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社会性”的表现※
——以《砂器》和《点与线》为中心

2016-11-26 15:04丹裴文慧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砂器松本麻风病

刘 丹裴文慧

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社会性”的表现※
——以《砂器》和《点与线》为中心

刘 丹1裴文慧2

(1.辽宁省学校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辽宁沈阳110032;2.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6)

松本清张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始祖,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本论文以他的代表作品《砂器》和《点与线》为中心,对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社会性的表现进行分析。采用崭新视点,利用《广辞苑》《日汉大辞典》中关于“社会性”的解释,明确“社会性”一词的含义——犯罪动机的社会性与故事背景的社会性,结合对麻风病人的社会歧视、战后日本民众“隐藏过去”的普遍意识、官商勾结、拜金主义盛行等具体事实,说明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社会性”的表现,并对日本战后社会的特点及松本清张社会性风格的成因进行总结。

松本清张;社会性;《砂器》;《点与线》

一、松本清张与社会派

松本清张(1909-1992)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也是现代日本大众小说史上“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始祖。他打破旧俗,为战后日本推理小说界带来了崭新风气,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柯南·道尔并称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家”。

松本清张出生于北九州的一个贫寒商贩家庭。1950年,时年41岁、大器晚成的松本清张发表了处女作《西乡钞票》并入围直木奖,一鸣惊人。1953年1月,他又以《某〈小仓日记〉传》摘得第二十八届芥川奖桂冠,从此便跃登文坛,开始了职业作家生涯。松本清张擅长以社会问题为题材、采用真实的社会背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社会黑暗,超越了以往的侦探推理类小说。他的代表作品《砂器》及《点与线》问世后深受读者欢迎。

“社会派”由松本清张创立。“社会派”推理小说诞生以来,大批优秀作家应运而生,他们深入挖掘案件动机,追究犯罪的社会原因,使得社会派的地位节节高升,并获得日本乃至海外众多读者的支持。即使是在如今的日本文坛,以社会派为首的推理文学也是几乎能与纯文学并驾齐驱、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二、“社会性”的含义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兴起“推理文学热”,多次引进日本推理小说,其中松本清张的作品较多,然而国内对于松本清张的文学研究却远远不足,很多学者给他贴上“社会性”标签,从犯罪动机的角度进行解读,说明文中人物由于丑恶的社会现状而犯下罪行,即“犯罪动机具有社会性”,由此剖析犯罪的社会原因。甚至作家本人也曾经提到“我十分不满如今推理小说中忽视动机的普遍现象,我主张在犯罪动机中加入社会性元素。”[1]然而,被众多学者提到的“社会性”一词,却无人给出明确的解释。笔者认为,“社会性”不应简单等同于“犯罪动机的社会性”,它理应包含更深层的意义。

首先,笔者从日本权威词典《广辞苑》中找到“社会性”一词的解释:1.进行集体生活的特性。2.并非自我封闭,而是同周围人群进行交际的生活态度。社交性。3.对社会问题持关心态度,以及具有指出社会问题的能力。[2]

其次,《日汉大辞典》中,对“社会性”的解释如下:1.社会性,一个社会特有的性质。2.社会性,群居性,集体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3]

由此可见,“社会性”一词运用到推理小说中,确实具有“犯罪动机的社会性”这层含义,在群体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需要建立种种关系,也就是“社会网”,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就像是无形的巨手将我们拉入其中。这使得看似简单的犯罪也牵扯到周围环境,不再是普通的个人、家族恩怨。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正是着眼于此,超脱个人的狭隘牢笼,给犯罪原因加入“社会性”元素。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忽视一点——“社会性”一词的解释,也包括“对社会问题持关心态度”、“指出社会问题”、“社会特有的性质”等。松本清张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舞台,在日本这个独特地域里上演了一出出虚拟的悲恸故事。社会大背景就是他的创作特征,即“故事背景的社会性”。他将个人的恩怨情仇融入时代风潮,以敏感嗅觉品味出日本社会的黑暗所在。比如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等级制度和拜金主义思潮。也正是因此,松本清张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征。他所说所写像极了虚构又并非虚构,而是那个时代真实、黑暗的日本社会。笔者认为,“社会性”一词的第二个含义便是“故事背景的社会性”。

