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城乡大学生人格特质探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2016-11-26 07:10:54林慧琳
长江丛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学生管理

林慧琳



关注城乡大学生人格特质探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林慧琳

【摘 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大学生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及问题给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新难度,城乡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新难题,本文基于城乡大学生两个群体人格特质的差异探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格特质 城乡大学生 学生管理

一、大学生人格特质相关的概念阐述

大学生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大学生个体的人格因素中,支配学生个体面对变化的环境刺激并给予一致反应的神经心理结构。心理学家透过对实证材料进行因素分析找出对个体行为表现起作用的特质,并把可以从个体外部行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人格特质称为表面特质,对个体行为起制约作用的人格特质称之为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城乡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核心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特质的集合,是决定城乡大学生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城乡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条件、文化要素以及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加剧,这些差异构成了城乡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据调查,农村大学生在“待人真诚、认真负责、勤俭刻苦、奉献家庭”等描述符合农村大学生的总体特征,但是在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度、怀疑性五个维度的表现上显著低于城市生源大学生。城市大学生感情丰富、敢想敢做,易兴奋、喜幻想,这是开拓型人才所必需的素质,是冒险家和创业者共同具备的个性特征。在外倾性上,农村生源大学生弱于城市生源大学生,前者相对冷漠、抑郁、羞涩、诚实谦逊,喜欢独处,情绪较为平缓,处事优柔寡断;后者热情开朗、性格直率、处事果断、心理活动更倾向于外部世界,对周围客观事物更加关注,喜欢热闹的环境,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表现更为活跃。在冒险性方面,农村大学生不如城市生源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缺乏自信,更加现实;在根源特质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恃强性、世故性也明显低于城市生源大学生;在表面特质方面,表现为朴实现实、随和顺从、缺乏自信、内敛克制、沉默寡言、孤独压抑。

三、关注人格差异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人格特质差异反映了一个人具体的行为方式,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聪慧性方面无明显差异,而敢为性、恃强性、敏感性、乐群性、兴奋性、自律性、幻想性等诸多方而有着明显的差异.细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领城乡大学生成人成才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人格特质开展工作。

(一)关注城乡大学生的兴奋性、自律性差异

中国农村家庭在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文化卫生教育等处于劣势仍在持续,压抑的家庭环境、长期的弱势地位、经济重压以及对现状的强烈不满,激发了农村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处境的欲望,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造就了农村大学生缺乏安全感、内敛压抑、谨慎克制的人格特质,因此在人格特质方面表现为兴奋性、幻想性不足,自我克制能力较强。与此不同,城市大学生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承受的经济压力较轻,在家庭责任意识以及责任感方面明显不如农村学生,在幻想性、兴奋性方面得分较高,自我克制能力较弱,自律性不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善于调动农村大学生兴奋性,鼓励大学生立志成才,争取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加强城市大学生自律性教育,激发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内在动力。

(二)城乡大学生的敢为性、恃强性、敏感性的人格特质

中国传统价值观与乡土文化对农村大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自由、平等、开放的新城市特征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城市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更加安分守己、恭顺温和、理智冷漠、谦虚谨慎、缺乏勇气和自信心,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与农村大学生相比,城市大学生的敢为性、恃强性、敏感性更加明显。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农村大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勇气和信心,创设城乡大学生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城市大学生谦虚谨慎的人格特质,独立、自信、谦虚、勇敢、理智,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目标。

(三)关注乐群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与农村相比较,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城市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社区、学校更加注重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城市大学生获得的较多的外部刺激,因此城市大学生在乐群性、怀疑性方面表现较高,具体表现为更加热情,更擅长合作。农村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不善于合作及主动表现自我,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结交新朋友,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帮助农村大学生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技巧,传授人际交往策略,创造机会增加朋辈交流,提高引导和帮助农村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集体生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努力表现自我,并成为团队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人格特质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其所处的环境及其经历决定其人格的成熟度,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日益精致化,关注城乡大学生的人格差异,追踪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变化带给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对城乡大学生人格差异的后续研究需要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李树华.高校不同生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19).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学生管理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现代企业(2022年5期)2022-05-31 23:28:22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18:44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6:3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57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6:39
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7: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