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佩芷
谈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叠石之美
韩佩芷
本文以石为文章的切入点,从中国古典园林堆山叠石的成因开始探究,追溯到中国独特的山石文化和审美特征,在论述了成因之后对“山石之美”的理念加以浅析。
古典园林 置石 叠石之美
(一)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园林艺术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它的物质形态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意识。可以说:园林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因而,园林往往能以它鲜明生动的物质形态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或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特征。中国古典园林尤其如此。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中,一木一石,总与情有关,它们的设置、结构都与创造者所要抒发的闲情逸致密切有关。王国维论词有“一切景雨皆情语”(《人间词话》)之句,其实这也是园林艺术的特性。文人、画家或精通诗画的造园家,在设计园林、构图立意之时,也把诗、画的抒情写意的艺术精神融入于园林艺术中。
(二)中国古典园林堆山叠石的理论基础
自然界中的山川景色以其丰富的外貌、广泛的内涵,成为自然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人一直崇尚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造园的灵感,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合的创造作手法,本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理念营造出自然山水园,而这个“高”来自于叠石为山,这样高级的艺术创作,到了后期达到“无石不园”的程度。有人认为建筑、山石、水、花木为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这足以说明山石在园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中国园林常借叠石而抒发情趣,这可能是受绘画的启迪。卓越的造园家计成《园冶·自序》的开篇就是:“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这说明:造园家需要具备良好的绘画功底,运用绘画理论,才能使园林具有“如画”的境界。在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时候,特别是在堆叠假山的时候,尤其注重胸有成竹、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等原则。其实这些原则都是来自于绘画理论,可以说是这些理论影响或指导了古典园林。
(一)园林置石概述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是园之骨,亦是山之骨,石在造园当中有多种的用途,即可筑山,亦可独立作为山的象征。一块石即可视为一座峰,一块名石往往是一个园当中的镇园之宝,故要论山必先论石。
石是自然界之精华凝缩而成,石形即稳定凝固又灵活多变,其景观长久,形式多样,自由变化,形式简单但喻义深远,中国园林史迄今留有许多精美佳作。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置石手法有特置、对置、散置、孤置、群置,不同手法构成不同景观效果。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反映了中国文人对精神意境的追求。
置石艺术是以观赏为主,并结合使用功能的作用,独立的置成或配合其他造园要素构成景观,置石最主要表现出山石的个体美和局部形态,在置石过程中对石的尺度、纹理、形态、色泽、质地、意韵等方面的把握要与周围环境相和谐。
(二)古典园林堆山叠石的表现手法
人们通过置石艺术表达自身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世界,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而移情的作用。与此相似的扬州个园也有以山石象征春夏秋冬的做法。人把四季之情寄于山石,石成为人与自然界沟通的桥梁。
在庭院内堆山叠石还有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即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中国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江南园林类似这种处理屡见不鲜,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有的虽与墙面脱离,但却十分逼近,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墙为背景而貌似一副古朴的图画。特别是透过门窗洞口看上去,其画意更浓。
堆山叠石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内容。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亲近感。在庭园之内,略置一二奇石,或叠构一座山体,咫尺之间便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石是具有灵性的,呈现出自然抽象的动感,但石又是静止不动的,石启示的是静的境界,静中使人冥想。石所具有的形式特征和象征意义使它成为园林要素中最有内涵和韵味的要素。石所特有的这些特质和它内在喻含的这些深刻内含,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营造的最佳元素之一,也是成为文人们在精神上的亲密伙伴的真正缘由。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韩佩芷(1990-),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公共环境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