三、《砂器》中“社会性”的表现

1960年5月至1961年4月,《砂器》连载于《读卖新闻》,小说的单行本上市后引起强烈反响,后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这部作品是松本清张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从东京浦田调车场发现一名男子的尸体开始。这位惨死的被害者究竟是谁?因何被杀?多番调查后,今西刑警证实死者是警员三木谦一,从而揭开了新锐作曲家和贺英良的隐秘身世。原来,和贺英良真名为本浦秀夫,他出生于石川县的贫寒乡村,幼时因父亲本浦千代吉身患麻风病受到村人的歧视与驱逐,父子俩被迫背井离乡,过上了风餐露宿的流浪生活。七岁时,本浦秀夫被热心警员三木谦一收留。三木将患病的本浦千代吉送到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并把秀夫收为养子。但是,秀夫逃到大阪并趁战乱之机伪造户籍。后来他平步青云,靠自己的努力成为音乐家并与国会议员之女订下婚约。退休的三木在旅途中偶然发现和贺英良就是自己从前的养子,便决定上京与他相见。结果,和贺英良害怕身世败露葬送美好前程,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养父与救命恩人。

(一)犯罪动机的社会性——社会歧视

在《砂器》中,犯罪动机的社会性,也就是犯罪的社会原因便是社会歧视。主人公和贺英良的父亲身患麻风病,这是他羞于启齿、想要隐藏的秘密,为了掩盖这一事实,他不惜改名换姓,甚至杀死救命恩人。

那么,麻风病究竟有多“可怕”?

麻风病是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此病有三千多年历史,在世界上流行甚广。带菌者咳嗽和打喷嚏时的飞沫和悬滴进入人体等直接接触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而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极小。虽然它并非无药可医、传染力较低、治疗方法也早已确立,但在20世纪,人们曾坚信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由于患者身体溃烂,严重时还会因肢体变形而面目狰狞,人们对麻风病患者抱有极大恐惧和厌恶,并将其强制排除于社会之外。

在日本,进入昭和时代后,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也日渐加重。尽管国际上已确立相关法令,但日本仍然存在针对麻风病患者的隔离政策。上世纪30年代,无癞县运动兴起,日本政府视麻风病为国耻,为使麻风病人从县内销声匿迹,各地以民族净化为目标,强制抓捕麻风病患者并将其隔离在所谓的疗养院中。这种强制性措施不仅侵犯了患者本人的权利,连其亲属的人权也无情践踏。1949年,在厚生省的指示下,第二次无癞县运动发起,1958年疗养院的收治人数达到了巅峰。直至20世纪90年代,麻风病隔离法才正式被日本国会废除。

此外,《砂器》中还多次出现“业病”一词。从前麻风病被误认为具有遗传性,人们称之为“业病”、“天刑病”,认为其与前世的罪孽或不洁血统紧密相关,患上麻风病几乎等同于犯罪。因此在那时,麻风病患者不是普通人类,是被排除在社会之外的“非人”、“废人”,是少数的孤独群体。虽然小说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了麻风病特效药,对麻风病患者也已不再强制隔离,患者回归社会成为可能,但偏见仍然根深蒂固,麻风病人在就职、结婚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受歧视、低人一等。即使是现在,日本社会中的麻风病人歧视现象依旧存在。松本清张正是发现了这一点,他对漫长历史进程中非人道的隔离政策、不公平的社会歧视进行揭露,将其作为犯罪动机融入作品。和贺英良为了隐藏麻风病父亲的黑暗过去谋杀恩人一事,便是对社会歧视的一种讽刺。

和贺英良费尽心机,一步步从社会底层爬到现在的位置,终于快要登上成功者的宝座。就在这时,知晓他黑暗过去的人现身并且极可能将他的苦心经营变为泡影。社会地位、婚约、前途,这些全是他割舍不下的东西。为了出人头地,他痛下杀手。其实真正的犯人是和贺心底不愿被排除在社会之外的那份恐惧,而导致这种恐惧的正是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

(二)故事背景的社会性——战后“隐藏过去”的民众意识

《砂器》面世后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除了故事本身的艺术性,也与它的写作背景息息相关。松本清张善于将真实的日本社会作为故事背景,这种基于人们生活的写作手法更容易引起共鸣。那么,在《砂器》中,人们能找到怎样的共鸣呢?

