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光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现代体系视角下中心国家发展的历史逻辑
赵晨光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中心国家处于现代体系的核心地带,是现代世界体系的中枢系统。中心国家形成发展是历史与现实合力的结果。西欧社会特定的发展阶段、时代背景和经济状况是中心国家产生的现实土壤,也是现代体系萌芽确立的重要环节。在现代体系发展演变进程中,中心国家也相应经历不同历史阶段。
现代世界体系;中心国家;历史逻辑
正如沃勒斯坦所说,通过研究在16世纪“新兴的”国家是如何“发展”的,也许能更好地理解20世纪“新兴国家”的发展轨迹①。中心国家是现代体系运转的核心部件,也是现代体系演变的内部动因。立足世界体系把握中心国家演变逻辑对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意义重大。
1.1 民族国家相继涌现
现代民族国家产生于西欧,是一种新的国家组织形式。首先,民族国家与危机、战争和灾难等具有某种关联性。13、14世纪是危机动荡不断、征伐战争频繁的时期。特别是进入14世纪中后期,粮食短缺、经济衰退引发一系列广泛而持久的深刻危机。传统领主无法适应危机需要,民族国家成为走出危机的新选择。以法国为例,13、14世纪的法国是民族国家,15、16世纪的法国是帝国,17世纪的法国又成为民族国家②。其次,西欧民族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在西欧社会,不同国家往往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民族传统。民族国家往往体现较强的民族色彩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再次,在西欧,民族国家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作为新的国家形式,民族国家最早出现在13世纪。雷诺瓦德曾讨论过当今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的边界是如何在1212~1214年的一系列战争中初步确定的③。在这次边界划定过程中,这些国家的民族感情和凝聚力得以凝聚。最后,同一的民族社会、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整体意志。这也是适应危机、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方面。因此,民族国家为国家走出现实困境的必然选择。
1.2 绝对王权主义兴起
16世纪前后,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率先实行君主专制,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和等级权威。在这种王权统治下,国家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以16世纪的西班牙为例,新的王权统治不仅造成地方领主权力日益衰落、中央政府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也为海外扩张、财富积累提供更多便利。16世纪后期,国家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思潮。随着绝对君主制的逐渐确立,国家成为社会运行发展的中心。国家意志、阶层利益与经济、文化和宗教等要素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共存于同一发展链条中。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的强弱与新旧体系的变化呈正相关。新的劳动分工促使经济领域呈现一些新变化。随着封建势力日渐衰微,国家既是政治管理的主导者,也是商业贸易发展的受益者。正如布罗代尔所言:无论他们是否愿意,国家是那个世纪最大的企业经纪人。并且,他们也是当时商人的重要来源。④因此,世界经济体系成长离不开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可靠保障。王权政治与新兴经济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2.1 绝对国家主义面临新危机
15世纪后半叶,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完成国家统一,走上海外扩张的新道路。在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海外殖民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大大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伊比利亚地区处于新经济体系的黄金地带。随着时代变迁,财富积累、资本积聚速度远远赶不上海外扩张的新需要。进入16世纪后期, 伊比利亚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比如,封建王权统治更加腐朽、没落,国家用于王室、战争的开支巨大;商业贸易发展缓慢,传统农业仍占主要地位;海外扩张只是一种获取财富的补充手段;伊比利亚国家与欧洲大陆国家的战争冲突不断等等。这些内外危机导致这些国家快速衰落,从新体系的中心地位不断降为半边缘地区。
2.2 荷兰商业帝国不断崛起
西北欧小国荷兰依托便捷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业贸易和长期的殖民扩张成为16世纪、17世纪的新的中心国家。这一时期,伴随旧体系全面衰落,新的现代体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展现出极强的发展优势。经济上,新兴工商业迅速发展,商品贸易呈现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荷兰依靠天然的海港、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成为当时欧洲商品贸易的中心。与伊比利亚的早期扩张相比,海外贸易呈现新特点。比如,大宗货物贸易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贸易量和贸易范围逐渐扩展;贸易扩张在国家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尼德兰革命是荷兰17世纪称霸全球的政治保障。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政治革命。革命成功摆脱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也客观上造成新兴阶层力量的不断壮大。文化上,重商主义和商业传统成为当时社会的鲜明特点。荷兰、英国甚至法国的贵族绝不蔑视经商事业,他们总是乐于参加任何有可能获利的商业冒险。⑤这种商业精神也是该地区商业贸易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总之,在这一时期,中心国家呈现新特点新趋势,现代意义的霸权国家开始出现。
