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2016-11-26 07:48刘金全冯坚福
社会观察 2016年9期
关键词:微观表象常态

文/刘金全 冯坚福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文/刘金全 冯坚福

经济发展态势的历史演变和典型态势

1. 长期持续高增长的经验及其启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高增长,这些超长期快速经济发展国家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陷入经济萧条以后采取的种种复苏政策,可深入分析它们步入长期萧条的关键原因,还可以将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

2. 西方经济“大缓和”及其启示。通过对西方社会出现的低速阶段的“大缓和”与我国经济高速阶段的“大缓和”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从中获得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有益认识。尽管新常态与“大缓和”在波动率平缓上具有近似性,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产能过剩和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仍具有独自的结构性特征,在这两点上不应与“大缓和”一概而论。此外,“大缓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经济周期运行模式,但突如其来的“次贷危机”使美国经历了二战时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这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各种非周期性变动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3. “现代衰退”及其启示。现代衰退是近年来西方国家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态势,主要是指正常经济条件和环境下出现的经济增速下滑,产生经济下滑的原因并不明显。“现代衰退”经济运行态势的周期性特征即可以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也可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参照,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和发展,同时在增长型经济周期的框架下展开对新常态时期内经济周期运行模式的探讨。

4. 现代经济危机学说及其启示。现代经济危机已经成为目前经济运行出现频率较高的经济现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经济危机学说。与以往经济危机分析不同,现代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一旦发生便迅速传播,传染速度和传染范围都超出了以往经济危机的波及程度。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

1. 经济增长动力演化的宏观表象。(1)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性降低,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重视;(2)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下调,增加了结构调整的获利空间;(3)投资和出口的驱动力量在减弱,消费等内需因素趋于稳定;(4)投资动力分化和“去投资依赖”倾向,避免传统制造业的重复投资和过度投资,降低供给过剩,使投资更多地流入到高科技和高生产率的生产领域;(5)经济增长外在驱动因素演化的宏观表象有: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低水平波动、全球去杠杆化,以及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非同步性和不连续性。

2. 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侧重程度发生变化。(1)短期内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内需与外需双疲软的困境,强调供给管理是总需求管理失效时的必然选择;(2)中期内中国经济仍然需要次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各种结构都需要优化升级,强调供给管理是中国经济保增长、调结构的必然要求;(3)长期内中国要实现发达化、现代化的目标,强调供给管理是保障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 金融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1)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亟须回归;(2)宏观金融基本面与实体经济的作用机理发生重要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微观表象

1. 微观成本上升、劳动力供需情况发生变化。(1)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与劳动力供给减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也导致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2)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升。面对这种价格必然上升的趋势,微观企业主体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降低管理成本,加大创新来实现产业转型和效益的提高。(3)新常态下技术进步的成本加大,以往通过学习和模仿的学习型技术进步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也说明我国技术低成本时代已成为过去,企业想要获得成本最小化的技术,必须要重视研发和创新。

2. 微观主体投资收益下降、消费疲软状态显现。(1)微观主体投资收益下降,高附加值投资机会减少;(2)资源配置方向和重点将发生变化;(3)经济效率和资源约束问题凸显;(4)微观主体消费需求模式转变,管理需求方式亟待改变,需要对总供给管理应予以高度重视,只有提高生产率和供给质量,才能有效地形成更多的需求,为增长增添动力。

3. 微观企业活力,创业创新拉动不足。(1)创新和创业激发增长新动力。需要我国在新常态时期更加注重技术进步的创新,通过创新来激活和释放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2)开放融资渠道,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在新常态下,可通过规范拓宽银行融资渠道,减少金融链条的通道程序和费用,从源头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的内在机理

第一,经济增长的稳态分析。中国经济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其增长模式已然发生了重大改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周期体现出期限结构拉长、峰位下降、谷位上升以及波动率降低等特征,这使得从经济增长稳态理论的视角审视新常态形成机理的研究逐渐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稳态理论是在动态比较分析框架下,通过系统模型研究,测度一国经济运行是否达到稳定状态。

第二,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经济增长的收敛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形成机理之一,目前比较成熟的收敛性假说有三种。一是无条件收敛性假说,即无论经济资源和体制条件如何,经济增长速度都将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稳态收敛。二是条件收敛性假说,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收敛的国家在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上应该满足一定条件。三是集团收敛性假说,即要求寻求经济增长收敛的国家应该加入某些经济团体或者经济组织,以便利用经济联盟的优势实现快速经济增长。

第三,经济增长的“自然率假说”。即使经济增长没有稳定的状态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收敛,经济运行仍然会出现一些相对稳定和持续的状态,这就是经济“自然率”状态,这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实现的平稳快速增长的新常态密切相关,因此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的机理之一。

第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生性特征。人口红利、后发优势、创新追赶、城镇化迁移、“边干边学”等来自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生性特征及其特殊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生性特征及其特殊性新常态的出现有其根本原因,特别是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有关。有些形成原因和作用机理本身就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具有的独特现象。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的启示

1. 新常态的经济政策取向和经济政策设计。(1)在货币政策机制研究中,描述和检验货币政策规则形式、期限结构和“政策区制”转移等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进行总结。此外,还要特别关注名义利率接近零水平和低通货膨胀环境下的货币政策操作问题,通过度量“乘数效应”和“加速器效应”来检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实际效应。(2)在财政政策机制研究中,主要分析政府税收规模、债务规模、期限结构和政府投资取向等问题,研究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等机制,进一步框定需求管理过程中积极财政政策工具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分析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阶段的相依性和非对称性,对积极财政政策的综合效应给出度量和检验。(3)研究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机制及期限结构,对各类经济政策工具进行遴选和排查,建立经济政策工具操作绩效的案例库和档案库。利用货币政策来扩张名义需求,利用财政政策来扩张实际需求,利用二者的有机结合来保持价格水平的整体稳定。

2. 新常态的长期影响和国家经济风险管理。(1)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这不仅同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的先后顺序有关,也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顺序有关,还与不同阶段中宏观调控模式的选择有关,同时也受到国际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影响。因此,需要检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假说”和“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还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发展态势,建立我国经济周期与其他主要国家经济周期之间的联动关系,分析新型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和共同开发国际市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目前外部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失衡加剧,此时仅从单一形式的危机管理方式入手,将无法顾全其他经济冲击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国家经济的全局出发,建立国家经济风险管理体系。测度国家经济风险水平和风险指数,将为国家经济风险管理提供管理工具和管理策略。(3)经济风险变化趋势下的金融风险管理。适当把握改革时机和改革力度,避免措施过猛过强导致的“共振效应”;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在密切监控局部风险、时点风险基础上,采用灵敏性和稳健性兼顾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建立金融预警指标和示警的基准值,以防止局部风险向全局性风险演化、时点风险向系统性风险演化,避免形成扩散和连锁反应的国家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风险。

【刘金全系吉林大学数量研究中心教授、商学院院长,冯坚福系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摘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原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猜你喜欢
微观表象常态
反挤压Zn-Mn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乡村的“功能”——振兴乡村的“微观”推进
表与里
表与里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透过表象看公式
微观的山水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