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未来存亡与兴起

2016-11-26 21:07:56郭云嘉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制式服装文化

郭云嘉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国元素未来存亡与兴起

郭云嘉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在世界文化趋同的情况下,服装作为精神的载体同样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应对,既保持与世界同步又不缺少自己民族特色,笔者从当代经济和文化角度入手,分析时下我国服装设计未来的存亡和兴起。

文化;精神载体;服装;民族

1 当代中国服装潮流市场现状

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体系,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世界经济一体、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相对随着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外国产品更自由、廉价地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趋于“快餐”主义,务实主义,现实主义,不同文化的激流碰撞也造成了人们的认识与品味更大的“西化”和与外国潮流的效仿,人们对服装的认知和观念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随着世贸的深入,网络的发展,中外文明的交流加快,中国服装中固有的传统中国元素在国内日渐衰微,甚至有些在人们眼中成为“异类”,在这样的局面应当如何应对成了现下中国设计师中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们先分析下目前服装潮流市场的局势,全球化在论述开始已经提出,各国的文化互相覆盖,按文化基础上讲我国应该在全球化中具有一定的历史优势,日、朝、韩对我国服装文化的效仿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形成风气,比如日本的和服,奈良时代,遣唐使团受到唐王接见,获得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在日本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次年,天皇就下令举国上下都模仿隋唐样式的服装,直至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带有隋唐服装样式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和服的雏形,只是没有腰包。这是中国元素对外国的一次成功影响与传播,反观现在,全球化带来的只是大的外国服装进军模式,从服装设计到服装生产全是在中国国内完成却也被打上进口的帽子,贴上国外的商标,中国的普通民众对这样“国际范”的衣服购买欲很高,这也是中国元素服装最应该反思的地方。

2 我国服装西化的弊病

美国化作为国际化进军中国的排头兵,也是中国“西化”的最早模仿,首先是国家经济文化的领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经济体,把自己标注为“山姆大叔”的可靠形象,“世界警察”的正义形象,“华尔街牛”的强悍形象深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追捧。中国普通民众的文化程度和眼界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是个别存在,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辐射了一些向往、喜欢中国元素的人们的心理慢慢向“美国化”靠拢。美国的文化历史背景堪过百年,其服装也多欧式、简易化,较快的生活、经济节奏也产生独特的“快餐文化”,美国大众的T恤衫、白领的“西装模式”、农场的马裤形象在中国都得到了大批的拥护者,也是最具规模的标准化元素集成,其穿着的轻便,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在中国的受众面极广。

而服装潮流的标准化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法国,法国巴黎的时装作为非制式服装却站立在世界服装审美之巅,巴黎时装秀更是受到举世瞩目,引领了中国时尚最前沿的服装走向,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为它做了最大的代言,使它超人一步的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成为高端定制,从服装的模版设计到颜色搭配,人们的风格品味都纷纷效仿。其它方面的标准化更是不可胜数,从学生的校服到各行各业的员工工作服,制式规格基本都是固定的,产业的生产变化也渐渐地走向了标准的模式,都是以现有的制式为基础不做出太大的改变。其次也是因为现有服装的简易方便,生产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花式变动,人们对它是比较认可的,没有对其产生性质和服装的界定变化产生任何的异议,这等于承认了制式标注化的的代表性,奠定了它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在各个消费阶层中都有了庞大的客户群。

由于制式服装的客户群庞大,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广大的市场,全球化导致跨国体系化的涌入潮,各个国外的服装品牌开始争抢中国市场,而中国当时能与之相抗衡对冲的自主品牌服装企业屈指可数,其中做中国传统元素的服装几乎没有,像李宁、新郎西服、红豆、森马都是做运动服、西装等,而更多的服装企业为了融资的方便开始接收国外的设计师来抵抗现有纯外贸的攻击,所设计的模版结构,款式造型,花纹图案都是大的固定思维,元素集成多以营销的思想来整合,这种“中西合营”式的发展更是渐渐失去中国元素的立足之地。

