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查看社交网络对一些人来说是件令人“着迷又焦虑”的事?
不是社交网络让我们焦虑,而是我们本来就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刷“朋友圈”是无意识的。此时此刻,你可能并不孤单,但就是体验不到与他人的联结,感觉“被所有人屏蔽在世界之外”。查看社交网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我们知道,联结产生的是意义感,所以这种焦虑本质上是“意义焦虑”。这个时候就要掏出手机了,手机上的各种社交App,会提供一种快速的保证——你跟世界还是有联结的。
比如,发张自拍照,过一会儿会有人点赞。其实你不会在意哪些人点了赞,只是希望看到那个红圈里的数字。所以,我们跟心仪的对象约会时,不会想要掏手机刷“朋友圈”,因为这场约会已经让我们心满意足,它本身就有意义。但如果我们是在应付一场毫无乐趣的相亲,每当冷场的时候就恨不得掏出手机,把微信、邮箱、微博甚至支付宝都看一遍。
和哥们儿喝酒聊天,跟加班开会,想掏手机的冲动是不一样的;和同事一起工作,跟自己在家工作,想掏手机的冲动是不一样的;在众星捧月的场合,跟在无人问津的场合,想掏手机的冲动是不一样的。后面这几种情况,会更容易让人感觉到被整个世界屏蔽。
这当然不是社交网络的错,而是时代的特点使然,但社交网络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解决方法。感觉不到意义?赶紧上“朋友圈”互相点赞,你与世界的联结马上就有了。这么方便的工具,当然很容易让人“着迷”。
“着迷”这个词还不够贴切,不如说是“上瘾”。所有短平快的情绪处理方式,都可能让人上瘾。刷“朋友圈”会上瘾,但之后焦虑感还会卷土重来,那时候就只能更多地求助于社交网络。长此以往,一个人的生活简直没法和手机分开。
沉迷于社交网络是一个信号,它提示我们有“意义焦虑”。你需要思考一下最近的生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东西让你和世界之间产生了所谓的“屏障”。
你可以找个人谈谈,对着可以说真话的人,跟他(她)聊聊你现在的生活。这种诚实的、深度的交流可能会很累,但它可以确认我们的存在感,我们能从对方眼里看见自己的真实处境。这是“意义焦虑”的解决方法。
“意义焦虑”有很多种,最常见的状态就是“无聊”。无聊时,你未必是无事可做,但你就是不想做事。这时候,你是失去了和别人的联结。你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可以找一个人好好谈谈,也可以立刻在“朋友圈”刷出存在感。我不推荐后者,因为虽然效果来得快,但我们并不能真的从中确认自己,最终只会让生活变得更加无聊。(李松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