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多义词分析

2016-11-26 07:10
长江丛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

丁 妍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多义词分析

丁 妍

【摘 要】自然语言具有多种特性,多义词便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人们日常的语言应用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多义现象,而这些多义现象具有复杂的运作机制和形成原理。目前,我国已将汉语多义词的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虽然国内外的语言学者对于多义词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但对于多义词的功能问题仍缺少较多关注。因此,本文首要分析多义词具有的性质和特征,进一步分析多义词产生的根源,最后对多义词的语境观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语多义词 认知语言学 产生的根源 语境

为了进一步帮助人们了解汉语多义词,有必要对多义词的基本概念特征等进行探索。

一、认知语言学的多义词研究

(一)多义词的性质

多义词的众多释义是历史长期发展下形成的成果,是语言历史不断演变的过程。在我国,多义词一直是汉语言文学者的关注点,而关于多义词的界定更是众说纷纭。目前对于多义词的界定主要是指同一个词条名在不改变原有的读音形式下,可指代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名义概念不同的事物。比如“苹果”一词,既可指代水果,又可指代苹果手机。

(二)多义词的特征

1、结构性

从多义词意义的角度出发,多义词自身有其特点,这种意义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也被视为“固定意义”。所谓的“固定意义”并不是只被运用于实际交际中的特殊语境下而产生的临时用法,而是具有稳定的结构性。所以,一个词汇的实际意义,被独立出来,虽不考虑是否具有实际的实用性,也不考虑是否具有指标对象,但是,该词汇本身仍有许多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该词汇本身自带的结构性。

2、网络性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近年来,网络用语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也使得传统的多义词颇具网络性。多义词的网络特性在于,词汇的多种释义相互结合组成了具有网络意义的汉语。从表面上来看,多义词的网络性只是一个大概的范畴,这个范畴刚好体现出了词汇具有相似性的特点,所以,网络上的多种词汇释义也大都是基于此原理而发展起来的,而其他的具有引申含义的释义项则是依靠词汇的初始意义进一步发展得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形成特色的意义网。

二、多义词产生的根源所在

(一)语言特有的有限性和意义的无限性

语言是由音义组合而成的系统符号,能够传递信息。因此,在语言系统中,语义并不是单独的个体,需依附特定的物质代码所生存,而所谓的物质代码便是词汇。语音是词语的基本,而语义内容主要是对于处在客观世界中的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意识思维进行一定的概括,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形成的结果。语言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需求,而多义词的产生,进一步升华了社交功能,使得人们更加方便快捷的运用语言。然而,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其弊端也不断显露出来。比如在实际的生活中,语义内容的表达是复杂多样的,不仅包括精神层面和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词汇的语音形式更有其局限性,词汇的音节组合变化最多也只能发出几百音节,而词汇的语义形式却是无限的,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新的词义表达产生。所以,基于此矛盾,就形成两种语义:多义词和同音词。

(二)交际需求导致多义词变化

对于多义词的产生,普遍是以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际需求。一词多义的现象之所以广泛使用,主要是由于词汇释义不断地创新引申所致,且在原有的释义之下更容易创造新词汇。然而,新词汇的产生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在于交际中所涉及的协调度。在交际中与交谈者进行语言协调,以获取更多的语境信息,并从交谈者的表达中形成各种语义假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运用已有的词汇进行交流描述,并在交谈中学会和善用新词汇。

三、多义词的语境观

(一)语境观

语言的存在,使得在生活中的话语交流能够获取特殊的意义。所谓的语境观,就是能够从不同的语境当中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并被准确的理解,以此建立起能够使语义更完善表达和确切理解的原则,所以,语境观对于词义有着限定的关键。

(二)可及性

所谓的可及性就是语境认知模式过程。比如希腊的文学认知和所有的交际,皆是建立在符号理论的编码模式基础上,就好比达•芬奇密码,得根据编码和提示,才能解码,打开正确之门。所以,这种多义词的可及性就必须通过相关的信息进行推理解决,在推理的过程中以言语形式为基础,通过推理而揭开语义之门,才能破译完整的交际版图。

四、结语

多义词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提高人类文化水平认知能力的必然产物。所以,对于多义词的发展,语言文学者应该不断深入研究,针对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改革完善,从而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因此,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仍需不断进行深度拓展、开发。

参考文献:

[1]李云彤.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多义词研究[J].吉林大学,2013.

[2]黎思彤.探究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多义词[J].剑南文学:经典教范,2013(08).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泰达校区)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多维语境顺应与法律文本翻译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