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劲,孙永磊(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科学技术与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陈 劲,孙永磊
(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在分析中国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目的是使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是对知识的创造、转化和应用,是从新思想(创意)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全过程,又是将一种远见、知识和冒险精神转化为财富的能力[1]。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在中国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机遇和挑战,而把握这些机遇和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就是深入贯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这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在其影响深远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认为创新就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2],此后,创新领域的学者们不断的尝试从各个研究视角来剖析创新管理的内在规律以及创新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理论研究的地位也伴随创新战略的发展逐渐受到企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学科之一,是管理学界、公共管理学界与经济学界等关注的重大理论命题[3]。同时,创新也被认为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是新常态经济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在充分吸收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思想基础上,Freeman[4]注意到了外部制度环境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立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关键动力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从国家层面来统筹和协调创新活动。Freeman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研究范围,强调创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国家调整社会经济范式以适应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和可能性的能力。而von Hippel[5]则重点关注创新的民主化倾向问题,他注意到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体系正在迅猛发展,前瞻性地提出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创新形态。von Hippel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先进技术的大量涌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企业不应局限于寻求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而应给予用户一定的工具,与用户一起设计和开发适合用户自己的产品,不论是细微的修改还是重大的创造,都可以由用户自己完成。Chesbrough[6]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来进行创新。开放式创新强调大量不同类型主体的参与,以及外部知识资源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提倡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风险投资机构等主体合作来进行创新,借助这些外部的创新力量来加快企业自身的创新速度、提高创新的效率、强化创新能力,最终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国内,许庆瑞[7]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也就是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各种创新(组织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这将有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就在于创新能力的竞争[8]。欧美等国家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日本和韩国也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因此,必须要把自主创新放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导下,促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融合发展,真正的使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长久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这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造成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模仿创新和整合创新是中国企业创新战略的重要模式,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企业和中国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创新,而随着中国企业和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已经无法依靠引进吸收来促进企业成长,同时,企业也具备一定的实力来进行核心技术的探索。本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战略设计和有力组织下,中国的科技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载人航天、深海工程、高速铁路、高速计算、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互联网,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也层出不穷[9]。
中国传统产业优化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实施,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需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先进科技、经济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和训练,这些人已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强大人力资源供给。在已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创新的信息化条件进一步成熟,使得创新供给与需求的连接率急速提升,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也在迅速扩大,创意和创新不断涌现,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差异化、低成本和良好的用户界面等全面竞争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波特式单一竞争策略。谷歌的产品是大爆炸式创新的经典范例。这将极大地推动产业的突破性或破坏性创新[10]。因此,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将面临巨大机遇,同时也需要应对重大挑战,也就是如何在知识经济、互联互通的新时代更好的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产生更多的“改变世界”的重大技术创新[11]。
具体而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更好的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更好的处理这些创新的关系和融合问题。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离不开中国对发展的执著坚持[12]。目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互联网带动下的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也在快速发展。中国需要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也就是需要进行顺应时代的理论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2)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和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能够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国家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13]。目前,科技创新存在和面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必须建立有效分担创新风险的制度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策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激励创新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于高风险创新活动的支持作用,完善政府与市场作用有效互补的法治和政策环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科技创新是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是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根本途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无法通过合作来获取,只有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来实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幅度还远远不够。随着国家和各地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持续改善创新的环境,积极的积累和放大创新资源。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过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较少,这与推动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性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因此,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和行业。
(4)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创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国文化创新缺乏系统性,对文化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缺少对中国传统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同时,社会对文化创新的关心不足,人民群众参与创新的热情不够,且文化创新也没有很好的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才有助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够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的顺利施行。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从创新大国走向创新强国的战略选择。而全面推进和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则是成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融合创新,破解中国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取得伟大胜利。
理论创新是基础性的创新,是依据人类对新现象、新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解答,是对社会新的发展规律的揭示和预见,是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的先导,也是其他创新的思想灵魂和来源引导;制度创新属于保障性创新,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也是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属于决定性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出口,是其他创新的主要目的,也是促进经济优化转型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的支撑,是使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只有深入的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交互融合,才能够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才有利于中国从创新大国进入创新强国的行列。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对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新常态经济的理论创新,能够带来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深刻革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理论创新的实践性、开放性本质也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中国新常态经济的现状,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理论创新。历史事实也充分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引导作用,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会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2)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和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也就是以政府为主体,设计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创新创业、建设美丽中国的各项制度与体制机制。