3 中国元素的应用措施

从以上情况总结,目前中国服装行业全盘“西化”的状态已经大体上完成了,日常服装的全球化、美国化、标准化、跨国体系化已经很难逆转,人们从思想上已经接受了这些服装结构,服装元素构成。各个阶层,行业的服装有了固定的模式,只有特定的节日或者庆典上的服装或者一些展会服装中国元素会出现如昙花一现般的闪耀后转瞬不见,却没有成为流行趋势,就像63届戛纳电影节,“毯星”范冰冰穿的一件龙袍,人们对它的描述是“手工刺绣的龙与凤盘旋而上,祥云朵朵加以点缀,在明黄底色的衬托下尤为气势夺人”。即便得到了这样的评价,也没有说它会流行起来或者为日常人们所接受,穿这样的礼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被人所诟病,人们在思想上不能接受这样的服装成为日常服装。再比如在综艺节目中《中国梦想秀》第九季“汉服追梦人演绎唐风婚礼”被有名的“假公知”周立波嘲笑是朝鲜服,虽然这个人目光十分狭隘,思想比较粗鄙,为人下流做作,但是是谁给他嘲笑汉服的勇气?难道最具中国元素的汉服可以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别人嘲讽讥笑?!我们还能不能改变这种的局面,到底应该怎么改变?

首先是中国元素的界定和中国特色服装的划分,中国在颜色上是有自己独特的地位的,长城灰,中国红,琉璃黄,青花蓝,玉脂白,国槐绿,大脚金等等,可是应用到服装设计上的却少之又少。其次是中国的特有图案及配饰,刺绣,龙凤祥云,仙鹤等成为中国的符号,梅兰竹菊的谦谦风骨,中国漫长的历史沉淀,从大量文史记载的周朝到现在3082年时间,岁月变迁,文化的碰撞融合,可供我们选材的元素不可胜数。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有这么好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应该怎么样利用起来,应该怎样走出国门打开世界,让世界以中国服装为尊,以中国元素为首选是有可能的。

每一次好的文明继承与发展都是一次好的营销成功,都离不开推手来推动进程,中国有着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众多。中国元素推广第一步要做的是日常服装设计的改变,从近代入手,不做较大的突兀的变动,使人们感官上能够接受,太过复古的变动,传统的汉服长衫等服装穿戴性的不方便,注定其流行程度以及适应人群面积不是很大,可以先把现有服装长衣长裤的颜色版式面料做靠近性的更改。

第二步是制式服装的推广——校服,学生是中国社会上最重要的最庞大最有代表性的群体,没有之一。一国之本在民,民之根本在育,把学生的校服作为中国元素的推广的重中之重,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在校服的设计中以简约为基础加如中国特有颜色配饰并适当的从底衣到整件衣衫的设计,先使学生们从思想上接受他们是在穿中国人应该穿的服装,而不是奇装异服,包括老师的着装也都统一制式,这样学生也容易接受而不产生反斥,新奇的同时变化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颜色搭配到款式变化,从图案到配饰都可以进行中国风的设计融入。

第三步要改变工人阶级政府阶层的服装,根据人群不同由政府文化局督导,平时上班工作穿中山装,短西装,或者特有的中国设计的民国的半复古风的服装来呼应学生接受带有中国特色的制式服装。设计理念从简易轻快或者大气稳重着手,适众面广。第四步是传统节日服装的推广,也是一个借机发扬传统节日的契机,在规格上作出合理的设定,由上而下的实行,从国家领导人如峰会上温家宝和各国领导人穿着的唐装也属于汉服,图腾花纹颜色制式,做出节日的特色,像台湾的礼仪服装保留传统的中山装,节庆活动年会假期都有自己的风格。设计师元素设计靠近节日主题,年生肖主题,做出中国风的服装特色来呼应日常制式服装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汉服穿着的简便、颜色的稳重、款式的庄严。

最后是在国际化市场的推广,中国文化的输出对亚欧等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镜花水月”展后,中国元素就风行一时,我们应该继续提高外国对我国传统服装文化的兴趣,对其设计理念产生影响,使其设计像中国传统设计师靠拢,加快中国设计师对全球化、美国化、标准化、跨过体系化分批次的进行中国元素的融入,从受到的改变因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受到影响改变而陷入外国服装元素入侵的循环之中,实现从内到外的突破,中国元素的磅礴动力一定能推动设计的进步发展,在世界服装潮流文化基础中站稳脚步,实现中国元素服装文化的兴起。

郭云嘉(1992-),女,研究生,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专业,传统服饰文化与设计研究方向。

G40

A

1672-5832(2016)06-0174-02

猜你喜欢
制式服装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让人心碎的服装
我国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式及演进探讨
谁远谁近?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制式多样化梦想渐近
《铁路信号显示的发展与思考》之三——多种显示制式混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简谈福莆宁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制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