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文化“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现代启示

2016-11-26 08:12唐莉萍
长江丛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道家万物

唐莉萍

论道家文化“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现代启示

唐莉萍

人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是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仍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尊人重生的生命观、少私寡欲的消费观四个角度探索了道家文化“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重大指导作用。

道家文化 人与自然 和谐思想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愈发的便捷化、舒适化,但同时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人与自然的疏离感、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等问题愈加凸显。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直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是道家鼻祖老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认识的体现,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系统观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天地人三体本就是同一“元气”的不同体现,这种观点决定了道家文化认为人类和万物本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都是“道”衍化的结果,也从此衍生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正如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指导下,道家文化一直提倡人类的活动应当遵循最为基本的自然法则,既热爱自然又能够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够成自然之美,又能够体验自然之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是道家对人力生存的最为基本认识。

遗憾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从而对当代人们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产生了误导,越来越多的人将自身置于自然界之上,自认为能够改变自然。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恶劣后果证明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只是空谈,不遵循自然规则最终将会自食其果。这种情况下再分析道家文化“天人合一”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认识到人与自然都是“道”的衍生品,明白人体这一小天地无时无刻都在于外界大天地相通相感,如此我们方能够对自然有着足够的敬畏之心,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不会盲目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实现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存。

二、道法自然的实践观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太平经》中提到“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简单的对这些理念进行解读就是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道家一再强调“无为”,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面对自然,而是要主动的把握自然规律,依照自然的内在本性行事,如此方能够事半功倍。“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对人类活动实践的认识,对于人类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古代中国一直强调的“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道法自然”理念的直接体现。

截止到目前人类文明已经大致经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分析这三个阶段人类活动我们不难发现“道法自然”实践理念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原始文明的人类活动来看,该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不足,关于自然更多的是存在敬畏之心,这也导致了原始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缓慢,只能够被动的面对自然;其次从农业文明的角度来看,该阶段人类对于自然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理解,正如道家首次将人提到与自然同等的高度“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这种思想决定了人类在尊重自然的同时也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加以改造,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正如“没有战争就没有进步”这一观点所言,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的进步;最后是从工业文明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实践活动毫无疑问已经完全背离了“道法自然”的理念,通过强制性措施对自然加以改造,看似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赢取了胜利,但是近年来愈发严重的全球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极端天气、雾霾等则证明了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就盲目地活动所带来的恶劣影响。这时候反思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我们不难发现道家文化中所提倡的对自然进行最小的干涉,依据自然规律行事毫无疑问更适合当前时代的发展。

三、尊人重生的生命观

《太平经》中说到“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由此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将对人的生命敬重推及到对世界万物的爱护上,这是由道家文化的终极追求——长生成仙所决定的,对生命个体的终极追求决定了道家文化对于一切生命都存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对此我们可以从道教各种戒律中可以看出如“不得为己杀伤鸟兽虫鱼”、“不得渔猎杀伤众生”等,这些都是道教文化对尊人重生的生命观的直接体现,正如《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中所言“我命即他命”,这一观点与现代生态伦理学可谓是不谋而合。现代生态伦理学认为大自然是世界所有事物的母体,也就是所自然界的中一切事物都是兄弟伙伴的关系,因此必须以友善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的生命。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道家文化尊人重生的生命观最大的指导意义就是促使当代人们正确的摆正自己的地位,不再因一己之私去伤害、毁灭自己的兄弟——自然界事物。近年来无论是以每日数十种物种消失的自然界事物还是社会中见死不救的行为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正在逐渐地消失,这种情况重新研究道家文化,探索其对世界万物的爱护之心毫无疑问对于当前人们正确生命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有助于人们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为我们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生态的思想资源。

四、少私寡欲的消费观

《道德经》第五十章曾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即过度的沉迷于感官享受之中将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这与道家所追求的“长生成仙”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道家文化虽然没有强调做到“无私无欲”,但是“少私寡欲”是道家文化的基本理念是毋庸置疑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为道章》中将欲望看作“凶害之根”、《清静经》中将“清静”作为求道的基本要求就可以看出。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少私寡欲的理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们消费观念的指导上,商品的生产取决于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欲望越强烈,商品的生产量就越大,而商品的生产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消费欲望的强烈程度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并没有要求人们做到绝对的“无私无欲”,而是倡导人们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望,避免因无穷无尽的欲望给社会和自然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虽然说少私寡欲的理念是道家为追求长生而提出的,但是其对于当代人们的生活观和消费观毫无疑问也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是道家文化的精髓,起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在经过历代道家先贤的补充之后,“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已经不仅仅是道家对自然的基本认识,而是成为涵盖社会学、历史学、自然学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在当前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走入道家文化,分析道家文化对人类、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从利益圈中跳出,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对自身进行反思,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丁兰.先秦道家和谐思想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2]吴光.简论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资源及其现代意义[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3]李中华.庄子和谐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4]何光辉.存在与朴真:先秦道家人文观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唐莉萍(1965-),女,四川绵竹人,研究生,贵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哲学。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道家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漫画道家思想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