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脉络和现实走向

2016-11-26 23:57李如龙
社会观察 2016年1期
关键词:汉语拼音拼音汉语

文/李如龙

汉字的发展脉络和现实走向

文/李如龙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的奇迹

(一)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最早都是象形的,然后是表意的,最后才走上用字母标音的道路。现存的文字大多是用字母拼出语音,只有汉字是表形、表意和表音三者综合的文字,不用字母,而用笔画组成的“方块字”。我们的“字”以表意为主,“字”都有“意”,至少有“形旁”。汉字的造字法,汉代以来就有“六书”的说法——“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到了汉代许慎编《说文解字》时,8000多个字之中有80%以上是表意兼表音的形声字。总的来说,汉字是表意多于表音。所以周有光先生把汉字称为“意音文字”。

最早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几经变迁,到秦汉之际定型“隶书”才稳定下来,从那时到现在,流传2000年没有大的变化,现代人辨认其形音义并不难。2000多年的历史证明,“落后”的汉字,寿命最长。

(二)汉字长寿之因是表意为主,并进入语言,成为“语素”

汉字自身的形体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作为标记语言的符号,是表意为主的。这种结构和功能与上古汉语的占优势的单音词最为协调。汉字被用作记录汉语的符号绝非偶然,一个字就是一个方块整体,读出来是一个音节,表示的是一个意义,于是,汉字就不仅是文字的符号,也是语言的单位——一个单音词,后来不能单用了,也还是一个有意义的“语素”。这就是说,汉字是“一身二任”的,既是音节的标志,也是表意的语素。由字母组成音节的拼音文字只是语言的外衣,形音义组成的汉字则成了语言的细胞,是可以听说读写的语言最小单位,字和意义相联系,而意义就正是语言的生命。

进入语言、成为语素,汉字就和汉语在不断的矛盾和适应中互动,参与了汉语的变化和发展。在单音词占优势的时代,为了适应扩充词汇的需要,汉字增加了同音字、多音字。这是汉字在先秦时代就有的本事。汉代以后双音化的过程中,用两字合成新词,词义更加确切,组成新词也更加便捷,开辟了词汇发展的康庄大道。由于双音词逐渐在词汇系统中占了优势,上古汉语变成了中古汉语。宋元以后,实词虚化,字音也跟着变。这都是汉字适应汉语发展而不断改善自己功能的措施。

近代以来,汉语也曾经有过拼音的文字。最后留下的是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最佳的现代汉语的拼音方案,但也只能用来为汉语注音。学过拼音、掌握汉字之后,如果不常用,就很容易生疏。阅读拼音,由音知意,阅读汉字,见形知意,拼音文字和汉字的不同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发音的字母只是语言的“外在之物”,表意的汉字成了语言的成分,因而获得了语言的活力。

(三)汉字和汉语相适应是经过长期磨合的

汉字和汉语并非一开始就很协调。汉字初起,刻写不易,舍音表意,所造的都是单音词。然而,由于人类共同的发音器官的局限,任何语言的音节数都是有限的,而表意的需求却因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变得无穷。用一字多音、同音假借、异读别义、多义延伸的种种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单音词的局限,但是这又造成对汉字认记的困难,于是,有了双音合成的新的造词法。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主要区别就是从单音词占优势到双音词为多数。再后来,到了宋元之后,汉字适应汉语的发展又有新招,双音连读之后,用变调、轻声表示合成的双音词的新义。可见为了适应汉语发展的需要,汉字的形音义都在不断变化,经过长期的磨合,不断达到了新的和谐。如今,用汉字可以翻译各国语言,不论是文艺、科技、政论、法律都无障碍。有了汉语拼音这个好伙伴,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万马奔腾”时代也已经过去,通过汉语拼音实现人机对话已经获得成效,与外国语言的自动识别和对译(机器翻译)也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

汉字传承的经验追溯

任何事物都是优劣并存的,汉字也有一些不足。一是字形繁难。二是形声不准。三是字数太多。四是词语之间没有分界,多音词语从不连写;虚词与实词概无标记,书面语和口头语的词形也全然无别。