3.1 中心区域霸权国家的长期斗争
第一阶段:英法联盟与荷兰的斗争。17世纪后半叶,荷兰商业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英国、法国联合起来挑战荷兰的中心地位。当时,英法农业、工业结构的细微变化使两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在海外殖民扩张中,英法两国也拥有较大优势。第二阶段:英荷联盟与法国的斗争。1689年到176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竞争日趋尖锐。这主要集中表现在人口、军队、工业生产方面。在1689年之前,法国拥有的人口4倍于英国,并有一支比英军远为庞大的军队。法国的自然资源丰富,还有极佳的港口和海军基地。此外,法国的工业生产正在增长,然而“英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却在内战之后缓慢下来”。⑥这一时期,荷兰是英国战胜法国的重要依靠力量。凭借荷兰雄厚的商业、资本和技术优势,英国海军得以与法国海军相抗衡。通过一系列征伐战争,英国的政治优势才开始逐渐显现。第三阶段,法国的失败和英国的崛起。出现在1763年到1815年。1763年的《巴黎条约》使法国承认英国在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统治,大大推动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步伐。同时,在国内,法国大革命使封建旧制度面临危机,新制度建立曲折而艰辛。法国大革命没有打破英国优势地位,反而使国家陷入内外交困的现实困境。因此,这一个半世纪是现代历史的转折时期,不仅使英国超越法国,成为真正的世界霸权,也推进现代体系逐渐迈向发展新阶段。
4.1 自由主义模式不断确立
1815年以后,英国战胜法国,夺取世界经济霸权,为“日不落帝国”的崛起、扩张铺平道路。英法两国都处于现代体系的中心地带,面临相似内部压力。发展工商业;维护新兴阶层的利益;实现国内政治稳定等。尽管当时英法彼此相互竞争,但是两国有相同的利益诉求。从1815年到1830年,英国、法国逐渐建构一种新的国家模式——自由主义国家。这也使中心国家影响力不断扩大,现代体系结构趋于稳定。同时,伴随各种危机和动荡,自由主义国家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不断适应新的现实需要。
4.2 经济社会危机日益凸显
1830年以后,资本主义面临各种现实挑战。例如,工人罢工运动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雅各宾主义思潮盛行;有产者和无产者的矛盾冲突更尖锐、明显;保守势力有所发展等。面临这种新局势,英法自由主义者积极采取灵活、多样手段调整政策,化解各种危机,维护各自国家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各种“反体系”运动纷纷出现。公民争取普选权;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民族主义和种族平等问题突出;男女平等,按劳取酬成为那时社会的发展趋势等。这些新思想新运动也逐渐融入中庸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中,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这些也促使中心国家不断调整政策战略、缓和社会矛盾,以适应现代体系的新变化。伴随日益深刻的结构性危机,现代世界体系的衰落不可避免。
因此,中心国家的兴衰发展不是单向的、绝对的,而是与现代体系结构变化、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紧密关联。中心国家是现代体系的主体,也是现代体系的载体。从现代体系视角分析中心国家演变逻辑推动新兴国家发展、理解国际形势变化仍具有借鉴价值。
注解:
①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吴英:2011年英文版第一卷序言,《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2页
②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23页
③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22页
④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134页
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七版修订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第429页
⑥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30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
[2]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3]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4]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5]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4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上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006年第2版.
赵晨光,男,汉族,山西省昔阳县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D630
A
1672-5832(2016)06-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