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2016-11-26 15:04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广大群众群众改革

张 晶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张 晶

(中共阜新市委党校,辽宁阜新123000)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最终检验标准。本文主要从正确认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出的重大意义入手,通过认真查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透彻地分析,总结梳理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有效途径:迈实改革步子,采取务实举措,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把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特点要求,做到全员全时全方位;构建沟通协调解决、动力驱动和成果转化机制,固化制度成果,形成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长效机制。

获得感;有效途径;深化改革;机制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从此,“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在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排名第一。应该说“人民群众获得感”这句短语,虽然只有寥寥七个字,但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思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查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有效途径,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出的重大意义

(一)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表现和准则

习近平在2012年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时,曾开宗明义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这句话鲜明地阐述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2015年在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又提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应该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两句话有相通之意,它们都形象而生动地指明了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两者都是新时期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做服务群众工作的最新表述和指导我们的一切工作的行动准则。

(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亿万中国人的人心所向。获得感是果,改革是因。“获得”二字,道出了改革的精髓。[3]改革是要让人民群众获益,获得真真正正的实惠,这才是改革最根本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可谓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就无法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日子,我们进行的伟大的改革事业就会失去意义,失去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不可能持续,也不可能成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改革成功的核心所在。

(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检验标准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又要把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从改革中获益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提出的“人民群众获得感”,不仅直接而形象地回答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成效如何?谁来评判?如何评价?[4]这三个基本问题,同时,它还通俗而又具体地标明了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最终检验标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检验标准也明确了,那么,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就随之明确了。

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落实不力

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奋斗目标,制定和实施了许多务实的利民举措,这些措施来自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英明而正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政府和部分党员干部在落实这些政策的时候大打折扣,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惠,感觉不到政策带来的获得感。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态度不端,政绩观上有问题。个别党员干部人民观点树得不牢,服务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作用和真正服务人民的极端重要性。有的党员干部守成思想严重,认为在反腐高压态势下,不作为就可能不出事,积极作为反而会出事,对老百姓的事情漠不关心。有的党员干部不主动作为,采取务实的措施,为民解决实际困难,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而是只搞花架子,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把钱花在不必要的地方,只为自己在位时多捞点政治资本。二是理解不透,具体实施有偏差。有的党员干部对中央和上级的政策不认真解读,对政策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准确,导致惠民政策不能完全落地,政策含金量没有得到展现。老百姓没有从政策中得到实惠,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本应该突破的“零距离”由于出现了“中梗阻”而造成“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脱节,导致了人民群众的失望、伤心甚至产生痛点。三是创新不足,旧法新情难作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广大群众获得感的内涵和增强的标准会不断提升而且日趋复杂。

多数本科高校设置的《中级财务会计》中采用“X+X”模式,理论和实践按照一定的比例实施,但是授课教师极少具有实际会计学操作经历,应该采用培训、进修、定岗实习或者聘请有经验的校外导师等方式,为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团队。

(二)分量不足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各种惠民政策的陆续实施,广大群众将越来越多地获得实惠,获得感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但是,这里还是存在一个分量暂时不足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改革政策落地,发挥作用还需时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程,党中央陆续出台了涉及医疗、教育、就业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政策,这些政策的全面实施,将极大地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让广大群众将全方位地享受发展成果,生活上得到整体改善。但是,有些惠民政策的实施,具体到每个家庭,到每个老百姓身上,还需要一定时间,改革政策的含金量完全地展现出来,还需要一定时期的等待。待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我们的获得感会更显厚重,具有真实分量。另一方面,精神层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看,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比如农村农业税的取消,种粮补贴的发放、农村合作医疗补贴的施行,城市里养老金水平的提高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减轻了广大群众的经济负担,改善了经济状况。但是,广大群众在感受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却感觉到了精神上的空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这种获得感应该说是不平衡的和有缺陷的。

