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羽翔
浅析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赵羽翔
城镇化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在城镇化带来许许多多积极效应同时,由于缺乏配套的制度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农民价值观念、自身素质的跟不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城镇化进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就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之见。
城镇化 注意 问题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显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而城镇化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价值观念等等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多少年来的实践证明,应有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城镇化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造成社会动荡。本文就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城镇化需要制度配套。当今的中国城镇化广泛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但是这些积极的变化和影响并不是免费的午餐,需要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制度完善加以保驾护航。如果没有相应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城镇化就只能流于形式。因为,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修一些大广场、大马路,建一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就可以实现的,更多的是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就户籍制度来说,我国原有的户籍制度,不仅直接限制了城乡人口的流动,也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户籍制度分配土地和福利的做法,还直接限制了农村村与村之间的人口流动。这样的户籍制度,严重制约了人口的自由流动,自然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通过城镇化生活在城镇里的农村人口,由于没有城镇户口,没有办法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所以,人虽然在城镇,但没有办法融入其中,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闲散游离状态的群体,只要有诱因,就会成为群体性事件的跟风者。去年年底甘肃省永昌县一个小女孩跳楼事件,差不多点燃了一座城市,就是典型的例证。再说现行的土地制度,我们谁都知道,土地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能够用于扩张城市的土地极为有限。而现有的土地制度使得地方政府成为土地的最大受益者,农民付出土地,却享受不到土地增值带来的应得利益,导致征地冲突不断发生,也埋下了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要改变现有的状况,就应该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而土地制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村土地价格,让农民得到土地收益的实惠。除了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外,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城镇的农民必须享有城市人口同样的待遇,如果没有相应救助、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就无法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也会导致失地农民心里不踏实,毫无安全感,更谈不上安居乐业。
其次,城镇化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甘肃永昌事件的教训之一就是城镇化进程中管理机制的缺失。进入城镇的农民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闲散的人们在街道旁晒太阳、唠嗑、打牌来打发无聊的时光,街道上稍微有风吹草动,人们就好奇的去围观,所以才会在发生事件时,瞬间聚起人群。从永昌事件来看,聚集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自然不是想参与群体性事件,很多人只是去看热闹。如果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农民一旦进入城镇,就应该有相关的机构引导他们重新就业,或者进行职业培训等等,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自然不会有闲散群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所以,建立配套的管理机制迫在眉睫。而随着城镇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化建设管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现阶段,城镇化所需要的管理机制应该以城镇这个复杂的系统为对象,在城镇基本信息量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的机制,而且应该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社会、市场的互动和协调,围绕城镇运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服务以及经营等行为。显然,城镇的管理,涉及城镇的运行,城镇功能的发挥,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范畴。这种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是随着城镇的发展不断增加的,所涉及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所涉及的范围和影响也会越来越广。所以,城镇化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农民进城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利用现代科技为手段,借助市场需求导向,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思路的管理目标,才能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第三,需要重塑农民的价值观念。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面临着大规模从乡土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变,也面临着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在这个巨变过程中,农民的价值观念明显有着“水土不服”的问题。虽然我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他们的生活圈子小,长期缺乏与外界的接触,久居封闭环境造成了他们墨守成规、怕变、怕打破安静的习惯。温饱即足、小富即安的观念根深蒂固。没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以及正确的利益观念,很难融入城镇的生活。所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重塑农民价值观念便提到了议事日程。从目前的实际看,城镇化对农民价值观的首先一个要求,就是转变择业观念。我国农民传统上是把种地作为自己的天职和本分。城镇化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主动灵活的择业观念。因为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很多城郊农民失去了土地,只能另谋职业。同时各种行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农民融入城镇的第二个要求。我国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非常保守,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是长期以来的基本特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农民的消费观念趋于开放,要求农民必须改变生活方式,使他们认识到现代生活方式不仅仅是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而且是提高消费质量的问题,也是改变消费意识和结构的问题。知识观念的转变是对农民融入城镇生活的第三个要求。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得我国农民很大一部分人不重视教育,基本依靠祖祖辈辈传承的经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一观念显然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格格不入。所以,相关机构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和讲座,引导农民了解科学和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产技能,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第四,提高农民的素质。城镇化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也冲击着农民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而这一切的改变与适应,最主要的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改变,尤其是自身素质的提高。这里首当其冲的是文化素养,政府必须有此类政策和规划,相关机构必须重视农民精神文化建设项目,通过加强科技和科普的宣传教育,用科学知识武装农民的头脑,提高农民的识别能力,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创办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班,提高农民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也要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帮助农民尽快适应城镇环境。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融入城镇,才会具有城镇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从而放大城镇化带来的积极效应。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甘肃日报,2016(3).
[2]郑振源.新型城镇化亟待深化土地制度改革[J].中国经济周刊,2013(5).
[3]韩元君.浅谈城镇过程中农民价值观的重塑[J].改革与开放,2011(6).
[4]张倩.刍议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EB/OL]. 2016(3).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