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成立与毁灭
——浅析电影《帝国的毁灭》

2016-11-26 02:42张美美王安亭
长江丛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希特勒帝国纳粹

张美美 王安亭

第三帝国的成立与毁灭
——浅析电影《帝国的毁灭》

张美美1王安亭2

希特勒把第三帝国包装成世人心中的完美世界,并把这个完美世界搬上历史的舞台,华丽的粉饰下虽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但因他那野心勃勃的欲望将这场阴谋暴露地一览无遗,落幕时只留下了一片谩骂及满地的狼狈。回顾历史,我们不应该把罪责归咎希特勒一人。结合《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真实地刻画来引起读者的反思:二战是一代人的错误。

希特勒 纳粹 二战 人性

一战结束后,德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这个时期的德国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大大削弱了德国的军事力量,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1923年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德国经济迅速衰退,同年1月至11月,德国通行货币马克严重贬值,到11月一条面包的价格已经飙升至201百万兆马克,退休金、年金、银行存款一夜之间变得分文不值。随后实行的货币改革使得德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重回稳定局面,德国迎来了黄金五年。然而1929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再一次把站住脚的德国排山倒海般扑到,德国遭到致命的打击,与此同时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又终止向德国提供巨额贷款。截至1932年失业人员数量激增至600万,占劳动力的44%。

利用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上魏玛共产党的无所作为,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社会工人党积极宣扬激进的改革措施,获得了绝大多数的选票,煽动民众反对《凡尔赛条约》以及对犹太人的仇恨,并承诺将在德国建立法律、秩序,消除失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政府总理,开始他的独裁统治。借国会纵火案对社会民主人士和共产党人士进行大规模迫害,实行《授权法》,巩固自己的权利。1934年,他将总统与总理的职能合二为一,自称为“元首”,第三帝国由此建立。

第三帝国的建立依靠的不仅仅是希特勒的残酷政权,它同时也得到了德国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其中不乏为三种追随者:出于信仰,出于自我利益,出于机会主义或者追赶潮流的动机。

出于信仰的追随者是纳粹运动最坚实的力量所在,他们几乎都是男性,这也响应了纳粹的宣言:国家社会主义是男人的事业。希特勒也曾说过:“人类应该走向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永久的和平,美好的建筑。第三帝国将是一个持续千年的到处遍布文化艺术珍品的宝库,人们将看到雅典卫城,中世纪的城市,大教堂,他们需要的一个世界中心……这是我过去现在不懈的追求。”凭借自己的操纵天才希特勒将一个丑陋的第三帝国包装成世人心目中完美的理想世界、强者的世界。

在一系列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反作用事件影响下,希特勒及纳粹党的政治措施深得人心。希特勒废止大多数德国人、甚至是不拥护纳粹的人都拒绝承认的《凡尔赛条约》,使得他受到人民的广泛拥戴;1932年600万的失业人口,到1938年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希特勒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扩张使得德国异军突起,更加坚定民众追随纳粹的决心。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立即向德宣战,二战爆发。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计划的闪电战因天气原因变成了长期作战,德国由此放慢侵略攻势。1945年4月下旬,苏军攻入柏林,展开激烈巷战。希特勒拒绝离开柏林,仍留在总理地下室负隅顽抗,于4月30日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期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犯下种种罪行。希特勒执政后大肆宣传反犹主义,逐步剥夺犹太人的作为德国公民的权利。从最开始的限制外出活动时间到上街必须佩戴羞辱性的黄色六角星形的符号;从《纽伦堡法案》剥夺犹太人公民权利到“水晶之夜”的打砸抢暴动;从集中营关押到“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纳粹迫害和屠杀六百万的犹太人。这是一场种族大屠杀,一场历史浩劫,给无数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战争的尾声,他下令破坏德国的一切民用设施,不惜把德国变回中世纪,留一片废墟和焦土给苏联人。这种任意的破坏显示出了希特勒真正的恶魔天性:战争失败,是人民太弱了,人民也就失去了意义,人民的生活所需不应该再考虑,我们自己必须在结束前摧毁一切。这样一位战争狂魔却至死不放弃,最后都是可以承认了失败,却不承认自己的理想不正确。

而电影《帝国的毁灭》讲述了希特勒一生中最后12天的历史事件。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第三帝国元首早已今非昔比,只能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导演西斯贝格在该片中把希特勒从魔鬼还原成了人,还原成了一个“可能引起人们同情的末路英雄。影片没有着重描写希特勒的残酷以及他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反而描写了生活中他平易近人的一面,客观地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了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魔鬼。

《帝国的毁灭》出自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琼格生于希特勒的故乡慕尼黑,22岁时被选作希特勒的私人秘书,一直任职到希特勒自杀,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在琼格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平易近人、有条不紊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他什么事,希特勒并不会怪罪于她,而是宽大为怀。所以,琼格十分坚定的追随希特勒,直到希特勒自杀,始终对他心存敬意。她还透露,希特勒是有几分多愁善感的人,因为花会凋谢,便不想在办公室摆放花。希特勒还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一个与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

影片从女秘书琼格的角度再现了第三帝国元首的穷途末路时的悲壮历史。希特勒无论是个多么残忍的恶魔,但是仍不能否认他人性一面的存在。在影片中希特勒既有温柔的一面,也有歇斯底里的一面,特别是在濒临灭亡的情况下流露出的人性甚至让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位末路英雄。他曾几度落泪,给童子军颁发奖章之后,走下楼梯后第一次潸然泪下;艾尔伯特最后对他坦诚相告,又一次流下了眼泪;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当众吻了她;在给狗试毒药的时候,背过身去,不忍目睹。这些情节都赋予希特勒人性化的一面,褪去元首的外衣,生活中的希特勒与常人无异。没有谁能只站在邪恶的托盘上而保持平衡,人是需要感情抒发,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即使是恶魔也有他的善、他的感情和他的生活。