(三)有失公平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城乡二元化体制结构导致的不公平。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我国城乡分割的格局。城乡二元化体制在日益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弊端,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最主要原因。比如农民工进城工作后所遭受的诸如落户、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等各种不公平待遇。二是市场缺陷造成收入差距过大。中国的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是市场不完善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本身的不完善和一些职能缺陷的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出现了一个偏低收入者占绝大多数而高收入者占少数的现象。面对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感受到改革并没有带来真正的获得感,而是一种内心严重的缺失感。三是腐败现象也是造成社会不公的一大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铁腕治腐、高压治贪,惩治了大批的“老虎”和“苍蝇”。腐败分子违背法律、原则,凭借势力和权力行事,谋取不义之财,很大程度上毒害了社会风气,滋长蔓延了消极和丑恶现象,传统的高尚道德情操阵地被占领,人们失去了心里平衡,没有获得的感觉。

(四)未成常态

增强群众获得感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就能实现的,需要广大党员和干部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当前,我们在做群众服务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上,一些做法还比较零散、没有固化成果,没能很好地有效指导实际工作。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实时沟通。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与广大群众保持紧密联系,进行经常的沟通。不走近广大群众,与广大群众交流少,就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广大群众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就成为一句空话。二是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问题处理及反馈机制。广大群众反映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矛盾很多,我们如何在人力和各种资源都很有限的情况下,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化解矛盾,这些需要我们建立一批队伍、需要完善一套流程和形成一些有效做法等等。对于问题的处理,必须件件有回音,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第一时间告知群众,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的理解。三是缺乏动力驱动。部分党员干部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中主动作为、有所作为的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动力和约束机制,缺少一种责任和担当精神,使得实际工作开展的成效低下,群众不满意不认可。

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民生问题可感可触,看得到摸得着。广大群众最重“实打实”,得到真实惠,最烦空对空,许诺不办事。我们要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必须迈实改革步伐,用实招,下大力气,用真材实料回报广大群众,让广大群众获得实实在在好处。

1.脚步要迈实,符合改革要求。我们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为了人民,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要让改革“最后一公里”上的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有充足的获得感,就必须迈实改革的每一步,体现改革的根本要求。一是迈步的起点要实。改革促发展,服务惠民生。改革能否推动发展和获得成功,广大群众能否在发展中获得实惠。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改革的战略起点是否定位准确。我们改革战略起点的定位,就是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从事关广大群众热切期盼的问题入手,抓住关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广大群众的困难和消除他们对改革的忧虑、不满。说白了就是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危机倒逼改革。同时,我们又在解决问题、化解危机中深化改革,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和真心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二是方案的惠民含金量要实。面对问题,我们必须敢于破题,面对矛盾,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主动化解,这是改革的“最先一公里”,我们必须勇于迈出。将问题“束之高阁”,议而不决,解决方案空泛不实,只能让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让广大群众伤心失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3]把改革的方案敲实,让改革的含金量展示出来,广大群众才能看到改革带来的实惠,才能义无反顾地支持、拥护与投身改革,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发展。三是责任主体要落实。要让中央改革的政策路线方针更好地传达到人民群众心中,让改革各项措施落地,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是关键,是核心,必须牵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个牛鼻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4]如果领导干部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就会造成两个一公里之间的“中梗阻”,我们精心制定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图就会难以实现、前功尽弃,广大群众就会丧失对我们的改革决心和执政公信力的信心,最终产生极度失望和不信任的感觉,更谈不上让老百姓实现更多的“获得感”。

2.措施要务实,体现民生导向。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习近平强调:“改革不能玩虚的,必须要让老百姓看到效果。”[5]改革措施要务实有效,必须切实以解决民生问题和满足民生需求为导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一是要做到“接地气”。改革事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各项措施能否为民带来红利,切实解民困、排民忧。二是要注重“细而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6]民生工程虽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非常庞大,但是,民生问题皆是由事关一个个老百姓的一点点“小事”组成,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群众“获得感”的增强却是从改革各项措施所带来的各项具体红利中获得的。我们在改革中所做的每一点努力,所制定和实施的每一项具体举措都会让广大群众看到我们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感受到我们改革的初衷和诚意。三是要防止搞“伪实惠”。要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我们必须端正态度,找准服务广大群众的点位穴位,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满意认可的硬招实招,做到服务到点上,服务到广大群众的心坎上。