和贺英良利用战后混乱之机改变命运,在事业、家庭上都获得了成功。品尝到荣耀滋味的他再也不想回归受人歧视的屈辱生活,杀死三木是他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和隐藏。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提出了新的犯罪模式——为了隐藏过去而杀人。这里所指的过去绝非令人怀念的、光明的,而是令人厌恶的、黑暗的。日本“社会派”的另一位小说家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其情节类似,“隐藏过去”同样成为关键动机。在《人性的证明》中,政治家夫人、著名家庭问题评论家为了名誉和生活,亲手杀害了自己与黑人的私生子。两部作品都因“隐藏过去”而杀人,它们在日本社会有广泛的受众。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这些故事触动了日本人内心深处。可以说,“隐藏过去”在战后日本社会已然成为大众心理和群体意识,这也是《砂器》中故事背景社会性的体现。

1950年起,得益于三年朝鲜战争拉动的重工业发展,日本经济迅速从战后的废墟状态复活。1955年,日本经济迈入高速增长时期。伴随着神武景气,日本经济发展效果显著。与此同时,1956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发表了《经济白书》,这份《经济白书》迫不及待地声称如今的日本已不再是战后时期。但实际上,战争的疮痍还未消去,“已不是战后时期”这一论调在当时的日本是扭曲现实、脱离客观的。日本政府用自欺欺人的方式麻痹自我,试图遗忘和隐藏战争给日本社会带来的伤痛。

战争是残酷的。无论是对战争发起国还是被侵略的国家来说,战争所带来的只有伤痛。如同麻风病父亲的黑暗过去是和贺英良的心病那样,战争之于日本国民也是不愿提及的黑暗记忆。失去亲人、生活动荡,战败耻辱,种种复杂情绪挥之不去,这使得日本国内渐渐形成一种心照不宣、不愿承认日本侵略他国的微妙情感,原因便是战争时期日本人民不仅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侵略他国和战败一事对他们来说也极为羞耻。想要忘记战争伤痛、想要隐藏侵略历史,逐渐地,这种团体性的民众意识便出现了。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矛盾极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一切繁荣都是表象。生活水平上升的反面是人民心理的扭曲。曾经侵略他国的屈辱感让他们不愿提及这段历史、不能接受“战败”的结局,苦痛、愧疚诱发心理崩溃,人民苦不堪言。为了内心的解脱,日本人民自发性地拥有了“隐藏过去”的普遍意识,随后这种大众心理成为主流。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从日本政府的行为之中寻觅到这一心理的踪迹。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歪曲侵华史实,乃至近年来的钓鱼岛领土争端,都是日本政府妄图隐藏过去、蔑视历史的最佳证明。松本清张将真实的日本社会融入书中,揭露社会问题。作者深知,只有正视过去,才能奔赴光明未来。

和贺英良是千千万万日本人中的一个,他在《砂器》中所体现出来的恰恰就是“隐藏过去”的意识。作者将这一民众意识作为故事背景,这也是它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之一吧。

四、《点与线》中社会性的表现

《点与线》是松本清张长篇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引起“清张热”的世界十大推理小说之一。1957年2月至1958年1月它连载于《旅》,并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这部作品面世后,松本清张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社会性写作风格,他所开创的推理小说流派也逐渐定型,“社会派”由此产生。

《点与线》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昭和32年1月21日清晨,博多湾附近的香椎海岸上发现了男女二人的遗体。男性死者为助理课长佐山宪一,女性死者是赤坂饭庄“小雪”的女招待阿时。警察根据死者装束整齐、身旁放着一瓶掺入氰酸钾的橘汁等情况判断二人为殉情。但是,这起案件存在诸多疑点。原来,佐山所属部门目前正爆发出贪污丑闻,重要证人佐山的死亡使得贪污案件的调查陷入僵局,案件中心人物石田部长便可由此脱困。在老刑警鸟饲的追查下,一位名叫安田辰郎的机械工具商人进入大家的视线。原来,这并非是一起殉情案,而是蓄意谋杀。佐山的顶头上司石田同安田之间的贪污行贿案事发,二人感到情况危急,安田便使计将佐山和阿时骗到九州并毒死,导演了一出“殉情”丑剧。事情败露后安田夫妇服毒自杀,幕后黑手石田却因为知情人的死亡而逍遥法外,不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反而官位提升。

(一)犯罪动机的社会性——官商勾结

这部小说有两条叙事线索。表面上来看,故事的主线是关于佐山与阿时殉情的调查,而内线则为石田部长的贪污受贿案件。综观全文,贪污案件和官商勾结才是导致这起悲剧的真正原因,而这也是《点与线》犯罪动机社会性的表现。

