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薄吉
这是一张展现了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对中华经济发展之梦想的蓝图。
它以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为主要内容,绘制于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4月之间,长50.5厘米、高37厘米,当年仅印刷3000份。
《建国方略图》
《建国方略图》正面彩色主图部分是《建国方略》中《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图上分别以不同颜色标出铁路系统,注明了三大港口及其他港口的位置;主图左右另配六张附图,分别为“建筑青河口为北方大港计划图”、“建筑乍浦为东方大港计划图”、“改良上海为东方大港计划图”、“改良广州河汊计划图”、“改良广州为南方大港计划图”和“整治扬子江水路计划图”。此外,图上还重点标注出了其他主要建设项目,如长江三峡大坝、进藏铁路、在北方大规模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内容。
其背面是《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撮要》,全文约1万余字,全文用红色,非常醒目,包括了交通之开发、商港之开辟、铁路中心及终点并商港地设新式市街各具公用设备、水力之发展、设冶铁制钢并造士敏土之大工厂以供上列各项之需、矿业之发展、农业之发展、蒙古新疆之灌溉、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十方面的内容。
这张图的绘制者是地图联合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屠思聪。孙中山先生过世后,他为使国人更直观地了解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宏伟规划和其振兴中华的遗愿,绘制了这张承载着一个大国百年乃至更长时期现代化梦想的蓝图。
百年现代梦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研究中国国情和西方强国优点的基础上,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先后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本重要著作。其中《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或《心理建设》,主要是关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具体规划;《实业计划》提出了将中国建设成强盛共和国的蓝图,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中国的国际化发展》);《民权初步》又名《会议通则》,是关于建设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规划,提出了在中国建设民主政治的具体安排。三本著作于1924年合著为《建国方略》一书出版,其内涵十分丰富。
其一,教育为本,人才为先,科技为重。在《建国方略》第一部分《心理建设》中,孙中山先生从“行易知难”学说,即“行之非艰,知之惟艰”入手,论证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强调通过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强调引进人才及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以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变化、美国独立后成世界第一强国等实例,说明重视人才和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其二,是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相结合,高瞻远瞩地提出混合经济模式。在论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时,孙中山先生指出:“中国实业之发达,固不仅中国一国之益也,而世界亦必同沾其利”,并在《实业计划》自序中特别强调:“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同时,在经济模式上提出了国营经济、民营经济、外资投入等独立控股和合资入股的多种方式,以超人的智慧提出“混合经济”的发展模式。
其三,是发展经济的重心在实体经济,强调多产业协调发展。撰写《建国方略》时,孙中山先生利用其熟悉欧美发达国家国情的优势,特别注重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今之美国,吾人知其为世界最富最强之国也,然其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当其发展实业之初也,资本则悉借之欧洲,人才亦多聘之欧洲,在工人且有招之中国。”为此,《实业计划》中重点规划了在我国发展农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采矿业、钢铁、交通工具制造、建材、印刷造纸业、食品加工业、服装业等十多个产业的具体方案。
其四,是优先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大交通”是《实业计划》的重点,也是孙中山先生规划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他曾为南洋路矿学校题写“造路救国”。在《实业计划》中系统地规划了海运、河运、铁路、公路等网络化的交通蓝图(当时航空业还处于萌芽阶段)。规划提出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约为16万多公里,中国现有铁路总里程约为12万公里),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总里程达100万英里(约160多万公里)。在中国北部、东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如纽约港的世界性大港,同时建设四个二等港、九个三等级港、十五个渔业港等。其中北方大港与西北铁路相连结,“穷其究竟,必成将来欧亚路线之确实终点,而两大陆于以连为一气”。
孙中山先生百年前就认识到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规划的三大港口分别处在当今中国三大经济圈内(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连战先生2006年4月在参观上海洋山深水港时曾激动地说:“没想到中山先生90年前写的这个实业计划中的理想,今天由各位变为现实。对此我非常钦佩!”孙中山还提出了开发利用三峡的水力发电,还规划在北方多地开采煤矿用以发电,为实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
其五,是重视因地制宜、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实业计划》中强调要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根据各地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至其实施之细密计划,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遵循其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规划,将可带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在论述北方大港的重要性时指出:“若乎沿海、沿江各地稠聚人民,必需移实蒙古、天山一带从事垦殖者,此港实为最近门户,且以由此行旅为最廉矣。”他还用相当篇幅规划向东北、新疆、蒙古、西藏移民,巩固边疆,发展经济。并提出在北方大规模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以改善环境。
为了尽快发展经济,合理规划和建设,减少项目建设可能给相关地区人民带来的负作用,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高瞻远瞩地提出引进外资、发展经济、项目选取和规划时应该坚持四必原则:“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引外资”、“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者”、“必期抵抗之至少”、“必择地位之适宜”。百年后的今天,这四条原则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金融博览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