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云南教育出版社 李寒松
《云南历代文选》
——云南民族文化历史的集萃
□ 文 / 云南教育出版社 李寒松
纵观云南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坚韧与勤劳,在自身的努力和相互的学习交流中,创造多姿多彩、灿烂夺目文化的历史。云南位于中原文化、藏文化和东南亚文化交汇点上,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各种不同内核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而云南丰富多样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在这里生息、迁徙、发展的各民族鲜明的个性与和谐共处的精神。因此,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的文化,就具有了强烈的包容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显得璀璨夺目而又独具个性,使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近年来举国上下致力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学术文化界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发掘、弘扬的各方面工作可谓行之有效、成绩斐然。无论是专家学者从学术角度整理出版的《云南史料丛刊》《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云南少数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等,以及省政府斥资重印的堪称云南历代名著总汇的《云南丛书》,还是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单位、民间团体、企业为传承记录民族优秀文化而组织开展的各项工程,策划拍摄的大量纪录片,围绕民族歌舞、服饰、民俗等进行的商业化开发等,都使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进一步繁荣得到有力的推动。
然而,在方兴未艾的发掘、弘扬云南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对古代由外省和云南各民族作者用汉文字著就的,大量涉及云南的汉文典籍的发掘整理力度就显得不足了。这些作品,见证着自汉代以来云南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变迁、进步,反映了云南各民族与中原汉民族长久的亲密往来、共生互补,积淀着各民族先民杰出的智慧、坚韧的性格和艰辛的努力,闪现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是云南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宝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优秀的古籍要么藏于图书馆、研究机构的资料库,要么为专家学者或收藏者所珍藏,一般读者接触到的机会不多;加之阅读理解古文原文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就使得广大普通读者难以对其珍贵价值有广泛、深入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有感于这样的现状,云南教育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策划出版《云南历代文选》丛书,以求为弥补这一遗憾而做出一点贡献。这套丛书,从云南自汉代至辛亥革命前近两千年积累的汉文文学古籍中,精选若干优秀作品,分编为诗词、辞赋、散文、传记、游记、碑刻、文论七卷,约请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校勘、标点和注释,并简介作者、点评作品。全书收录各类文学样式的作品1386件,诗话6部,附录索引3808条,图片150余幅,合计400余万字,可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丛书各卷都是主编和选注者们在大量阅读古籍的基础上,从成千上万篇诗文中挑选出来的,可谓百里挑一。所选作品涵盖了古代主要的文学体裁,均为云南历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论著中的精品,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性、代表性,可谓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份集萃,为广大读者了解、阅读云南古籍,领略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当然,丛书所选只是我省汉文古籍中极少的一部分,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却具有“尝鼎一脔”的价值。
自汉代开始,汉文化逐渐进入云南,云南的汉文著作开始发端,但尚不繁盛,作品大都出自非云南籍作家之手。在云南本地各少数民族和外来汉民族的共同推动下,到南诏、大理国时期,大理、丽江等地少数民族的汉文作品创作已颇有建树。而元朝以后,云南的汉文典籍著作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至明清之时,云南各民族的汉文典籍创作已经是硕果累累、灿若繁星了。这些古籍的内容,与云南古代少数民族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联系。
这些古籍中对少数民族生存居住的自然环境、风物特产有大量的描绘和记录,多见于诗歌、游记、散文和辞赋当中。唐代韦齐休所作《云南行记》中,就对实心竹、甘蔗、槟榔、椰子等特产赞誉有加。唐代僧人道南的《玉案山》一诗中“松鸣天籁玉珊珊,万象长应护此山。一局仙棋苍石烂,数声长啸白云间”,将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融合在了一起。著名诗人白居易《红藤杖》以 “时时携步月,处处把寻春。劲健孤茎直,疏圆六节匀。火山生处远,泸水洗来新”的诗句表达了对云南产红藤杖的喜爱之情。元代郭松年的《大理行记》以优美的文笔记载了自祥云至下关各地的旖旎风光和纯朴、文明的民风。元代李京的《雪山歌》以“丽江雪山天下绝,积玉堆琼几千叠……安得乘风凌绝顶,倒骑箕尾看神州”赞誉玉龙雪山的风光。“两山高插云,岿然若天岸。草木绿相缪,仰视天一线……天明设此险,永作边城干”则是明朝诗人毛铉对澜沧江天险的描述。而杨慎《滇海曲》中的“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已成为今天我们向世人介绍“春城”特色时经常用到的名句。“十树槟榔中户产,两栽粳稻上农田”展示了元江彝族聚居地区的丰饶物产(清代章履成《元江杂诗五首》)。杨慎的《云南山川志》等散文,对云南各地山脉、湖泊等作了精要的记述,涉及自然风貌及名称由来,相关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清代王思训的《滇南通考》,详细考证了云南境内及周边地区的地理情况以及地名变迁,论述了云南东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的边境要冲之地。宋代王昇的《滇池赋》,明代俞纬的《滇南赋》,清代张纲的《游巍宝山赋》、李松龄的《㝩䆡鱼赋》、毛瀚丰的《大理石赋》、阮福的《普洱茶记》等,以细腻的描述、优美的文笔抒发对云南特色风物的赞誉。而对云南兰花、山茶花、鸡 等特产的称颂与吟咏,更是经久不衰,绵延上千年。
