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齐新颜
迷茫・顿悟・成长
—— 一位70后传统媒体人转战新媒体的思考
□ 文/齐新颜
从纸媒转战新媒体,该如何适应这一全新领域?从服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服务微信端看不见的万千粉丝,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从让市领导满意到让粉丝点赞,该如何掌握这一全新技能?
2015年年初,当接到领导指令,牵头负责济源晨报官方微信的任务时,这对于在纸媒工作17年的我而言,是一场从未尝试过的、史上最严峻的“大考”。
接手之初,长期从事政务报道的我,有过迷茫、有过痛苦、有过沮丧,甚至一度打过退堂鼓。在与一群90后新编体小编的一次次交流碰撞中,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中,我们最终找准了方向,完成了从读者为王到用户至上再到培养铁粉的转变。在每天只能一次推送的相对劣势之下,济源晨报官方微信在人口73万的济源一举成长为粉丝数近20万的“大号”。
如今,济源晨报传媒集群旗下的“济源晨报”“爱尚济源”“爱尚济源V”“济源晨报家长会”“济源直线传媒”等5个微信公众号,形成一个强大的新媒体矩阵,一次次在济源“刷出了存在感”,影响力日益强大,粉丝增长进入平稳发展期,粉丝数量近40万。
“姐,咱们的新媒体今天推送什么?”
“依据报纸今天刊发的文章,从重要版次开始推送吧!”
这是我刚开始接手新媒体时,和小编的对话。当时,在我的脑子里,新媒体是纸媒的另一种传播方式,应该把报纸上的稿件“搬到”微信上,方便读者阅读。
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之下,济源晨报官方微信由于内容生产和运营能力的不足,起步艰难,发展缓慢,推送内容阅读量和粉丝增长速度很不理想。
“如果新媒体只是纸媒内容的复制粘贴,那只能是死路一条!”2015年2月的一天,当收到一位关心我的前辈发来的微信后,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坐了许久,感到特别沮丧。1998年就职济源日报社后,我先后在编辑部、记者部工作,负责过4任市委书记、市长的时政报道,在新闻业务上还是颇为用心的。可是,没有想到从纸媒转战新媒体会这么不顺利,遭遇到如此大的挑战。
看来,新媒体不能照搬纸媒的稿件,必须要找对路子,我觉得自己的“老脑筋”该换换了,要学习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知识,要虚心向身边的90后新媒体小编请教。
“咱们不能在当天报纸上扒内容,要在可读性、服务性上下功夫。”“突发能成为爆点,一有突发就要尽快推送,可以让记者在现场通过电话口述,咱们整理编辑。”……
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这些90后的新媒体小编用互联网思维逐步“改造”着我。阳春三月,正是挖野菜的大好时机,很多市民开着车满地找,就是不知道去哪里挖。2015年3月9日,济源晨报官方微信原创的《济源这些地方可以挖野菜!收藏起来可以吃上一整个春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荠菜、小蒜、面条菜长什么样子、在济源哪里可以采摘到、有什么食疗攻效、怎么食用……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阅读量达到99821,这是我转型以来最火的一条微信了。
这条微信让我明白,新媒体时代,要想赢得广大受众,除了在内容上关注民生、直击热点之外,还要了解粉丝的需求,在有限的板块之内,给予粉丝最大的信息感,提升服务性。
济源晨报官方微信自2013年12月30日正式创号以来,如何发展?如何快速发展?快速发展的关键又是什么?成长的烦恼和转型的困惑一直伴随着我。经过近两年的运营,至2015年11月,粉丝数发展到近5万。初步打开了一定局面,但这样的发展速度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让人着急、让人上火。
我们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并在街头进行随机调查后发现有以下原因:除了内容生产动力不足,可读性欠缺之外,最重要的是我们一直是在“跳独舞”,缺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服务性欠缺,从而不能产生黏性。在发展的瓶颈期,需要一次突破,需要一次超常规的运作。
2015年11月8日,济源最繁华的商业街——宣化街的16家商户一夜之间集体换上了“房租太贵,商户无法生存,所有货品,挥泪狂甩”的大红招牌。不少市民看到这个场景,第一反应是“马上双十一了,实体商家这个广告策划做得不赖”“新的促销模式,广告做得很气魄”。
这是一场在网店的冲击之下,实体店集体的“广告秀”吗?记者深入采访后获悉,实为商家应对“今年房租6.5万元,明年涨到了12万元”的压力,为引发社会关注的无奈之举。
