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妍
管窥电影《我杀了我妈妈》中的情与恨
李富妍
《我杀了我妈妈》是加拿大导演哈维·多兰首部带有高度自传性质的剧情长片。19岁的他承担了导演、演员、编剧、制片、剪辑等诸多任务,独立设置剧本,获得众筹,完成了这部被称为“天才之作”的影片,借此他不但敲开了电影制作的大门,同时也收获戛纳导演双周单元奖的最高荣誉。
是的,关于母亲,我不喜欢她,但是我好爱她。影片开始于黑白特写,呢喃的诗句,桀骜不驯的姿态,最轻薄的年纪,再简单不过的少年,高扬着他的头,不屑的言语,轻佻的嘴角,俊俏的脸上流淌着不经意的忧郁,太多需要穿透的躁动被压制在这位少年的心底。他,就是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年轻的他在19岁那年完成了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这部带有高度自传性质的剧情长片,用96分钟的摆脱了单亲家庭,俄狄浦斯情结,同性恋宣泄……这些敏感的标签,反将冗长琐碎的生活片段压缩凝练成一件件小事,用最视觉化方式的瞬间进行表达。也正是这种类似独立影像的作品出现,才给当前盛行宏达叙事的电影市场带来最惊艳的一瞥。
影片中主角于贝尔,同是十六岁的少年,父母离异,缺乏父爱,与母亲同住多年,逐渐发现步入叛逆期的他,再也不能像往昔那样同母亲正常聊天,在无尽的争吵与对峙之中,少年用DV记录下他对母亲的复杂感情。但在不断修复中母子感情终于被一件”不可饶恕的事件”点燃了爆发的引线——于贝尔和安东尼的同性恋爱关系被母亲知晓。这次冲突使母子不断修复的关系再度跌入冰点,为了强行矫正儿子的性向,作为儿子最亲近的她联合其生父将他送入了寄宿学校,暗埋在他们内心的痛苦延绵,等待着爆发,最后不堪压抑的儿子在“男朋友”安东尼帮助下逃出了学校,回到了儿时与母亲一起生活过的旧居,仿佛也回到了当初……
可以说泽维尔·多兰的表演在摄像机前是清澈见底的,其实总的说来母子两人并没有水火不容的仇恨,只是彼此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冲突感,和风格化的画面,一直在宣泄少年导演汪洋恣肆的创作个性,《我杀了我妈妈》以少年于贝尔的生活时间为轴缓慢展开,也正是这种处理过的黑白画面才将叙事主线于贝尔伤感、颓废、迷茫的情感隐匿在那些实际可见的情景之中。其中大量使用的人物近景镜头和面部大特写镜头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切分故事段落,把握剧情节奏的工具,这般设计一方面限制了观众关注视域,另一方面也打散了时空的概念。导演也正是通过直抒胸臆的独白,才压缩了观众情感恢复的时长,在强行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巧妙地将导演碎片式的影像串联起来。
另外,在时空快慢的处理方面,值得赞扬的是影片中大量使用的慢动作表演。可以说,在一个小格局的自传式的独立电影中,导演对慢镜头的使用,绝对是一种可以标榜“多兰美学”的存在。简洁凝练的画面,诗意正浓的独白,去mv化的慢镜,都是让少年时期最旺盛的荷尔蒙直接表达在观众眼前的先决条件。从镜头功能上讲,他设计的每一个慢镜镶嵌在故事结构中都是有情绪,会叙事的,他不只是在单纯展示事物本身的颓废,破坏之美,而是用这种精致的构图,暧昧的情感将主角游离在故事之外的幻想推向极致。可以说,这一段段精致的慢镜头是导演用于区别“边缘”人物和“正常”人物的黄金分割线,也正是通过反常规的画面表现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
从叙事节奏上讲,影片的快与慢凝结在影片中多达七次的静物转场之中。乍看之下这些似乎毫无意义的镜头好像只是为展示导演个人的私藏而随意拼接,但如果提领全片叙事,便会发现这些画面皆具有隐喻性质。比如在开篇独白之后,出现了四只不同形态的蝴蝶,一只跳舞的小女孩和两只演奏音乐的小天使,这些静帧画面都来自于妈妈的卧室墙壁,它暗示着接下来的场景和出场人物是——母亲。还有,安东尼的初登场也是通过两张鸟的画和一幅颜色饱满的水彩画完成切换的,其中暗示的便是于贝尔和安东尼之间特殊的感情联结。再比如,他初次来到新的寄宿学校时,镜头出现的静帧画面,分别是两张不同样式的鸟和一张耶稣受刑的圣经图。我想这不仅暗示着于贝尔和安东尼劳燕分飞,也提点了接下来于贝尔在寄宿学校受欺负、吸毒和出轨等糟乱的遭遇。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恨”这个词跟母亲是绝对不能同时出现的。但是,每个人内心都可能恨过自己的母亲,都曾在心里“杀掉”过她,只是这种感情有的被隐藏、有的被表现,有的是现在、有的却是曾经。当然,电影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杀了我妈妈”的镜头,也没有给出调和母子矛盾的方法,但至少,片中出现了儿子幻想妈妈躺在棺材里的镜头,儿子也亲手抠下了代表母亲的拙劣玩偶脸上的泪滴。这在我看来,导演是在以一种看似和解的方式处理了结局结尾。就像影片结尾处幻想出的场景,他们以曾经的方式重生,那里年轻美丽的母亲穿着婚纱,幼小孩童的笑颜依旧,田野上响起曾经的歌。
正如影片开场引用莫泊桑的话——“我们不知不觉地爱着父母,这种爱像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发觉这种感情有多深。”但如果能站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反面,体验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种种碰撞,我们或许就能理解导演选择这个片名的理由了。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730070
李富妍,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