由于这些难以克服的不足,旧时代文盲充斥,教育难以普及。晚清遭受西方列强欺侮之后,接触过西方拼音文字的文化人,在探寻救国之道时,把改革汉字、扫除文盲、强化教育列入维新运动的重要内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探索“切音字”的学者有进士、举人,有高官、有平民,有的耗尽家财,潦倒穷困而无悔。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之后,拼音化又汇入了新文化运动,把反对文言、提倡白话,研究拉丁化、推行国语、改革教育和实现“科学与民主”结合起来,激进者甚至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国难当头的抗战烽火之中,不论是上海的罗马字或延安的拉丁化,参加新文字运动的人都走到工农群众中去,在难民营和敌后乡村教拼音、识汉字,学国语、鼓志气。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白话文、制定现代语言文字规范是政府的事业。沿着三四十年代的“国语运动”,进一步推广了普通话;在整理历史上简体字的基础上,简化了一批汉字;按照“新文字运动”的轨迹,经过多方的努力,制定了优质的“汉语拼音方案”,经过争取,还被联合国认定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为了给汉字定音、定形、定量,编辑出版了各类字典、词典,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也大体上适应了现代化的需求。新时代的语文生活得到健康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关于汉字拼音要不要发展为汉语的文字,语文学界经过了反复的讨论,提出了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鉴于汉字已经进入汉语、二者相互适应已久,眼下已是文言与白话兼通、口语和书面语并用,大家都适应了“目治”的习惯,在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方面,有汉语拼音作为利器,汉字辅以拼音,不论是教学上或科技应用方面都基本可行。因此,在1986年全国语文工作会议上,国家语委正式宣布,停止“汉字拼音化”的提法,确定了为汉字定音、定形、定量和定序,加强拼音的应用研究,并继续开展语文现代化的各项工作。

经过百年的冲击和动荡,汉字又站稳了脚跟。然而,从那时到现在,又过去了将近30年,对于百年来的文字改革的风云,我们还没有做出深刻的科学总结。如今,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人的思维习惯也在变,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历史的经验。在总结文字改革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新世纪的社会生活,我们应该认真地做一番思考:汉字和汉语拼音今后还应该做哪些改革?语言文字是特殊的社会现象,与思想文化相关,也有自身的运作规律,它是全民使用的工具,也应有政府的调控、学者的研究。理论和应用的研究都应该谨慎从事。

怀着敬重之心善待汉字、改革汉字

古老的汉字是我们世代中国人的伟大创造,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载体,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常怀敬重之心,以这笔光辉的遗产为荣;还应该学习好、运用好,维护它的规范、发展它的艺术,使它在新的时代继续焕发青春的力量。

为什么汉字不能拼音化,这就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如果我们能从汉字的类型特征上进行论证,它能适应汉语是由于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实行了重合,这是文字发展中的另一种性质和途径,可能还能为普通文字学、世界语言学贡献一种新的理论。从应用方面来说,考察汉字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而急剧的变化。为了跟上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汉语和世界上大多数拼音文字的对译转换,显然只能仰仗汉语拼音。要用汉语拼音有效地拼写汉语,就要制定合理的拼写法,在拼写、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过了这一关,让它为汉语走向网络世界保驾护航,才能扭转在网络世界里汉语和其他拼音文字流通量不成比例的现状。如果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让它代行部分汉语的语言功能,例如在科技信息的表述方面,大量已经在国际上通行的术语就用汉语拼音转写,或者直接夹用英语,不用汉字翻译,这不但有利于国人学习外国语、使汉字翻译科技术语时免于陷入困境,也有利于外国人阅读中文科技文献的流通量。在汉语教学中更多地加注拼音和加用拼音,不论是母语教育或对外汉语教学,都将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措施。自从1958年在义务教育中教授汉语拼音以来,普遍情况是认了汉字就把拼音的拐棍扔了,多数人的汉语拼音回生,走回了用汉字“目治”的老路。只有扩大汉语拼音的应用,转写外国人地名、夹用现代科技术语,才能使这个外籍“女婿”真正在汉语村落户。这就是笔者对周有光先生说的“厚今而不薄古”的“中庸之道”的理解。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要善待汉字,也要继续用革命精神来改革汉字。如果能一方面限用汉字、精简汉字,另一方面又扩大拼音的应用,真正让汉字和拼音和平共处,各得其所、各扬其长,我们的古代文明的宝贝既没有丢,现代文明的包袱也放下了。当然,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研究许多课题,设计许多工作方案,进行许多试验,才有可能成功。

【作者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摘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汉语拼音拼音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拼音与英语单词识记浅析
汉语拼音与英语单词识记浅析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自测题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自测题
快乐拼音
快乐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