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党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

2016-11-26 15:04孙海涛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执政党选民政党

于 淼 孙海涛

国外政党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

于 淼 孙海涛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122)

党群关系的有效改善与良性互动,是政党执掌权力与稳固政权的前提基础。国外政党立足制度机制创新,在联系群众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等方面,作出了比较成功的探索。从动力机制视角分析,主要有利益格局多元的社会变迁、政党竞争体制的制度规约以及干部选用机制的政策导向等三大动力维度。研究国外政党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对于当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进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外政党;联系群众;动力机制;借鉴意义

当今世界是政党政治的世界,政党政治不仅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政党政治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执政来实现其政治主张和政治目标,但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公众的信任度与支持度,进而规避长期执政的政治风险,却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党面临的一项最为重大的课题。虽然,世界各国政党所处的制度环境及历史文化都不尽相同,但学习借鉴并考察其有效构建党群关系的成功经验与动力源泉,对于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考验,化解执政危险,巩固执政基础,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益格局多元的社会变迁,推动国外政党在理论纲领创新中积极争取广泛的群众认同

现代西方的政党政治,其实质是选举政治。因此,最大限度地获取选民支持、争取执政权力,必须注重加强执政党的理论纲领建设,以创新性的理论纲领及动态化的政策调整,适应急剧的社会变迁,满足利益格局多元化的现实需要,进而树立起政党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理论旗帜。

如果说,“一个政党合法性危机的起点是党员对本党的纲领和章程所确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动摇和转移,这是对执政党合法性提出的最严峻的挑战”[1],那么,社会公众对一个政党理论纲领的怀疑质疑同样也会带来执政党的合法性危机。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的新变化,两极阶级结构与利益均衡状态的被打破,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中间阶层逐渐占据了人口的多数,为了赢得多数选民的政治认同,西方政党治国理政的传统理论也开始发生转换,通过不断更新政治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满足民众利益多元诉求的理论纲领,积极争取广泛的群众认同。

西方各国政党在政党理论纲领上满足民众利益多元诉求的理论创新,是通过由社会时代变迁而引发理论制度变迁来得以实现的。“冷战”后的西方,涌现了“第三条道路”理论、“中间路线”理论、“卡特尔党”理论、“新共产主义”理论、“政党软实力”理论、生态政治理论等诸多理论新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党理念上开始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逐步淡化左与右的政治色彩,不断增强政党理论纲领的包容性,力图寻求不同群体间利益关系的平衡,进而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西方政党理论纲领在创新发展中,既保留自身传统理论与政策的合理内容,又从其他政治思想中汲取合理成分,形成中间化的战略导向,这就使政党理论纲领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认同性。正是由于政党理论纲领的创新,适应了社会结构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实现了机制本身的调节修正功能,因而能够深受多数选民的认同。“冷战”后的西方社会,以英国工党布莱尔为代表的中青年政治家们,就是在创新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打出了“新工党、新英国”的旗号,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主张重新界定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关系,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建立一个更加公开、公正和繁荣的社会。[2]

二、政党竞争体制的制度规约,推动国外政党在争取选民支持中实现联系群众工作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民众的支持,保持和密切党群联系,对任何一个政党来说,都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政党本质上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意志和利益诉求而追求执政地位的政治组织。一个政党如果长期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享有特权,即使上台执政,也不可能长久。正所谓: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

对于一些西方政党来说,群众不仅是其选票来源,还是其主要资金来源。通观国外一些政党,尤其是资本主义执政党,其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主要在于政党竞争体制的制度规约。尽管西方政党联系群众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但其在执政中积累起来的联系群众的有效方法与经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而言,仍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和借鉴意义。

政党同群众的联系要靠一定的组织体系来实施。没有完善的党的组织体系,党同群众的联系就没有凭借。如果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避免染上官僚主义的“恶习”,始终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必须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必须建立经常化的党群联系机制。

英国工党自成立以来,不断根据社会变化和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使组织系统成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工党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各级组织保持和密切党与党员群众的联系;二是通过以职业和社会群体为特色的组织(如妇女组织、青年组织、大学生组织、黑人组织及各种俱乐部等)保持和密切党与不同社群的联系;三是通过党外联合组织保持和加强党与党外群众的联系。[3]

党同群众的联系除了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外,还需要有一套联系群众的好的制度和机制,以使这种联系常态化。在西方多党制国家,各国政党为了获取选票,赢得选举,都非常注意加强与选民的经常性联系,为选民解决实际问题。美国当选的国会参、众议员一般都会在首都华盛顿、自己所在州的州府、自己所在的选区分别设立自己的办公室,作为自己联系选民的一种桥梁和纽带。西班牙人民党的议员定期和选民见面,聆听选民的要求,解答他们关心的问题。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采取议员接见和走访选民的联系群众制度。人民行动党规定,党的议员每周必须安排一个晚上同本选区选民见面,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在4年任期内,议员要对本选区内的家庭至少拜访3次。目前看来,这种议员接待和走访选民制度是成功和可行的,是一项密切党群联系的有效制度。