历代云南汉文古籍中,有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迁徙、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民族间交往互通方面的诸多史料。司马迁《史记》中对滇王的描述,可谓对先秦至西汉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分布地域、政权建设状况,以及他们与楚人、汉王朝交流历史的最早详细记载。东汉时滇西北至川西南一带的白狼部落首领唐菆,代表部落向汉朝皇帝所献《白狼歌》,表达了边疆人民对中原文化的赞许,体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内聚力。范晔《后汉书》中的《哀牢王》,记载了古代澜沧江至怒江流域一带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和汉王朝在此地域设置永昌郡的经历,展示了永昌郡建立后,对经云南通往缅甸、印度的古商道(西南丝绸之路)进一步开拓发展的促进作用。《爨龙颜碑》《爨宝子碑》除展现了晋代至南朝时期中原文化与云南文化的紧密联系,本身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书法代表作品。《南诏德化碑》记载了南诏与唐朝从来往密切到交恶的历史,是研究南诏初期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关系、南诏与唐王朝关系的重要资料。异牟寻的《贻韦皋书》《誓文》中,对唐王朝官僚的腐败及其对民族团结的破坏进行了痛斥,表明了对中央政权坚定诚恳的归附之心。《大理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重修阳派兴宝寺续置常住记》《哀牢夫人残碑》等碑刻和《云南买马记》《马政及其他》等文章,则对研究宋代大理国时期云南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世祖平云南碑》《张立道传》《曲陀关元帅府》《创大理文庙碑》等古籍,是元代开发、建设云南的历史写照。进入明清以后,这一类的古籍数量更是迅速增加。《郑和传》《木公传》《李元阳传》《杨士云传》等众多传记记录了云南各民族杰出才俊的事迹。杨士云《议开金沙江书》论述了开辟金沙江航道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众多与《滇南杂咏》中《梯田》《烧荒》类似的诗篇,从多个侧面,生动表现了云南各地的特色耕作方式。《奏罢屏石疏》是针对因权贵们对大理石的过量需求,而导致当地人民群众不堪重负的状况,大胆向朝廷建议减免大理石进贡的文章。《土官袭职议》《麓川思可法事迹》《木氏世守丽江论》《鹤庆军民府城碑》《蒙化均平水利碑记》等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古代封建统治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治理和发展方面的得与失。
这些古籍当中还有很多对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节日、信仰崇拜、道德观念等情况的记载。唐代梁建方的《西洱河风土记》记载了西洱河(洱海)一带古代少数民族部落的风俗人情,涉及族源、饮食、服饰、婚丧、道德和规矩法度等方面,语言精练而讲述详备。樊绰《云南志》(《蛮山》)中的文章,对南诏的风俗民情做了很多记录,包括当地民族的头饰、服装、婚恋、待客习俗等等,使当地少数民族朴实、豪爽、热情的性格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记录颇为珍贵。元代文璋甫《火节》中“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云间”和王庭《咂酒》中“枯筒未试香先透,熟水频添味转饶”的诗句,则让少数民族过火把节、欢聚饮酒的场景跃然纸上。罗为炯的《打歌赋》对滇西、滇南地区历史悠久、内蕴丰富的少数民族打歌活动,作了细致入微的生动描述。木公在《建木氏勋祠自记》中对后世子孙“学术知礼,忠君至恳,爱民至专,孝亲至勤”的教诲,体现出的道德和价值观追求,足以令今人感佩。杨南金的《洗心泉戒碑》由描述清泉水的来之不易,引发出对饮此泉水的同乡人谨守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社会风范的告诫,涉及16条规范,历数50件不可做之事,是明代白族社会道德风尚标准的真实反映。广南县《旧莫汤盆护林告白碑记》,讲述了良好的山林环境对于保证村寨居民安居乐业、世代兴旺的重要作用,并规定了对滥砍乱伐者的惩罚措施,体现了180多年前当地各民族群众朴素的环保意识。而此类约定封山育林、戒赌、禁毒的乡规民约,在古代云南各民族聚居地区,都普遍存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籍的作者除了汉族作家外,更有大量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唐菆所作《白狼歌》,是现存西南少数民族第一首闪现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它同时用汉字记录少数民族语的读音,可谓“双语版”读物的先驱。异牟寻作为南诏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其所作文章,也显示出杰出的才智。而南诏至大理国时期,云南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例如南诏王寻阁劝、赵淑达、杨奇鲲、段义宗等。他们创作的以散文、诗歌等体裁为主的文学作品,璀璨多姿,兼具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问世,但其作者的生平乃至姓名现在已无从查考了。元、明以后,随着汉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优秀作家不断涌现。木泰、李元阳、木公、木增、高奣映、黄桂、杨昌、李于阳、李云程、赵藩、周钟岳等等,这些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逐渐将云南的汉文文学作品创作推到了一个高峰,除了云南各民族自古以来擅长的诗歌、碑刻、散文等文体外,在传记、辞赋、文学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许多作品在全国范围来看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些在相对偏僻落后的边疆地区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以他们优秀的汉文作品,很好地体现出了云南少数民族质朴的情感,卓越的智慧,坚韧的性格,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折射出中原文化与云南各民族文化之间连绵不断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历史足迹。
《云南历代文选》将上述这些类型的云南汉文古籍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把握云南历史上各民族发展、进步的脉络,了解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治理边疆民族地区过程中的对错得失,感受各民族群众千百年来在云南这片热土上共同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以及云南各族人民与中原人民自古以来的血脉相连、交流互通、水乳交融的关系。这对于全面了解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更好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对于提升当今云南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也大有裨益。
这套具有开拓性质的丛书的出版,为云南系统整理古籍、发掘民族历史文化宝藏提供了一份有力的正能量。我们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文化机构等投入到对云南优秀民族历史文化的开发中来,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加大投入,让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更多更好地得到继承、发扬。
(责任编辑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