只有通过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活动才能够实现,才有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要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深化商业活动的制度改革,优化公共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对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的制度保护,健全创新人才的培育和流动机制,加大对创新创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对创业的投资融资支持,完善以产学研为核心的协同创新体系。依据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制度需要依据实际生活中的需求进行设定,也需要依据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促进中国国家制度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3)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主要路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成果更好更快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创新成果商业化,转变成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就必须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因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无法通过合作来获取,只有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来实现。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先锋中坚作用,必须把国有企业,特别是将中央企业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的创新重大工程方面由国有企业承担完成。从政策、组织、体制、法律等全方位巩固与发展持续创新,包括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的设置,在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开展企业研究院、企业工程研究中心的设置等,培育引进发展汇聚多学科、有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组建具有跨越、突破能力的创新团队。应大力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构建好跨组织或无边界的创新网络组织,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并以此来培育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是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国需要的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只能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因此,中国必须鼓励企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企业和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4)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的重要支撑。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关键,也是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又会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到制约或是促进作用。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才有助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宝贵的财富,应大力弘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孜孜不倦、勇于开拓”等传统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社会关心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发展局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体系。科技发展往往是引导文化创新的契机,科技创新对社会文化形态的演进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文化创新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应当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促进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促进文化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增强文化创新对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的追赶和超越,关键在于创新战略转型。首先就是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动性和引领性,从创新政策制定和战略体系设定等方面入手,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强调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促进企业的开放性创新,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首先,应当妥善的处理好技术引入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积极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快引入国际新技术成果的速度,充分利用全世界的创新资源,加快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进程,并通过消化吸收对新技术进行创新整合,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正确认识到自主创新才是获取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取得技术优势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鼓励企业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鼓励高校从事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的探索,切实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其次,需要结合“十三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阶段性目标,深入剖析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政策需求,适应新时代的变化,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环境,推进创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现创新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制度设计。这是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
同时,健全国家创新体系也是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中之重。首先是应该深入优化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公共资源配置向创新、创业倾斜,对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并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建立和健全促进创新、创业的企业投融资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企业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国家引导的有组织创新和企业自发的自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有组织创新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持创新、创业的机制体制的建立和合理运用,在一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领域,积极组织推进国家重大基地建设和重大专项研究,集中资源进行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化的一体化攻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国家资源调配、创新政策设计、重大科研项目协作、创新人才流动、科技创新成果整合等方面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整合,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还必须给予企业自组织创新高度的重视,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政策和环境,设立众创空间等互联网时代促进创新创业的新平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的能动性,积极促进高科技“瞪羚企业”的快速成长。同时,积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在全社会中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以创新带动创业,用创业促进创新,使创新贯穿国家的一切工作之中,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要更好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深入的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应密切关注中国新常态经济的现状,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理论创新,来指导中国具体的创新实践,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深入剖析中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的主要制度瓶颈和政策约束,结合科技创新实践,设计有利于创新的宏观投资体制、产业组织体制、现代科技管理体制等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源动力。科技创新是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先锋中坚作用,还应大力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切实提高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重要支撑,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关键,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 陈劲, 郑刚. 创新管理(第二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M].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34.
[3] 陈劲. 以创新理论研究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N]. 人民日报,2014年7月11日07版.
[4] 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olicy: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Frances Pinter, London, 1987.
[5] Von Hippel E.. Democratizing Innovation[M]. Boston: MIT Press,2005.
[6] 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6.
[7] 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8] 任理轩. 坚持创新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一[N]. 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18日07版.
[9] 陈劲. 创新驱动战略“十三五”路径[J]. 瞭望, 2015(37): 34-36.
[10]陈劲. 中国创新发展蓝皮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1]克里斯滕森. 创新者的窘境[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
[12]冯之浚,刘燕华,方新,穆荣平,张伟.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J].科研管理, 2015, 36(11): 1-10.
[13]陈劲. 开展迎接创新强国的技术创新研究[J]. 技术经济, 2015,34(1): 1-4.
(责任编辑:姚 英)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CHEN Jin,SUN Yonglei
(Economics Management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In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the only way of China to development is to adhere to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On the way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in-depth of China. And we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novative integration,that is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cultural innovation. The main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innovationpenetrateall the work of the party and our state, let the innovation become common practice in the whole society.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novative integrati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ultural innovation
F270
A
10.3969/j.issn.1003-8256.2016.01.001
国家社科重点基金项目(15AZD005)
陈劲(1968—),男,浙江余姚人,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