三、干部选用机制的政策导向,成为国外政党预防权力腐败、构建良性互动党群关系的源动力

西方权力制约理论认为,如果权力高度集中,不受监督制约,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就会导致权力滥用,出现公共权力私利化亦即权力寻租的腐败行为,进而违反社会公共权力的公益目的。由于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掌权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有过在政府官员任用上因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带来严重的腐败问题,面对民众对政府腐败的抨击指责,自19世纪中叶以降,西方社会终于诞生了有效遏制腐败的近代文官制度。所以,在当代世界,随着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许多执政党因袭理论制度传承,都非常注重干部培养与选用的机制创新及政策导向,都力图希望通过在源头上预防腐败,树立廉政形象,进而提升执政党在社会公众中的政治影响力。

1.干部培养选拔来源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国外政党干部培养选拔来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打破封闭,拓展组织空间,广纳各界社会精英。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把物色优秀人才作为执政党第一要务,并且源源不断地将党员人才输送到政府的各个重要部门。人民行动党虽然没有公开提出“党管人才”的口号,但是他们始终把选人用人当作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党掌控国家政权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人民行动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物色吸纳到党内,并进入政界。同时,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了把社会中最优秀的年轻人网罗在本党内,每次大选后,该党都通过各种渠道,从全国各行业中挑选出200-300名具有潜能的候选人,然后通过笔试、一般性考察、面试、中执委考察、心理测试、中执委裁决等程序,遴选出合格的候选人,进行有计划地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党广纳精英,同时也为其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干部选拔录用的公开性和竞争性。为了建立一支素质能力强、形象作风好的干部队伍,形成稳定的、有权威的执政领导核心,西欧主流政党大多实行公开性与竞争性的干部选拔机制。干部问题的核心是要用民主的办法培养、选拔干部,一个民主、公开的选拔机制往往有利于优秀政治人才脱颖而出。在选拔党内干部时,如果不能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就不能保证把本党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成员推举出来,这样的政党在竞选中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击败。因此,西欧政党在选拔干部中突出强调了通过党内民主渠道选拔任用干部,通过民主化、公开化的渠道选用干部,有助于保证选用干部的公信度,有利于选举人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入认识候选人,有利于增强人选产生的合法性,做到“选民公认”。这样,在“选举政治”中,就大大提高了本党候选人的竞争力及社会影响力。[4]

3.干部岗位任职的预防性和有限性。英国著名思想家柏克指出:“每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必定有预防的功能,也有矫正的功能。它应该具有一种自然的趋向,将坏人排除在政府之外,并且不单纯依靠事后的惩罚来保障国家的安全,因为惩罚向来是滞后和不确定的东西。”[5]这段话一方面揭示了预防比惩罚更重要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选人用人在廉洁政治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实际上,在当代西方,许多执政党为了有效防范和成功应对各种执政风险、有效构建良性党群关系、维护长期执政地位,都非常重视预防性人事行政制度的廉政设计。在干部选拔录用制度方面,严格从入口上把关。在选拔录用的标准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对报考人员作出了“应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资格限制。对公务员道德品质的严格考核及资格审查,就是为了减少其进入政府机关后腐败的概率。另外,为了达到防治集体腐败和提高干部能力的目的,许多执政党还对性质比较特殊的干部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在制度上规定干部的岗位任职期限。例如,巴西宪法明确规定:共和国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市长、副市长无论任期长短,均不得连任下届职务。在日本和韩国也是一样,公务员级别越高,轮岗就越频繁。[6]可以说,干部岗位任职的制度上的预防性和岗位任期的有限性,既是西方执政党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政治原则,同时也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现象的滋生。

总之,国外政党树立廉政形象、有效构建党群关系的制度机制创新,是人类社会追求政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创新,而研究其动力机制,无论是其理论价值层面,还是其实践价值层面,在当今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的新形势下,对于进一步改进党风政风,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有效解决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反映强烈的、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四风”问题,不断化解执政风险,将具有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

[1]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76.

[2]王虹,李英.国外政党执政与自身建设的具体做法及其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3]吴辉.国外政党联系群众上的得与失[J].共产党员,2010,(7).

[4]赵刚印.西欧主要政党干部的培养与选拔探析[J].学术探索,2009,(4).

[5][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M].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13.

[6]倪邦文,石国亮,刘晶.国外廉政建设制度与操作[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宋桂祝

D564

A

1672-2426(2016)11-0020-03

于淼(1962-),女,辽宁沈阳人,哲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海涛(1966-),男,黑龙江林口人,中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L13ADJ003。

猜你喜欢
执政党选民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不负当初对选民的承诺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