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唐代是诗意的时代是抒情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发展到顶峰的时代,相对而言,戏曲必然繁盛于一个叙事的时代,抒情的时代过去了,叙事的时代到来,意味着戏曲的繁盛之日也就是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衰落之时,戏曲兴盛的原因必然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衰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4.3.1 戏曲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当时,宋元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统治阶层腐败贪婪、阶级矛盾激化,此时急需一种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既能针砭时弊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戏曲华丽登场,并且统治阶层可以利用戏曲的内容维护其统治地位。
4.3.2 剧场的出现。戏曲表演有专门的演出场所,以寺庙为基地的大型游艺场所作为表演场地,例如:长安大戏;以及商市中出现的瓦舍,也是戏曲表演的场所,余秋雨先生谈及,“瓦舍,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伎艺和观众做了大规模的、稳定性的聚集,因此也对戏曲的成熟起了推动作用。
在宋朝以前中国古代宫廷舞蹈都是依附于宫廷或者在广场中进行舞蹈,尽管部分流散于民间的宫廷乐舞艺人也在瓦舍当中进行表演,但面对戏曲这种“以歌舞演故事”综合性表演艺术,表演形式单一的舞蹈是难以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的。
4.4 人才的推动作用。北宋末年出现的“书会先生”、“京师老郎”他们属于职业的脚本剧作者,他们写剧本也写曲调和话本,他们的出现使得戏剧文学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走向职业化和专门化。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却从为出现过职业的、专业的舞蹈编创者,为舞蹈表演提供源源不断新鲜的血液。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被轻贱、蔑视,他们投身于戏曲,改造了戏曲,使得戏曲创作有了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风尚。
4.5 戏曲对于舞蹈的扬弃。戏曲是集音乐、舞蹈、歌唱、杂耍、滑稽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其最根本的特性是叙事性,而舞蹈艺术被戏曲扬弃后,作为戏曲舞蹈这样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而存在于戏曲当中,但已经丧失了独立的艺术形式。
由于戏曲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其叙事性,戏曲当中唱念做打每一个因素都是为戏曲当中的叙事性而服务的,融入到戏曲当中的舞蹈,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人物的身份决定了动作的基调,例如“长靠”有稳重的特点,就用于大将。而“短打”特点轻飘,常用于英雄豪杰的人物塑造;另一方面,戏曲舞蹈为戏剧情节表演所服务,动作中有很多模拟的动作,经过戏剧性的加工、美化和夸张用于表演,例如,花旦出场,平摊扇子,走到台口,收扇投袖,再开扇,这样的动作都是对于生活的模拟,情景的再现。
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衰落,有着多种多样原因,而戏曲的兴起是导致中国古代宫廷舞蹈衰落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对于戏曲的兴盛这一条线索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衰落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国舞蹈事业在今天的发展,需要以史为鉴,在总结历史经验的道路中,慎重地去思考中国舞蹈的发展之路。
[1] 王国维著 《宋元戏曲史》 中华书局 2015年6月 北京第1版
[2] 余秋雨著 《中国戏剧史》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8月第1版
[3] 李泽厚著 《美的历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 余秋雨著《极端之美》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1版
[5] 李炜 任芳著 《舞蹈文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1版
[6] 欧阳予倩著《一得余抄》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9年12月 北京第1版
[7] 李啸仓著《宋元伎艺杂考》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5年6月
[8] 青木正儿著《南北戏曲源流考》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5年6月
[9] 彭松 于平主编《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浙江美术出版社 1991年版
[10] 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1日
严茂华(1992-11),四川宜宾人,舞蹈教育与教学研究生。
J722
A
1672-5832(2016)06-0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