3.分量要切实,展现真实质量。获得感本意是指获取某种物质或精神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现在常常用来形容指广大群众对改革成果共享之后所产生的幸福感。一方面,从物质层面上讲,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有两个维度值得考量,一个维度是与自身的纵向相比,就是要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在住房、收入、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各个方面整体水平的跃升,这是一个跃升程度的问题。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幅度越大,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就会越强。从物质生活水平方面考量广大群众获得感的另一个维度,应该是公平度问题。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上讲,虽然,获得感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得到”,但这种“得到”有的是看得到的,有的是看不到的,而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的得到,包括政府服务态度的转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服务方式的转变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极大丰富。以前那种办事难、在各个部门踢皮球等公共服务的繁冗弊病的逐渐消失,换之而来的是主动热情周到高效的服务,会让广大群众获得感得到极大的满足,这也是一种在情感上的“得到”。要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我们既要考虑物质层面的分量,又要考虑精神层面的分量,既要考虑物质层面纵向提升幅度的维度,又考虑到横向公平度的维度。只有考虑到了这些方面,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才是一种发自内心、具有真正质量的获得感。

(二)把握全员全时,全方位增强群众获得感

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让广大群众全员全时全方位地感到幸福,有厚重的获得感这是我们党和各级党员干部的崇高使命和我们开展工作的根本目的。

1.切实覆盖全员,不落一人一户。习近平曾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7]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建共享的发展宗旨已经成为民生改革的新主线之一。让广大群众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全中国十三亿多的人口,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一方面,要强调大范围的满足,做到全员覆盖,不让一个人掉队,就是要通过全方位全覆盖的民生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的全共享,让社会全体成员的获得感都要毫不例外地通过改革的发展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在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基础之上,又要根据不同群体不同的需求,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就是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现实需要、利益诉求,要区别对待,防止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要注重从不同群体获得感增强的不同侧重点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具体性地进行解难帮困,想之所想,急之所急,乐之所乐。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快速补足不同群体的缺失,增强获得感。

2.坚决贯穿全时,永远没有终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广大群众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动态性等特点,需求上的变化决定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只有新起点,没有终止点。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和改革的全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广大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始终以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指南针和重要考评指标,来检验和评价我们的工作实效。一是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我们投身的改革事业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致力于服务广大群众所做的各项工作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我们的能力和素质可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方式还有待转变,可能离达到群众满意和认可的程度还有差距。正视这些现实情况,我们需要保持韧劲,久久为功,主动提升改善民生工作的能力,始终紧扣广大群众的需求,时刻装着百姓福祉和增进百姓福祉,认认真真地完成一件件工作,勤勤恳恳地做好一件件服务百姓的事,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状态。广大群众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其获得感的侧重点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迁移,这就对做好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紧贴广大群众需求,找准增强广大群众获得感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改进服务方式方法,让获得感体现时代性,更具厚重感。三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一项永久性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培养功成不必在我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力争谋求全面,实现整体改善。习近平曾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时,他还从教育、工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和环境等多个层面对美好生活进行了直接阐释。应该说民生领域广泛而又具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复杂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整体推进。广大群众的需求只有实现了全方位的满足,这样的获得感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才能称得上是到位的。一方面要多予,多赋利于民。发展就是为了广大群众谋利益,让广大群众享受发展成果和改革红利,使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全方位的改善。党中央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民生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惠民政策,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各个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惠。改革的领域广泛而深刻,改革政策的普惠性和改革成果的共享性,会让广大群众有全方位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少取,多解民之忧。虽然,我们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改革进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收入差距过大等涉及侵犯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多,还很大程度地困扰着广大群众。改革是为了让广大群众多解忧,于民便利,不是与民争利;发展是为了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获得满足和获得解放,不是徒增广大群众的烦恼。为民解忧、为民除害是以问题为导向直接破解民生难题,是有效务实的为民服务举措,是从另一方面增加人民的获得感。

