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夫 高晓芳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浅谈中国古代手工业封闭性的原因
张乃夫 高晓芳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手工业自古是我国重要经济部门,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等产生深远影响,但中国古代手工业存在其致命弊端——封闭性,其与手工业从事者、国家政策、社会思想道德等有关。
手工业;从事者;国家政策;社会思想道德
手工业是依靠手工劳动,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业,最初与农业密切联系。手工业技术及其优越的生产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瑰宝。许慎《说文解字》从不同角度描述手工业从事者的性质。能巧之人,《说文》五上工部云:“工,巧饰也”,“巧,技也”,指手工业从事者是有传世技术的能工巧匠;能巫之力,《说文》五上工部指出,手工业从事者“与巫同意”,即手工业从事者能通巫,通神,有运作自然物和人工物的神秘力量,如鲁班鬼斧神工;能使之器,《说文》五上工部:“象人有规矩”,指手工业从事者能发明和利用工具,借助工具完成各种精巧的制作。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手工业逐渐脱离农业,形成独立个体手工业。其特点是多数手工业从事者为底层农民,在手工生产实践中,成为富有经验的能工巧匠;其次,手工业生产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用私有生产资料分散经营;此外,手工生产技术的传承严格遵循封建伦理道德;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缓慢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的传播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呈现出在传统思想、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畸形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特点的形成与其自身内部原因与外部政治、经济、思想等有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多数手工业从事者是底层农民,承担着技术发明、创新和推广的职责。中国古代重要的技术创新,如青铜、铁器等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制陶、造纸、印刷等工艺的完善,房屋建筑结构、材料的改进,交通工具的制作、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手工业从事者经验的结晶。他们在成千上万次手工生产实践中提高和完善工艺水平,并成长为富有经验的工巧。
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往往被剥削阶级所歧视,“他们的社会地位前后并不完全一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百工并非‘良民’”①。尤其是在唐中期之前,“工匠的地位较一般个体小生产者要低”②手工业从事者往往知识文化水平低,多数目不识丁,因此,无法将手工生产流程、方法、心得经验详尽地通过文字形式记录保存下来,致使手工业技术无法传承,限制了手工业的传播。此外,手工业从事者,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提升,主要依靠生产实践,加之文化水平欠佳,造成在手工生产中缺乏理论基础,无法在手工业生产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来完善生产工艺,致使手工业技术缺乏理论指导,限制了技术的传播,从而造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封闭。
西晋伊始,统治阶级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占田、均田制走上历史舞台。占田制中规定,凡男丁立户,每年缴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两晋时期的占田制和北魏至唐前期的均田制使手工业生产单位限制在以家庭为基础的范围内,阻碍了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工艺的交流。此外,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废除传统井田制度,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到商鞅变法,颁布《垦草令》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奖励耕战;再到《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以及汉文帝重农措施等皆可证实。历代王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在提升农业经济地位的同时,增加了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而这就限制了手工业从业者的人数,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阻碍手工业工艺正常交流。在这种政策下,手工业特别民间手工业规模难以扩展、交流,加剧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封闭性。
手工生产技术的传承严格遵循封建伦理道德,在任何时代任何行业,技术的获得和传承都是极其复杂和重要的。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封建时代,一项技术从产生到最终成型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探索与积累。因此,手工工艺的成本极高,其传承也必然严格而复杂。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③工匠手工工艺技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例如:“宣州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军以来,事其业……政和后,诸葛氏之名于是顿息焉。……流传将七百年。”④《广异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代染业”,“富于财,素为州里之豪氓,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太平广记》36卷《李清》)。“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云‘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老学庵笔记》)清末民初花作名匠金玉林家族,五代从事绢花手工制作行业,其祖上已出入清宫造办处,人称“花儿金”。金玉林是“花儿金”的第四代传人。汤用彬等在《旧都文物略》曾记载该行业:“光绪间,有金姓者,制纸质盆花及瓶花,精巧无匹,人呼为‘花儿金’,至今此业尚无出金姓右者”。⑤均表明,个体手工业从事者为了不使家族长期积累下来的一技之长外流,永久成为家族在社会中立身之本,而只在家族内部传授技艺。世袭技艺传男不传女,以防止女儿出嫁后将独门技艺带入夫家致使技艺外流。如若家内女子掌握技术,则使其终身不嫁,如唐代元稹《织妇词》载“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东家白头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制度,虽然可以使家族传统精湛技艺不外流,但限定了工艺家族的婚姻范围,甚至违背伦理道德。这种恶性循环式的传承方式,无疑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很多精品手工业制品的工艺失传,也是手工业封闭的罪魁祸首。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封闭性的主要是由于手工业从事者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国家和政府制度政策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道德和传统封建思想等造成的。
注解:
① 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② 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③ 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④ 童书页:《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铁围山丛谈》(卷六),中华书局,2005年。
⑤ 汤用彬,彭一卣,陈声聪:《旧都文物略》,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255页。
张乃夫(1990—),男,汉族,籍贯:河南安阳,在读硕士研究生,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专门史、区域社会文化史。高晓芳(1991—)女,苏州科技大学,世界史研究生。
K207
A
1672-5832(2016)03-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