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志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浅析托洛茨基社会主义思想
李广志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托洛茨基是早期苏共的主要领导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在俄国革命的几个关键时刻,他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姿态亲自投身于革命斗争中来,参与了无数的革命斗争并吸取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其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理论是最突出的,托洛茨基早期的不断革命论是其革命理论的核心,是落后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构想。他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影响了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托洛茨基;社会主义思想;不断革命论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1879——1940)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翼领袖,工农红军、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在苏俄历史上,他是一个相当重要而又引起争议的革命家和领导者。抛开特定阶段历史的成见,从当时俄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通过对其政治生涯的考察,领悟其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内涵和精髓,不但有助于给托洛茨基一个正确的历史定位,而且对我们重温先辈的社会主义思想精华,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1 托洛茨基社会主义思想渊源
托洛茨基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托洛茨基的核心理论不断革命论不仅源于马克思和其他伟大的思想家,还在与同时代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交流和交锋中不断提纯、升华。
不断革命论并非是托洛茨基的独创,从理论来源看, 托洛茨基能够提出不断革命论, 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不断改造世界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进化图式, 是不断革命思想的起源。日本学者对马忠行这样评价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他的不断革命论正是建立在国家与国家、政治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规律上的。不是二阶段革命,而是把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与无产阶级革命阶段飞跃式地结合为一个阶段。托洛茨基的这种特殊的阶段革命论以及他提出的俄国将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恰恰是托洛茨基对于不平衡发展的表述。当然,这些思想是来源于马克思的。” 可见,马克思对托洛茨基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之深。托洛茨基也深受拉萨尔、考茨基和帕尔乌斯等人思想理论的影响:他从拉萨尔那里吸收了无产阶级的独立策略;从考茨基那里吸收了不平衡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有可能比资产阶级更早地建立政权的思想;从帕尔乌斯那里吸收了关于现实地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并建立工人政府的思想。同时,托洛茨基在与列宁和斯大林长期的合作与交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思想,为了反对斯大林的“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托洛茨基以不断革命论为理论根基提出“一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掌握权力之后,为了反对斯大林权力的过分集中,托洛茨基在纠正官僚主义问题上不断思考,并就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危害、趋势以及扭转的方法发展出一系列的理论。托洛茨基后期提出的这些思想或多或少离不开与同时代思想家的交锋。可以说, 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形成, 是对前人不断革命思想的吸收和采纳, 并通过与同时代其他革命思想和革命战略的交锋、交流和批判中确定下来的。
1.2 二十世纪早期俄国社会状况和历史特点
俄国位于亚洲北部,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二十世纪初的俄国20世纪的俄国内部处在封建专制的沉重压迫下,农奴和地主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新生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加剧,外部也面临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威胁。托洛茨基清楚地意识到, “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力量同保守的专制制度力量之间的冲突必然爆发”革命,革命的直接客观任务是为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创造正常的条件”。[2]可以说,俄国社会的状况体现了托洛茨基对当时俄国革命的方向、动力、未来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
二十世纪早期的俄国是一个发生剧烈动荡的国家,不仅发生了十月革命、一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苏俄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发展过程。托洛茨基作为这个时期苏俄历史变迁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亲历了很多社会现实并汲取大量的经验运用于自身的理论建设中来,最终形成了一套宏大“不断革命论”理论,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贵财富。
托洛茨基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他提出的不断革命论,可以说不断革命论是的思想根基。不断革命论在内容上可以简述为:俄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完成;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是领导作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建立新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是无产阶级,其专政形式必然是无产阶级专政,而不可能是其他形式的专政。无产阶级掌权以后,必然会于小私有制发生一定的冲突,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就迫在眉睫,这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不间断性。上述思想就是对无产阶级革命不断性、社会主义革命不读的那行和国际革命不断性的概括。
2.1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托洛茨基在认为在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期间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是在托洛茨基对俄国1905年革命经验的总结、对俄国历史特点和社会内部力量的分析基础上的提出的。它较为集中的彰显了托洛茨基对当时俄国革命的任务、动力、前途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首先,托洛茨基对俄国社会中具有不同民主主义倾向的自由派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这四中主要力量分别作了考察。他认为,俄国社会虽然政治野蛮的根源在农村,但是农民阶级却不能解决这个顽疾;由于外国大量资本的注入以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专制的依赖,使得俄国的大资产阶级也不可能领导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托洛茨基虽然偶尔会提到小资产阶级,但是总体来看,它不仅否定了小资产阶级的作用,甚至否定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这样,领导俄国革命的任务落在无产阶级身上,而且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在俄国的力量强大无比,足以胜任这个艰巨的任务。
其次,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获得胜利之后,政权必然将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当然,无产阶级并不会排斥非无产阶级在社会集团中的代表参加政府。但是,在托洛茨基看来这丝毫影响不到 “工人政府”的政权性质。列宁在这一点上的预判和托洛茨基完全不同,列宁认为当时革命导致的最好结局是“工农民主专政”。
2.2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世界革命论”
无产阶级专政给了国际社会主义革命一个巨大的助推力,无产阶级只有在西方获得胜利,才能够保护苏联免遭资本主义的颠覆,保证顺利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在托洛茨基看来,“世界革命”是必要而且必须的。托洛茨基把在一国范围内取得无产阶级政权仅仅看作是革命的开端,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必要前提是世界革命。托洛茨基认为,理论的斗争实际涉及到的是革命世界观的问题。在他看来,像斯大林这种把已经实现的革命看成革命行动的终结,革命保证了特权集团的特殊利益和地位,继而认为能够平稳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此时的世界革命成为一种非必要的革命,最多也不过是拥有一种较好的外部环境而已。这种革命观是错误的。托洛茨基说:“在孤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之下,各种国内外矛盾必然随着成就的增长而增加。如果无产阶级专政继续处于孤立状态,那么,无产阶级国家最后就必然成为这些矛盾的牺牲品。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就是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从这个观点来看,一国的革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它只是国际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国际革命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尽管它有暂时的衰退和低潮。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肯定托洛茨基的基本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国际性立场的,理论上讲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世界性的。但是,理论和现实的结合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能将理论生搬硬套的加以运用。
托洛茨基依据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实践状况,对革命形势进行了过高的估计, 并建立了第四国际, 希望能够借此领导各国无产阶级,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第四国际终被证明并不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社会主义是国际的, 但是如何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的途径,历史并没有给与一个明确地答复,世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能否实现国际主义的社会主义,我们现在也不能做过早的结论。从这里讲, 托洛茨基建立的第四国际实际上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形式,结局的失败也并不是意料之外的了。
将托洛茨基作为无产阶级重要人物进行研究,并非仅仅是为了评判其是非功过。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值得我们学习。托洛茨基作为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中重要的领导人,他的革命经验、他的预言、他的努力、他的警言包括他的过世,都需要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由于托洛茨基理论本身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做出正确评价并非易事,托洛茨基的主张往往并非根据现实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是对未来的预言式判断。所以,当他把长远意义的理论用于实践时,有些措施则显得过于理想主义和超前,比如世界革命。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自诞生以来还不到一个世纪,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极其短暂的瞬间,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还有待人们去认识和了解。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设想的真正理想社会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至今也没有任何人能作出判断。历史也并非朝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期间也会存在着无数可能性。托洛茨基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研究和践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1] 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M].柴金如,蔡汉敖,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66.
[2] 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3] 托洛茨基.列宁以后的第四国际[M].吴继淦,李潞,译.上海:三联书店资料室,1965.
李广志,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执政党建设。
D169
A
1672-5832(2016)11-02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