通过记者的调查采访,我们感受到了实体店受租金上涨、互联网冲击等多种原因,“关店潮”现象迭起。很多实体店主都在硬撑着坚守,他们渴望有平台能宣传自己的店铺、产品,但是苦于没有资金。
“在实体店遭遇寒潮之时,我们能不能帮他们一把,做人气商家评选,进行微信投票,为大家提供报纸、微信免费宣传的机会。”90后新媒体编辑袁键的提议,让团队所有成员眼前一亮。2015年11月11日,济源晨报官方微信推送的《家里有做生意的济源人,这条微信你一定要打开》,向所有济源的实体店主发出了邀约:物价的上涨,互联网的冲击,使得咱济源的实体店经营形势一片唱衰,不少老板纷纷选择了关闭店门,跳出这个行业。面对这样的“关店潮”,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本土责任媒体——《济源晨报》,决定通过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帮咱济源的商家们一把,为大家提供报纸、微信免费宣传的机会。
这条微信发出之后,后台和热线电话“热得超乎想象”,很多实体店主纷纷打电话,要求报名参加,询问如何秀出店铺美照。第二天早上不到8点,济源晨报官方微信的小编便开始给饭店、美容院等商家打电话,告诉他们已经成功报名,请他们关注济源晨报官方微信,并为自己拉票。实体店主参与热情很高,粉丝第一天就涨了近5000人。
新媒体中心的小伙伴们几乎每天加班到半夜:审核商家资料,回答后台疑问,对于店铺图片上传不成功的,一个个电话回访询问情况,给予指导。看着后台不断变化的粉丝数,小伙伴们一个个眼睛熬得通红,但心里乐开了花。截至2015年11月21日,10天之内,报名商家近500家,活动得到28万人关注,投票数达72万,粉丝已达到约15万人,增粉近10万人。
这次互联网思维下的“江湖救急”,让我体会到了用户思维的重要性。做内容要用情感驱动,做活动要用内容驱动,当用户参加活动觉得有利可图时,自然就会转发、分享、参与到活动中来。首先是能打动用户,让其觉得你给予的恰好是其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2016年1月21日,据《大河报》联合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权威发布的《中原新媒体排行榜》显示,从1月10日至1月16日的统计数据,济源晨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跃居河南纸媒公众号(含子刊号)影响力指数报告第四名。我们研究后发现,“济源晨报”的总阅读量为471530,第一名的总阅读量为226142,拖后腿的主要原因是点赞数,第一名为2706个赞,“济源晨报”仅为593个赞。
“粉丝与‘铁粉’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忠诚度,点赞!”这是在“头脑风暴”中,我们得出的结论。如何把普通粉丝转化为“铁粉”?这是2016年,我们整个团队的核心工作。
增强互动,让粉丝感受到温度。我们特别注重与微友之间的真诚互动,后台的留言和评论能回复的尽量回复。我们设立“济源晨报”晨姐、“爱尚济源”小编静静作为官方客服,时时与粉丝互动,转化“铁粉”。在一些线下活动的报名中,我们改变以往“点击原文”报名的方式,让粉丝关注“爱尚济源”小编静静,发送“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兴趣爱好”进行报名。虽说新媒体中心5个90后小伙伴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通过一对一的交流,晨报对粉丝画像的颗粒度越来越细腻,清晰了解粉丝的年龄、爱好、阶层构成,拥有了强大的数据后台,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创作新媒体内容,精准推送。
策划活动,与粉丝产生黏性。一个优质的微信公众号,不能“跳独舞”,不能只是静态的单向资讯传播,而是要有常态化的策划,通过活动与粉丝产生黏性。我们要求济源晨报传媒集群集下的新媒体矩阵每周要有小活动、每月要有大策划,彰显活力,从而达到贴近粉丝的目的。2016年以来,济源晨报新媒体矩阵的各个微信公众号纷纷策划举办活动:济源晨报官方微信举办了“亲子阅读21天挑战赛”、济源晨报微友向山区小学爱心书屋,“爱尚济源”举行了百公里益行第二季,“济源家长会”举办了“疯狂原始人”活动……
发放福利,让粉丝时不时惊喜一下。在我们举行的“美食探店”活动中,每周都要留出近20个免费的试吃名额,留给“铁粉”。5月21日,我们特意为策划了“燃情夏日,为爱奔跑”的跑步派对:这里有济源最美的赛道,又萌又酷的面部彩绘,趣味十足的番茄挑战赛、还有“氧气美女”陪你做拉伸……我们为晨报的500位“铁粉”精心准备了炫彩头巾、跑步T恤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粉丝转化为“铁粉”的比例相对较高,济源晨报官方微信的点击率、转发率、点赞数、评论数都位居省内媒体微信公众号前列。在《中原新媒体排行榜》日前发布的榜单中,济源晨报已跃升为亚军。
(作者是济源日报社编委、《济源晨报》副总编辑)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