安田辰郎是小说中最早登场的人物。“安田辰郎一月十三日在东京赤坂区的‘小雪饭庄’宴请一位客人。客人的身份是政府某部的司长。安田辰郎经营着安田公司,买卖机械工具。这家公司这几年颇有发展。据说,生意蓬勃的原因是官家方面的订货多。所以,他时常在‘小雪饭庄’招待这类身份的客人。”[4]这是小说的第一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安田、政府要员和饭庄“小雪”之间的联系。安田辰郎是与政府要员相互勾结的投机商人,借由与政府间秘密的经济往来,他从中获益,不断扩大公司规模。那么安田为何要杀死身为助理课长的佐山呢?他的犯罪动机究竟是什么?这里就要牵扯到另一位真正的政府要员、佐山的顶头上司石田部长。原来,石田因受贿正在接受调查,心虚的他迫切想要除掉知情人佐山以求自保。佐山一旦消失便死无对证,石田便能够逍遥法外。而商人安田是得益于与石田的勾结才取得今日成绩,石田所贪污的数额中,有不少便是安田所献。安田猜测出石田的想法,利用妻子将佐山二人杀死并伪装成殉情,他的如意算盘是双赢:证人死后石田脱困继续升官发财,他则获得石田更多政治上的回报而扩大生意。但安田没想到的是,他的阴谋被警官窥破,不得已自杀收场。

小说中犯罪动机的社会性便是官商勾结。这种政界与商界联合、徇私枉法的现象在当时的日本绝非个例,而是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昭和三十年之后,为从战败的低谷中走出和战后重建,日本政府竭尽全力发展经济。1955年因政治革新,自由民主党和日本社会党保守两派统合实力,日本构建了以保守党为代表的新型政治秩序。1956年发表的《经济白书》则表示产业总指数已超过战前的最高水平并宣告了日本经济的全面复兴。接踵而来的神武景气将日本带入电气时代。1955年至1973年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实际GDP增长率达到了平均9.1%。但与此同时,政局不稳定与经济过快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公职人员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他们与商人勾结,使得贪污案件层出不穷。上世纪60年代曾轰动一时的武州铁路贪污事件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吹原产业事件、卖春贪污事件等。松本清张极为重视这些社会问题,他将官商勾结这一社会原因融入犯罪动机,造就了《点与线》的成功。

(二)故事背景的社会性——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社会问题

《点与线》是松本清张于1957年创作的作品,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济繁荣的背后是社会的混乱与崩溃。《点与线》不仅揭露了官商勾结的丑恶现象,在其故事背景中还体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便是拜金主义与等级差别。昭和时代,在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扭曲。虽然日本政府宣称已不再是战后,但现实是人民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尽早从战争创伤和悲惨生活中脱离,对金钱的追求成为主流,社会也依照财产进行等级区分。其实日本自古以来便存在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江户时代对于士农工商的划分便是其中代表。进入明治时代以后,虽然“四民平等”的政策出台,但根深蒂固的身份制度未被撼动并一直持续到战后。在小说《点与线》中,石田部长明显处于社会上层,手握重权,地位不可轻易撼动。在结尾处,即使因为贪污案件的影响他被调至别部,也并未降低身价,反而是升官了。

与此相对,命运最悲惨的便是饭庄“小雪”的女招待阿时了。为了挣钱她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来到城市闯荡。虽然与贪污事件全无关联,她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乃至于无端惨死。她是社会的牺牲品,也是那一时期下层民众的典型代表。松本清张的出身也不高贵,他从小饱尝冷暖,擅长用犀利的眼光描摹人世百态,由此创作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众多作品。《点与线》便是代表作之一。二战后,为尽早摆脱战争的阴影,日本竭尽全力发展经济,人民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中谋求生存。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价值观悄然改变,比起精神追求人们逐渐倾向于简单的物质追求,拜金主义的盛行激发了更为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等级分化。松本清张正是以这份素材为背景,将人们的压力与困境诉诸纸上。

另外一个社会问题便是小说结尾所反映出的资本主义法律的虚伪性。法律原本是公平、正义的代名词,它能缓解社会矛盾、解决争端。但纵观当时日本的法律界,本应维护法律公正的律师及法院却时常未能履行其高尚职责。

小说结尾处安田夫妇自杀算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安田不过是杀人工具,幕后黑手便是政府要员石田部长。他贪污受贿、间接杀人,却未能被逮捕入狱,只是调动至其他部门。平民犯罪无法逃脱法律制裁,但社会上层的少数人,比如石田这样的政治家,即使有了一定的犯罪证据也可以逍遥法外。法律对于社会上层群体来说犹如一纸空谈,松本清张注意到了这一点,借助小说《点与线》,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虚伪性。