(三)健全体制机制,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

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以及保持获得感的持续性、稳定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个大工程,确保广大群众持续得到全方位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机制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1.构建协调解决反馈的闭环机制。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其实就是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满足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了解需求、解决问题以及不断循环的往复过程。一是要构建紧密联系群众的沟通机制。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依托平台,深入一线摸实情,第一时间找到群众的需求点和缺失感的来源以及各种利益诉求,这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前提和基础。可以依托定期走访调查、常设民意信箱、建立联系点和专设服务窗口等传统方式方法搭建实体平台;也可以通过社区网站、微信微博等信息化手段搭建网络平台。广大党员干部可以通过平台与群众保持经常性的紧密联系,开展及时而又具体的服务,解决广大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困惑。二是构建合理的问题处理机制。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掌握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点,就找到了服务的方向和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实践抓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进行明确分工,依托各种平台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解决群众问题。对于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广大党员干部可以结成对子,包干到户,有针对性提供服务。对于本级确实有困难解决的难题,可以协调上级出面帮助协调解决。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解释清楚原因,争取群众的谅解。三是构建周到细致的反馈机制。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时刻关注群众对我们的服务态度、工作方式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满意度的评价。从发现解决问题到完成对问题解决的情况反馈,经过一件一件事情的处理,经过一户一户的这种工作循环,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和提升工作实效,还可以与广大群众建立一个良好沟通,增进了干群党群之间深厚感情。同时,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我们服务的周到、工作的到位等,从精神层面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2.建立健全有效的动力驱动机制。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干部队伍是关键因素。要把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集中起来,向上报告并形成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让这些惠民政策落地,真正造福老百姓,给老百姓带来真实惠,干部是纽带、桥梁和操盘手。要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在增强群众获得感中有所作为,必须建立有效的驱动机制。一是建立奖惩分明的内驱机制。要把增强群众获得感纳入党员干部的考核考评机制中来,对有所作为的给予奖励,对无作为或者群众不满意的给予相应处理。要坚持用“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和“反面人物”的事例激励教育和警示广大党员干部,让大家干工作有标准、有榜样、有规范和有约束。要建立为民服务档案,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工作进行量化和登记管理,用事实说话,用实事打分。二是建立群众监督的外驱机制。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广大党员干部诚不诚心为群众服务、为群众服务到不到位、尽不尽心以及群众满意度如何,这些都要由广大群众来评判,广大群众最有发言权。一张张群众满意度测评表、一桩桩便民为民服务的大小事务都是最好的评判书。三是建立内外结合的联动机制。要真正发挥驱动机制的作用,必须让党内或者单位的内部监督和群众的外部监督有机结合,实现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的联合发力。要建立定期公示制度,让党员干部的为民服务清单见见光、晾晾底,对比之下显差别。要实行定期情况汇报制度,结合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具体工作,让党员干部定期汇报个人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行动,让广大群众或群众代表参与党员干部的个人述职述廉等活动,起到监督作用。要坚持分工到户、具体问责的制度。党员干部不仅要针对不同的业务进行分工,还要与具体的帮扶对象结成对子。个人要定期总结和汇报自己所做的工作和帮扶对象实际情况,被帮扶的对象对帮扶人进行打分,做出评价。

3.固化制度成果和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需要一代代党员干部不断接续努力,脚踏实地一年接着一年地干,一事接着一事地办。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好的经验做法,固化成制度成果,作为我们做事的长久遵循。可以采取定期走访调查、集中会诊把脉、组织总结汇报等形式,构建和形成能够快速收集群众信息、集中公关解决问题和固化有益做法的长效机制。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常态化,把有益经验做法固化常态化,形成具有指导性的规范化制度成果。如此形成无限的往复循环,就会与时俱进地推动我们的事业有声有色地不断前进,确保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持续增强。另一方面,要注重整合各方平台和力量,集思广益,拓展工作机制。积极调动各种力量求得解决,形成服务广大群众的整体合力和系列链条。每年每月或者每个工作阶段,集中解决广大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力求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并逐渐完善机制的工作环节。

[1]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02-28(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5.

[3]曹鹏程深化改革,满足群众获得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观察③[N].人民日报,2015-10-19(5).

[4]习近平从两个方面不断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EB/OL].http://china.eastday.com/c/20160612/u1a9435451.html

[5]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28(1).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526.

[7]习近平羊年首次论改革:消除“中梗阻”跑出“最先一公里”[EB/OL].http://ah.people.com.cn/n/2015/0301/c358314-24026118.html.

[8]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07(1).

[9]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新实践新举措新成果综述[N].人民日报,2016-01-28(1).

责任编辑 张小莉

D261

A

1672-2426(2016)11-0036-06

张晶(1980-),辽宁丹东人,中共阜新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委党校系统科研协作课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有效途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广大群众群众改革
多让群众咧嘴笑
改革之路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治疗产后受风的秘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