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华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浅谈“新常态”
曾永华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面对“新常态”,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在寻找各种各样的突破口,当然对于中国经济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新常态;中高速;提档升级
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事实上2010—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2010-2012年GDP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理论和政策层面对比分歧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2010年以来经济下滑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旦这些因素消除,中国经济会恢复快速增长;而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是趋势性的。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增速下滑成为必然;但在必然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必然的原因。
“新常态”的出现绝非偶然,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思考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国当下的“新常态”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经济发展速度的换挡升级是出现“新常态”的直接原因。其一,今天的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超过10万多亿美元,在这庞大的总量下,每提高一点都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经济出现相对滑坡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经济高速的背后也伴随着许多的出现,比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过度开采、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等。这些因素直接限制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处在决策层的高层领导得不得思考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我们不仅要增加“量”,而且更加注重提高“质”的水平。对于“新常态”的提出,并不是作为经济下滑的借口,而是进步思考和决策未来经济的走向。
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期”是出现“新常态”的必然原因。如果把改革30年看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区间,那么接下来将进入另一个区间,即中高速发展区间。十八大以后高层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期”;30年的改革带中国迅速的发展,但是现在已经把容易改革的,容易见成效的方面,基本上是趋于完成。也就说,将来的改革越加困难,每前进一步经济将迈出一大步,改革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
经济结构转型是出现“新常态”的根本原因。在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长不再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出口”,而是逐步转向依赖于“投资+消费+创新”;不再依赖于加杠杆“捂风险”的方式,而是通过改革理顺权利与市场关系,发动市场力量进行资源重置,营造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动能。一方面,第三产业去年占比提高到46.1%,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但是相比美国的75.3%,我国的第三产业还有极大的提高。4、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是出现“新常态”的重要原因。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已经超过2亿。在30年前,中国的凭借人口优势,廉价劳动力,海外大量的资金技术涌向中国,人口红利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今2亿的老年人,人口红利在渐渐的消失,海外资金技术大量抽走;面对这种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是当前很大问题。这种情况是经济的出现“新常态”重要原因。
中国经济在保持“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质”的提高。首先,在改革初期,中国经济水平很差,为了迅速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很多地方领导人不顾环境资源的压力,大量开采资源,污染环境。现在我们发展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要发展经济,同时不破坏环境,这使得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更大。其次,之前中国的产品凭借价格低廉、量大赢得国外市场,但是缺乏尖端技术、创新技术;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深入,中国不得不走尖端技术、创新技术,如何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加强体制改革,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提高民间热情。首先,落实简政放权是稳增长的发动机。李克强总理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简政放权等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其次,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大三中全提出,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其目的在于减少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让“市场无形之手”主导市场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活力,提高民众的热情。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的演进规律以及政府推进结构调整的努力使我国经济结构在近年呈现一些转折性变化。一是需求结构上,经济增长从过去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转向更多依靠消费和内需。二是产业结构上,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比重。三是要素结构上,创新驱动力增强,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四是区域结构上,传统纵向经济格局有所弱化,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重点斩次崛起。五是企业结构上,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大中型企业稳步推进。六是城乡结构上,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常态”的提出意义深远,我既要充分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用新思维思考当下的经济,不要盲目看数字,要看到数字的背后有着理性的思考。或许两位数的经济高速发展可能一去不复返,但是中国的经济正朝健康合理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中国的高层领导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把目光放在远处,一切向前看;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
[1] 许志峰,成慧:新常态,辩证看[J].人民日报,2014,(17):1-4.
[2] 张云: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J].中国金融,2014,(21):19-22.
[3] 若英:“‘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红旗文稿》,CN11-4904/D,19/ 2014,39页.
[4] 许志峰 成慧:“新常态,辩证看”,《人民日报》,2014年//8月/11日/第017版经济周刊。
[5] 王玉洁:“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之‘新常态’”,《SHIDIAN视点》,32页.
[6] 王颖 伶健 蒋正华:“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人口政策”,《人口研究》,第34卷第5期2010年9月 28页.
曾永华(1991-),男,江西赣州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93-05
A
1672-5832(2016)02-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