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伯恩哈德自传体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张丽娜
心理现实主义(Psychologischer Realismus)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思潮,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碰撞和交融的产物。心理现实主义的产生,深受20世纪初以弗洛伊德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它将“心理”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来反映外在客观现实,又在创作中追求人物内在主观世界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心理现实主义虽然以心理刻画和心理分析为主,却有别于意识流创作方法,以有意识、有序的思想流或通过联想而进行回忆的记忆流为特征,以内心独白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人物塑造,以富有逻辑性的笔触揭示人物性格内在关系和人物心理状态的必然性。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是20世纪奥地利心理现实主义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中,叙述了从童年到成熟期的成长历程,探究了自我性格、本真心理状态与自身文学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点与同时代奥地利作家既有相似之处,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上世纪60-70年代,奥地利文学经历了美学革新上的主体性转向,自传题材作品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以汉德克、伯恩哈德和弗里施为代表的奥地利作家们,将自传体文学视为剖析奥地利社会现实的重要形式,但伯恩哈德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描述成长过程中的苦难,而是更多从自我角度探究文学创作的根源与动力。我国著名德语翻译家马文韬先生在《历代大师》(1985)中译本译序中对伯恩哈德给予了高度评价:“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机)和社会现实(人道与社会变革)是奥地利文学的传统,伯恩哈德是这个文学链条上的一环。如果说霍夫曼斯塔尔指出了普鲁士式的僵化,霍尔瓦特抨击了市侩习性,穆齐尔揭露了典型的动摇不定、看风使舵的卑劣,那么伯恩哈德则剖析了习惯的力量,讽喻了对存在所采取的愚钝的、不言而喻的态度。”
伯恩哈德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有五部,分别为《根源——一条轨迹》(Die Ursache. Eine Andeutung,1975)《地窖——一种解脱》(Der Keller. Eine Entziehung, 1976)《呼吸——一个决定》(Der Atem. Eine Entscheidung, 1978)《寒冷——一场隔离》(Die Kälte. Eine Isolation, 1981)和《一个孩子》(Ein Kind, 1982),陆续发表于1975-1982年间。在这五部作品中,他延续了自己一贯的写作风格,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把夸张作为主要艺术手段,着力于表现内心世界,探究关乎人生和生存的根本性问题:(1)《根源——一条轨迹》围绕13岁的主人公在萨尔兹堡的学校生活展开,集中展现了1944年前后奥地利纳粹反动思想、天主教专制教育体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共同对年少主人公灵魂造成的残酷伤害。当战争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弱小的少年却敏感地发现人们已经淡忘了曾经犯下的罪行,于是开始独自思考与世抗争的方法。(2)《地窖——一种解脱》围绕主人公在贫民窟杂货店的学徒生活展开,突出展现了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逃离中学“令人窒息”的教育体制与所谓的“上流社会”,接触底层社会的人生百态进而体验最真实的人生。同伯恩哈德几乎所有作品的主人公一样,这部小说的主角也不妥协于任何权威或专制力量,对奥地利国家进行大段激烈抨击,但却无法掩饰他对祖国深沉的爱。(3)《呼吸——一个决定》围绕主人公与长期令其身心备受折磨的肺病抗争的经历展开,刻画了人的精神瓦解和崩溃过程,突出展现了他最终决定无论如何都要继续呼吸、活下去的坚定信念。(4)《寒冷——一场隔离》围绕18岁的主人公在格拉芬霍夫疗养院中绝望的经历展开,突出展现了他对冷漠、不负责任的医生和隔离的医疗体制的极度厌恶。肺部阴影再次令他陷入无尽的死亡恐怖,外祖父和母亲因误诊相继离世,既令他失去了童年最后的温情,却也开启了他写作的大门。主人公内心的孤独、脆弱与无依无望,最终形成了一生无法消解的彻骨“寒冷”,也奠定了主人公作品的主基调。《呼吸——一个决定》与《寒冷——一场隔离》都与纠缠主人公一生的病痛息息相关,肺病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却赋予了他不同的生命体验。(5)《一个孩子》围绕8岁的主人公偷骑继父自行车摔进沟里的经历展开,突出展现了童年境遇给他带来的敏感多疑、恐惧不安、孤僻焦虑。婴儿期因贫穷而被迫被寄养,童年期作为私生子不被母亲和继父喜爱,他对法西斯思想异化人的力量有了初体验,也对学校中老师的专制有了切身体悟。主人公对童年经历的追溯,使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重新回归到了原点,找到了伴随其一生的孤独、寒冷的根源。
在与布里吉特·霍法的访谈(1978)中,伯恩哈德谈及写作自传体小说的动机:“我不知道,这是否与文学有关。我想说这只是对我的记忆的一种加工,完全从自我出发而得出的一些结论……”伯恩哈德认为,人们无法真实再现现实,只能通过创作的手段最大程度接近于现实。因此,如何看待客观真实与主观创作之间的关系,如何解读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公共的自我”到文学作品中“私下的自我”的演变过程——即探究作者创作的自我根源,都是留待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
项目名称:本文系2015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心理现实主义视角下伯恩哈德自传体小说自我溯源研究”(15WWE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150080
张丽娜(1984—),女,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与中德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