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芬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职业中专 255300
扶贫攻坚问题与思考
张成芬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职业中专 25530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间断,扶贫攻坚问题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将会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在文中针对扶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建议,以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支持。
扶贫攻坚;问题;对策;小康社会
在2015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一)农民思想保守、小农意识严重,在发展中普遍存在求稳不敢于创新,缺少发展高效农业的意识。从整体看我区农村思想保守蔽塞,安于现状,缺少创新发展意识,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多年没有发展新党员,现有党员思想保守僵化,模范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村干部和少数村民发展积极性高但难获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障碍重重。
(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致富意识能力差。调查得知,我区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45%,留守人力资源以老、弱、病、残居多。呈“两多两少”的特征:即老年多、弱、残多;中青壮少,能人少。在村劳动力素质方面:农民与养民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低,农业种植和林业种殖技术经验普遍缺乏,真正懂科技知识的人少。
(三)信息蔽塞、国家政策了解少、缺少致富信息。据调查,我区很多农村远程教育设备虽已配备,但一直闲置多年得不到利用;农村书屋只是一个空壳,多年没有装配任何图书,致使作用得不到发挥;除村干部外村里留守人员接受政策和致富技能培训人员几乎为零。这些都导致村民对于致富信息接触是极少,对国家政策特别是农业方面是新政策了解掌握少,这都极大的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思维。
(四)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太强、土地难以实现流转,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种植难以形成。据调查发现,一是在家的大部分农民年龄均在50岁以上,他们大半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土地有着直接联系,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他们担心自己失去土地后粮食无保障,日子太清闲,生活太无聊。二是农民对土地的估价太高。三是农民对土地的期望值太高,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不少农民对当农民很有信心,他们猜想国家将来出台的很多惠农政策会与土地有关,害怕自己失去土地后无法享受到相关政策。四是农民对业主不信任。大部分农民对业主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产业前景以及诚信度感到怀疑,担心自己的合同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五是部分农民不愿调整土地。
(一)增加宣传途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村干部、党员带头、村文化广场、远程教育网络、村内广播、村民会议等途径,农业部门也可联合广播电视部门开通更多三农节目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三农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以及农业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土地流转的意义。通过广泛宣传,让农民深入了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原则、做法,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的自觉性。
(二)研究土地流转对策,为家庭农场、农业招商引资、合作社建设创造条件。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加大服务力度。为了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农业部门在镇建立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委会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上门服务,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在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服务、政策法律咨询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纠纷调处作用,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合同制度、交易登记制度、公证制度、纠纷仲裁制度,明确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协调化解土地流转纠纷,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土地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二是尝试土地股份制经营。以大户牵头承包土地为条件,以土地入股为机制,建立一个利益、风险共担,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性质的新型经营组织,对入股面积较大的农户和牵头大户,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扶持,以激发农民土地入股的积极性,通过入股,入股的农民每年可享受“土地租金+按股分红+劳动工资”等收入,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土地合理流转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对土地流出方和受让方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或扶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转包农民土地较多,规模化经营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专项扶持。
(三)坚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在脱贫奔康中的带头作用。一是鼓励和支持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生产,实现生产脱贫。政府要加大扶贫措施的落实,帮助村两委做好农民观念转变工作,积极引导困难户因地制宜,开发种植中药材、反季节蔬菜瓜果、花卉、经济林,发展饲养品种适宜的家畜和家禽,扩大收入渠道。特别要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引领发展,鼓励农村能人兴办产业、创办企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村干部的选拔配备及管理工作,在村干部的选拔上,关键是要选好支部书记,同时要广开视野,发扬民主,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选进班子。注重人才的引进,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优势,积极引进优秀的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兴业,充实村级人才队伍,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充实农村图书室,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县、镇文化部门,积极为各村选送各类有关农村政策、法规、致富、创业方面的图书以充实村级图书室,以便更好的使其发挥作用。同时积极探索以管区为单位建立流动图书室,使一些好的图书在各村循环流动借阅,这样既借阅成本又能解决部分村没有图书室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