影片也并没有避重就轻地淡化希特勒的恶魔形象。随着盟军的节节紧逼,他正逐渐失去权力和权威,一天比一天落魄,激烈的言辞,歇斯底里的咒骂。他是固执的,至死都还在做着他的帝国梦,至死还在谩骂那些为他战斗甚至失去性命的人民。战争中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命运,但希特勒不允许,他的士兵和人民不能投降,不能背叛,否则就要被处以死刑。可笑的是,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他还下令寻找并处死已经投降或者背叛他的人。希特勒常说:我不同情他们,失败的弱者没有资格活下去。人生不会原谅弱者。他没有发现在他死后还有什么人有活着的理由,命令破坏一切,让敌人除了废弃的荒原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影片中可以看到无知的孩子们拿着枪上战场,老年人则被逼迫去战斗,那些病、残的士兵和百姓被无情地抛弃。在希特勒眼里这些弱者不配活下去,只能战死在沙场。当申克博士去医院找药品时,一屋子满是病重的老年人,在无助地等待死亡。无数这样揪心的家破人亡的场面,无时无刻都让人联想到造成这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希特勒。即使影片一开始就描写希特勒人性化的一面,也很难让观众改变看法,更不能抹杀残害犹太人的历史。

经历了一战、魏玛共和国及二战的父辈们,他们是清醒的。他们清楚地见证了历史,见证希特勒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霸权统治的,他们知道战争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难。影片中申克博士有着自己的信仰,他救死扶伤,热爱生命,身为军人,他却不赞成盲目追随首领而自杀的行为。小男孩彼得的父亲代表了德国平明百姓对这场战争的态度,那时的人民群众已不再认可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大量的德国人选择逃亡,他们不愿参与战争。希特勒没有给予人民战争的保护,而是拿他们当作盾牌,让自己可以多做一天统一世界的梦想。战争爆发时,人民群众才是直接承受者。外有战火纷飞的瓦砾碎片,内有残酷无情的反抗镇压,民众和士兵不堪一击的心理预示着纳粹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在纳粹统治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对元首忠诚、为国家骄傲的新一代纳粹接班人。纳粹主义利用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或反革命的抗议扩大了一战孕育出的青年团,它们使得士兵和为祖国的光荣牺牲的思想变得崇高起来。影片中的童子兵彼得和英格不顾大人的劝阻,用瘦弱的身躯扛起大炮投入战争中。他们怀着满腔热血,激情澎湃,认为此刻就是效忠元首、效忠国家的时刻。但是当他们见证战争的残酷,一个个同伴倒在地上时,心灵上的折磨迫使他们逃离。英格选择自杀,死时仍高呼希特勒万岁,可见希特勒教育制度毒害孩子们心灵之深。而彼得仓皇逃回家中,母亲说“他发烧了。”父亲回答“是的,但是他还活着。”父亲的这句话凸显了活着已经成了当时普通人最大的奢望。影片在这里也极力突出这个孩子彼得,凭借自己的认知,走出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觉醒之路,幸运的是终于走到了最后的觉醒。

另一类代表性群体是希特勒的下属们。在帝国统治中他们有很高的阶级地位,受人尊敬。在选择拥护纳粹主义时他们就已经把自己同希特勒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第三帝国的极端集权主义统治下,享受着优越的待遇的他们,早已利欲熏心,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无法自拔。所以,他们很难接受失去这一切之后的生活。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拿起佩枪最准自己的太阳穴,“砰”、“砰”、“砰”。代理元首夫人玛格达认为伴随元首死亡还有理想,她的孩子们即将面临的生活太可怕了,她无法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无法想象自己的孩子背负战争的骂名活一辈子,所以,她亲手毒死自己的孩子,随后和丈夫自杀。道别的女医生哭喊着“元首,相信最后的胜利,带领我们,我们会跟随您的。”外交官和许多士兵在战败德国投降时自杀。电影中希特勒和夫人爱娃、戈培尔夫妇自杀时,都将镜头转移,保留了这些统治者们的最后的尊严。希特勒饮弹自尽由一名在医院受伤的士兵代替展现,戈培尔夫妇自杀场景则有英格和她的同伴代替展现。

这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犯下的错,而一代人的错误,只不过是他发动了这场战争,世人的沉默扩大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回顾历史,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反思,无论是谴责还是咒骂,历史都已过去。避开正义的是非曲直,这群执着于理想却不畏生死的失败者在最后的结局里令人怜悯和惋惜。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希特勒、如何反思二战,都引人无限深思。从这点看,《帝国的毁灭》不仅是一部历史纪录片,更是一件艺术品,真实、深刻、富有内涵,为客观道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种韵味。

1945年4月30日,星期一,大约下午三点三十分,希特勒和他的夫人爱娃自杀于地下掩体。随后尸体在离掩体不远处的浅沟里被焚烧,伴随着熄灭的火光这段可怕的历史也成为过去。硝烟弥漫,柏林一片狼藉,尸体遍布,魂魄四处游离。这就是战争,这就是二战,这就是希特勒的最后12天。

[1](美)查特曼著.徐强,译.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

[2](美)费舍尔著.佘江涛,译.纳粹德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9).

[3]林达著.像自由一样美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7).

[4](德)埃克哈德·伯恩斯著.武海霞,武银强,译.理性德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

猜你喜欢
希特勒帝国纳粹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纳粹举手礼?(历史老照片)
纳粹“海报男孩”晒与希特勒合影
英拍卖罕见纳粹玩具
你的任务是投毒
“帝国警察”
刺杀希特勒
希特勒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