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 嵘
年味
峥 嵘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过年了。
不知道过年——春节是否已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愚以为最有资格申报的应该非“过年”莫属了。对于中国人以至华人即炎黄子孙们而言,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过年”了。
说文解字曰:年,谷孰也。年者,取禾一孰也。谷梁传曰:五谷皆孰为有年;五谷皆大孰为大有年。“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着成熟的禾稻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甲骨文的年字,也是刻作人负禾之形,乃是谷熟收成之意。农业社会中,禾熟收割是一年中的最大盛事,而且古时禾谷一年一熟,故“年”也被引申作周年之意。
在汉族的民间传说中,“年”是一位神仙,消灭了凶猛的怪兽“夕”,为民除害。“夕”这厮惯于腊月三十晚上窜出来伤害人,神仙“年”便与人们齐心协力,大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称为“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谓“过年”。
现如今人们都觉得“年味”寡淡了。所谓“年味”,就是烧鞭炮贴春联,包饺子守新岁,杀猪羊㓥鸡鸭,舞狮子挂灯笼,走亲戚发利市,还有看“春晚”……那种亲情,那种欢乐,那种热闹都让人难忘。本刊编发了一组富有“年味”的散文,《永久的年味》《赶年集》《春灯》《父亲的红春联》《梧州新春舞醒狮》。从作者们那些对传统过年方式的生动讲述中,我们体会到浓郁的“年味”。而在农村,传统民间的春节是要过到正月十五的,于是在藤县岑溪乡间,“上灯节与唱元宵”便成了过年的最后高潮,压轴节目。这“年味”就是乡愁,就是团圆,就是幸福。
过年当然还要唱大戏看大戏。本刊新开设的栏目《梨园旧话》,刊出《粤剧在梧州的起源》一文,探讨粤剧之起源及在梧州的影响,使人们对这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认识。有专家认为梧州是粤语的发源地,而梧州也很可能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对此话题,相信一些读者饶有兴味。让我们试着穿越数百年,回到明清年间,看着金碧辉煌花团锦簇的缤纷大戏,过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