五、松本清张与战后日本社会

松本清张被称为“社会派”的始祖,他的出现为日本推理小说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与过去单纯注重事件发生与解谜过程的传统推理文学不同,他独辟蹊径,以“文学即暴露”为创作理念,以权力与法律、善与恶、罪与罚、战争与和平等诸多与真实社会紧密联系的主题为创作重点,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现象。作品中,犯罪原因超脱了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上升到社会大背景,与战争、政治、经济等相关,剑指社会矛盾。因此,他的作品极富时代意义。

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小说中反映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诸多特征。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日本社会百废待兴。国民无法接受战败结果,精神上的压力使得心理崩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犯罪现象。经过十年的恢复,1955年,日本经济和政治迈入崭新阶段,高速增长期到来。政治上,1955年体制①1955年体制:1955年日本政坛出现的一种体制,即政党格局长期维持执政党自由民主党与在野党日本社会党的两党政治格局。达成,推行稳定经济发展政策的自由民主党一党执政的时代开始。经济上,通过1950年代朝鲜战争对重工业的推动,日本经济急速发展,1955年的神武景气②神武景气:1955至1957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这个神话般的繁荣被称为神武景气。之后已然恢复到战前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1956年政府发布《经济白书》,称日本已经不是战后时期,宣告战后复兴的结束。但是,一切繁荣都是表象,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上升的反面是内心的空虚和伤痛,社会极度繁荣掩盖不了精神的贫瘠与身份制度的混乱。在官场腐败、社会歧视、拜金主义盛行、犯罪频发等种种社会问题与心理压力的双重压迫下,人民苦不堪言。松本清张敏锐地发现日本社会的诸多问题,独创“社会性”写作手法,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小说。

那么,松本清张社会性风格的形成原因又有哪些呢?笔者从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内在原因便是松本清张的个人经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他在小学毕业后便辍学工作,13岁起饱尝世间冷暖。当过街头小贩、学徒,也做过朝日新闻社广告制图工的松本清张于1943年应征入伍,在朝鲜战场上当卫生兵,战后才被遣送回国。长期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与三年战争体验便成为松本清张进行社会派推理文学创作的源泉。他以底层劳动人民的视角审视日本社会,用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其黑暗面,把真实的生活体验作为写作背景,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疾苦诉诸笔端,使其作品充满了社会性风格和人文关怀。

外在原因与当时的日本社会紧密相关,比如推理流派的发展、战后日本社会的激变、其他作家的影响等。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推理文坛充斥着脱离现实的作品,人民期待着崭新风格作品的出现,推理文坛也急需变革。而此时的日本社会经历了美军占领、政坛激荡、经济复兴等诸多历程,在进入高速增长期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无疑为松本清张的创作提供了绝佳时机与素材,他的小说也可以说是战后时代的产物。而在年少时期,芥川龙之介、菊池宽等优秀作家对松本清张也影响颇深,是他文学理念的启蒙。

松本清张是日本久负盛名的推理小说作家,他利用虚拟的故事情节来探讨犯罪的社会根源,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本论以《砂器》《点与线》这两本社会派的代表作品为中心,采用新视点,从犯罪动机的社会性与故事背景的社会性两方面来分析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社会性的表现。《砂器》中对麻风病人的社会歧视、二战后日本“隐藏过去”的民众意识,以及《点与线》所表现出的官商勾结、高度增长期的拜金主义、等级分化等都是对那一时期日本社会的真实展示。松本清张高举“文学即暴露”的大旗,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战后日本社会,采用真实的社会背景,在其文学作品中揭露社会现实,使小说充满社会性特征,极富现实性和时代性意义,也因此开创社会派先河,成为影响宫部美雪、东野圭吾等众多优秀推理小说作家的文学巨匠。

[1]松本清张.推理小说的读者[J].文艺春秋,1972:383.

[2]新村出.广辞苑(第六版)[M].岩波书店,2008:1294.

[3]讲谈社.日汉大辞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971.

[4]松本清张.点与线[M].林青华译.南海出版公司,2009:1.

责任编辑 丛琳

I06;I3

A

1672-2426(2016)11-0068-06

刘丹(1978-),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省学校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裴文慧,女,山东泰安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与文学。

猜你喜欢
砂器松本麻风病
被批开会打瞌睡 日总务大臣:我眼睛小
非弹性分析方法在除砂器设计中的应用
给我盯住他
国际麻风节
青砂器:百年窑火
独具匠心辟蹊径 抟土为器显绝艺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人鬼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