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潘天寿的水墨画风格

2016-11-26 16:31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潘天寿聊城吴昌硕

张 亮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浅析潘天寿的水墨画风格

张 亮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潘天寿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画家之一,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他从传统中走出来,坚持与西方绘画拉开距离,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引入书画,用强劲的笔墨、活泼的意境、淋漓的墨气融合了山水与花鸟画的创新。

潘天寿;水墨画;绘画风格;艺术思想

潘天寿继陈师曾而举起来高扬民族文化、民族绘画的大旗,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他认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一再强调对水墨画一定要有信心。他说:水墨画在东方绘画体系中,早已达到了世界的水平,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 潘天寿艺术起步初期的水墨画风

初期,潘天寿学习吴昌硕、八大山人、石涛绘画用笔直率,常与露峰或侧峰表现出自由奔放的个性。

潘天寿师从吴昌硕,但画风呈现出自己强烈的个性,大胆创新。得到了吴昌硕的肯定,潘天寿并没有陷入吴昌硕的画风中,而是完成了“一入一出”变的过程。他不满自己文人画书卷气多了而自己的个性特点却减少,凡是画的像吴昌硕的风格,就马上重画。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绘画方式,构图的独特、造型奇特,用笔大胆,中锋侧峰的并用。1928年他去了杭州,在白露节作的《绯袍图》上题款,大意是:我不懂画,所以敢乱画,说是一幅很好的画,说不是画也不错,因为不批评,被嘲笑蜀犬。这段话再次表示了他决意摆脱吴昌硕对自己绘画的影响,去探索自己的绘画之路。

2 潘天寿积极探索时期的水墨画风

他一生中较为安定的有前后两个十年,而潘天寿酝酿自己风格的“艺专十年”是前十年。期间潘天寿力图摆脱传统思维,探索自己的构图模式和笔墨语言。1937年,潘天寿以“懒道人”署名的《野渡横舟》,引起了当今研究者的注意。这幅作品被美术理论界认为是“潘天寿的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的代表作”,形成了“强其骨”的艺术风格。对艺术创作进行大胆的综合表现,跨越了历史上南北宗之分,创造出了被当今理论界称之为意笔工写的“南宗北画”。他推动了文人画,又把名家画之长推到了极端,成就了伟大画家的品格。而且1948年的好多作品直接鈐上了“强其骨” 的印章,如《松鹰》、《春兰新放》、《灵芝》以及一些书法作品“行书《耐有含香》轴”。潘天寿“强其骨”的艺术追求,不但有内在的气质,也反思对前朝的绘画日益颓废的因素。从构图来看,画面上出现了晚年常用的矩形大石块,以勾线为主的单纯的,60年代被誉为“潘公石”。构图总体上呈奇骏方整之态势。1945年十分典型的一幅作品《浅绛山水》,这幅画构图中渐渐注意体块与体块的关系,结构相处和谐。笔墨则不同于吴昌硕和八大山人,又不同于石涛、石谿,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绘画结构体系。用笔苍劲有力,多以侧峰为多,凝重中见刚劲和力度,墨色则力求整体而略其小变化,色彩以原色为用,呈古艳古雅调子。

3 潘天寿形成时期的水墨画风格

1953年作的《焦墨山水》中的用笔,强烈鲜明、方折果断、浓重老辣创造出一个冷峻孤寂的意境,这幅画体现出他在八大山人的风格上的改变,而且进行了风格的突破和重构。他认为:用笔应该具有强其骨力的气势,而不可让画作于轻柔无力。潘天寿常把浓墨、焦墨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浓重有力险峻的风格来构成画面。他说过:作画就如同写画,与书法是一样的。潘天寿所追求的笔墨精神就是与形态的相结合。在1955年的雁荡山之行潘天寿收获了很大的意外,他尝试以雁荡山的山石花草结合山水画和花鸟画进行创新。这就是“近景山水杂以山花野卉”——被美术界承认的一种创新画法。他打破了传统绘画构图,追求奇特险峻效果的和谐。1955年他完成了《灵岩涧一角》,整幅画构图完整,做到了起、承、转、合的完美结合,注重画面四角的变化处理,画面岩石以体块构成,周围以苔草和花卉点缀,在画的左上方与左下角采用大面积留白,与右边的山石花卉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生动,空间更加流畅。

4 潘天寿水墨画风格的全盛时期

在后十年中,他在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的同时,创作了一批具有雄伟大气而独树一帜的现代水墨画巨作。他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观点,不但已成为一种理论体系,而且已被美术界广泛认可和支持,并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潘天寿的绘画风格愈加强烈了,那种刚劲铁骨的构图,用笔骨气雄风,向人们展示出巨大的能量。可以说他的绘画融合了诗书画印,超越了旧时代传统水墨画。20世纪40年代末,是潘天寿创作的高峰期,他研究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工具,并对水墨画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非常出众,以手指代毛笔,外行人以为手指能画的与毛笔一般好,非常新颖,易误以为玩弄技巧。其实潘天寿的用意不在以手指画追求毛笔画的效果,否则,何必多此一举呢?潘天寿认为手指画线和墨色变化都没有毛笔运用灵活,蘸墨又很难蓄水。潘天寿就是利用这种与毛笔不同的特点,使作品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潘天寿的指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无限风光》、《松石梅竹》等作品特别简朴古拙、浑厚静雅,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画家的忘情之作。而抛开毛笔,直接以指掌处纸所产生的艺术氛围,自然酣畅淋漓,有特别的意趣。他对自己指画曾在诗中曾自喻:“老夫指力能扛鼎,不遣毛龙张一军。”在题款中也有过“偶作指画,气象在铁岭清湘之外矣”的评语。事实上,当今指墨画坛亦有“其佩开其端,天寿登高峰”之公论。清代高其佩(铁岭)开创指墨画,而潘天寿则从技法和理论两个方面将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真正推到最高层的艺术殿堂。1966年2月潘天寿在意想不到的“文革”中结束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梅月图》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幅大作。

5 结 论

潘天寿始终坚持研究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和发扬传统艺术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振兴民族精神,为传统中国画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潘天寿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绘画创作和教学实践中,把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艺术创新中,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为水墨画的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坚定的民族立场和艺术的创新,为我们的现代艺术提供了很好的思想理念,更好的传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

[1]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张亮(1991-),男,聊城大学14级美术学院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国画。

J203

A

1672-5832(2016)03-0230-01

猜你喜欢
潘天寿聊城吴昌硕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金石力 草木心
——吴昌硕与上海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zheng on people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用劲刻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潘天寿全集》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