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英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与咨询探讨
杨春英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与咨询,是当前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教育领域。
积极心理学视野 心理教育与咨询 应用依据 工作措施
心理教育与咨询,本身是和外在身体疾病治疗地位相当的一个事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市场环境中,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更是非常之高,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享受更美好的人生,心理教育与咨询越来越重要。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出现,更为心理教育与咨询带来了新的格局。如何在新的视野背景下,做好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值得探讨。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人是一种有无限潜能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有主观能动创造力的,这个理论赋予了心理学独特的使命,它认为心理学不只是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人们的心理疾病,还可以帮助挖掘人的潜力,使人增强面对生活压力的勇气,在遭遇磨难和困境的时候依然拥有平和的心态,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积极心理学的这些内容,和以前惯有的心理学悲观色彩理论相比,开始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彰显了积极的力量和社会的变革,它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也不断彰显着自己越发显要的地位。直到今天,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探讨已经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是乐观情绪和自身的幸福感;其二,是向上的人格;其三,是积极组织和社会环境。而就当下的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情况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必然会成为大范围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全新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视角,也是对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员的鼓励,教育人员需要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实质和内涵,为同学们建设更完美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系统,当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全新构建带来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一)将形成积极心理作为教学中的培养目标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模式中,研究人员倾向于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这样做是为了使同学们克服心理障碍,并强化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把握。但是人们往往都具有较好的心理机能,这是通过个人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质等来体现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更多地被放在人“心”的教育方面,更多地关注内心心理机能的教育,也就是不断地进行强化和完善。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等都无一例外。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中,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健全学生乐观一面的心理机能,所以,乐观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模式相比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就体现在它针对性地优化了心理机能状态。
(二)将积极的品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以前占据主流地位的悲观心理学在目标取向上,侧重于解决心理疾病和障碍防治问题。而随着社会发展、理论完善的推进,更多的研究显示,完全发挥人的积极优势对提高整个人的心理机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它比完善人类心理缺陷更具全局性和发展性。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完整地展示人类的实质,所以,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向是需要做出一定的转变的,向探讨人类的光明面迈进。毕竟,在和谐的社会里,阳光、幸福、向上的心态才是人们努力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人员要用长远的视角发现乐观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人深藏在内心的心理动机和潜质,尽力探讨并帮助人们培养乐观积极的心理特质,把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重点。
(三)将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教育的主要方法
积极心理学认识到,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也是自身心理建构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强调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应该将“主体—发展性”这一理论中所蕴涵的: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发展人等主旨深刻体现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上。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这一背景,注重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使其发挥应有的魅力与价值。
(四)加强与学生的对话,走进内心
为了加强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质量,就要对教学主体——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深入了解。其中,对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互相沟通。研究者要转化角色,不只是课堂上一板一眼不可侵犯的权威,要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思考行为中去,倾听学生对生活魅力的感悟,解决学生的心理难题,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刻的领会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意义。老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和思考空间,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引导,启迪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和生活,享受人生。
综上所述,可知加强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与咨询的探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理解并掌握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教育与咨询中的应用依据,同时寻找有效地加强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措施,将形成积极心理作为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将积极的品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教育的主要方法,加强与学生的对话,走进内心。
[1]董冬林,范若琳,刘晓燕,等.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动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邵迎生.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