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芬
试论杜拉斯创作的现实土壤
张国芬
本文主要对杜拉斯的创作进行一种现实根源上的追溯。二战以来,人类进入到一个“困惑的年代”,对人和人的存在产生了怀疑,深切地感受到了人存在于世的荒诞性。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发展上的“断代”,这种“断代”在法国的集中体现便是六八年五月革命。六八之后,这种全民性的反抗则只保留在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中,他们在文本试验中继续乌托邦革命。杜拉斯的文学与电影创作均受到深刻影响。
杜拉斯 反传统 革命性 现实土壤
“我写作是由于我的这种运气,我幸运地参与到一切事情中去,幸运地站在战场上,在这个因为战争而空无一人的舞台上,在思考的开阔视野中……”[1]
二战带来的痛苦无疑是全人类的精神创伤,纳粹集中营的曝光让人们看到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蹂躏和杀戮,战争期间,抵抗法西斯主义的各种力量之间的或慵懒或暧昧的态度让人对善与恶的判断产生了深深的疑惑。杜拉斯在战时作为抵抗运动组织的一员,亲历了战争气氛的恐怖和人类在残杀同类时令人发指的疯狂。她的《痛苦》一书细致地描绘了从集中营回来的丈夫罗贝尔·安泰尔姆如何从死亡的边缘逐渐恢复生命的种种细节。同时,适应战争需要而进行的军事武器的研发,使人看到了科技在摧毁世界方面的威力,“未来为我们准备的都是核灾难以及其他大灾大难,每想到这里,我们的心头就笼罩着一股深深的忧伤。”[2]《广岛之恋》就是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人类在经历战争浩劫之后面临的是精神上的苦闷以及无所适从。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个时期也是一样的“困惑的年代”[3]。战时及战后的情况使人们渴望从作家那里得到一种信仰、一种伦理、一种哲学,在这段时期,作家具有了充当类似神明的角色的感觉。与战前不同的是,人们不再希望在小说世界中找到一个习惯的世界,而是不再鼓励小说家创造一个稳定的世界。
如果说战后初期还是人们精神苦闷的暗流涌动,那么这种苦闷在六十年代则有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在60年代的确存在着两种反文化。一类是直接从事民主政治的人,另一类则是一些文化上的激进分子,作家、艺术家和极为重要的摇滚乐手以及他们的听众。
现实世界在艺术领域产生的激荡,便是一些明显的反传统的文化流派的出现。在法国,“新小说”继续蓬勃发展,新浪潮电影也呈现轰轰烈烈之势。“阿兰·罗布-格里耶和纳塔利·萨洛特等人创作的法国新小说,实际上在方法上是高度反传统的,但他们的目标是打破传统小说对秩序的幻想,这种秩序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强加的,他们想让文学贴近于人的实际体验(或幻想)零散的、多层面的性质。”[4]他们不再追求完美,经常使用不动的形象、快速蒙太奇、非职业演员、即兴发挥,拍摄已不强调经典风景与重大场面,而是注重日常生活的片段。文学与电影上的这些手法在杜拉斯的创作中都有非常典型的体现。
杜拉斯积极地参与到1968年五月青年学生的运动中。她发明了一系列口号,并把自己看成捍卫语言的虔诚小兵。从忘河之中返回,她迅速出版了几部戏剧:《苏珊娜·安德莱尔》《树上的岁月》《是的,也许》《莎伽王国》《一个男人来看我》。这些剧本在语言上处处体现了试验性的革命精神,并且体现了当时一些最重要的主张:系统且永远地打乱一切秩序,摧毁政权,革除旧习惯——甚至他们使用的语言——重新找回信仰,让想象力夺权。在她看来,文化很容易被视为当前政权的同谋,因此需要以高度的警惕来保持其独立性。
脆弱的浪漫主义在运动中提出各种口号却又不制定任何明确的纲领,最终由于意愿的苍白而滑入流放之地。
卷入自身信仰中的玛格丽特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已死。对于极左分子的行动,她并不认可,在她看来,重要的并非寻找另一种用以替代的理想,而是编造继续存活下去的希望与理由——用言语的方式。她1960年在克洛德·雷吉的帮助下导演《塞纳-瓦兹的高架桥》时,还不敢违背她曾诋毁的传统的戏剧,但是在1968年,她发现体裁的规定损害了写作的内容,牵强的解释降低了作品的价值,作者地位也被降低。她用朗诵的方式向陈述的方向靠近,按宗教祭礼的方式进行整个剧本。她认为“68年事件”是第一场战役,也是她的革命。这场短暂的革命狂欢在激情过后不得不回到现实,许多人开始厌倦了那种一味否定前人的做法,文化名人对青年的支持被看作是对他们的献媚,而文坛上层出不穷的先锋派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媚俗。但是,杜拉斯依然沉浸在自我的革命里。她用抵抗的姿态继续着言语的试验,她神奇般地沉醉其中并引以为豪,她想抓住一切机会在她认为死掉的后68年代中激起“革命灵感”,并始终坚持不可逆转的革命激情。毫无疑问,对于五月革命,她并未保持沉默,她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迫不及待想要占领阵地,挥舞旗帜,众声喧哗。以疯狂为导向,杜拉斯前行在自身诗意的混乱之途。
[1][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曹德明译.写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56.
[2][美]斯特龙伯格.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542.
[3]张泽乾,周家树,车槿山.20世纪法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182.
[4][美]斯特龙伯格.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541.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
张国芬(1987-),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西方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