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众创空间已经成为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的新型平台。根据众创空间的内涵与特点,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成果,将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众创空间研究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相关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系统构建
0 引言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指出了建设众创空间的原则意见。至此,建设众创空间的浪潮在全国掀起。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和大众创新创业活力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
1 众创空间及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点
1.1 众创空间的内涵及特点
2015年1月,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具体研究并制定了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这是在中央文件上正式提出“众创空间”这个概念。“众创空间”这个概念并没有在国外出现。这个词是国家科技部在研究总结北京、深圳等地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个新词,是国外创客空间中国特色化的一个产物。
众创空间主要是为早期创业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与企业孵化加速器、产业园区等一起组成了创新创业的孵化链条。
根据《指导意见》的描述,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1.2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主要特征
众创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创业生态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生态系统特征。首先,在众创空间中聚集的创客数量众多、生物种群更加丰富;其次,在众创空间内的创业项目多是小微项目,创业团队人数较少但是却更加灵活、富于弹性;第三,众创空间内的创新创业者们具有较强的创客精神,普遍以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为主,使得众创空间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众创空间还具有“无边界、自组织、客户化”等特征。无边界是指众创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实体的创客聚集的空间,集中式或分布式布局与城市各个位置和区域。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也可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与其他商业主体发生联系。这种商业网络能够进行无限拓展,因此,众创空间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了巨大的社会空间辐射和创业动力。自组织指在众创空间内实现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生态系统内的各生物群落自发的组成网络、动态演进。众创空间必须基于用户化进行价值创造,创业资源的生态圈服务于创业项目的用户化。
2 众创生态系统的构建
众创空间是由不同的行为主体构成的,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在内,这些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创业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和运营成本,而且还促进了相互间的创新及合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水平,因此,众创空间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被视为促进创新和创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创业主体
众创空间中的直接主体包括创业企业及众多科技人才、大学生创业者等。在创新精神驱动下,好的创意和初始创业才干在创业生态圈的养分滋养下开花结果。众创空间内众多的创新创业者互相联系形成广泛的生态网络,这种网络结构更有利于新知识吸收和创新力的形成,能够帮助创业项目的快速成长。
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投资机构(银行及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等)、中介机构(会计和律师事务所)及其他主体构成了众创空间的间接主体。大学及科研机构是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提供者,能够把科技创新要素转化为科技成果,主要由开展科技创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成。投融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风险投资公司等,主要为科技创业企业和个人提供所需的研发或创业资金。科技中介机构主要为企业获得场地、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创新创业条件提供服务,包括人才市场、技术市场、融资担保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提供基础设施等条件支持和扶持创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协调国家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创业的资源,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2 创业环境
2.2.1 文化
相关研究发现,每个创客空间根据所在城市和创始人的个性而呈现不同的气质。本质上,在某个地域生长发育的创客更多受到的是所在区域制度、环境和精神层面上的滋养,因此营造创新创业的“软环境”是众创空间的重要功能之一。《指导意见》中也提出“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来吸引更多的人或创新企业进入到各个众创空间,形成一种创业网络,以利于创新协同并创新创业水平。
2.2.2 市场
众创空间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一个创新成果是否有价值、一个企业是否能成功创业都必须最终由市场决定。众创空间一方面通过提供各种中介服务来引导创新企业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众创空间本身有很多的内部企业具有丰富的市场信息与资源,可以提供给其他内部企业,为他们创业成功提供早期客户。
2.2.3 制度
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利于促进个人或企业创业的各项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为创业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例如可制定企业在工商注册、办公设施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一些引导众创空间发展的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给众创空间内的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利于在整个社会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2.4 其他支持要素
众创空间必须要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基本的办公或生产场所,并能提供所需的设备,同时还需具备众创空间的运营及管理职能。利用国家的各种财政补贴为创业者提供低房租和网络费用或公共软件等满足创业要求的良好硬件平台。
同时,众创空间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场所只是硬件,更多还是需要为创客们提供更利于碰撞、实践、发展创新技术、完善创新产品的集聚地;为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运营上需要重视创业企业所需各种资源的整合,构建一个平台化的创业生态圈。否则,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服务的目标的实现会大打折扣,自身也难以有很大的发展。众所周知,创新才是成长性的创业企业的基础,推动创客们进行创新而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创业,才是起源于“创客”概念的众创空间区别于普通创业基地的独特之处。
3 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策略与建议
3.1 构建并完善区域协同创业生态系统
一是,建立基于“区域协同”的创业生态系统。面向区域产业状况,以产业集聚和高新区为依托,合理布局并建立包含创业企业群落、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创业生态系统。
二是,要加强众创空间“创新主体要素”的构建。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一起联合参与国家、省市的重大科技项目。依托区域优势产业,结合国家大力发展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搭建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关键设备等公共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完善 “科技加金融”的配套服务体系。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引进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强对创业企业的科技及金融扶持,以利于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
3.2 提升创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一是,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形成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深化网上政务改革,实施精兵简政。健全法制建设,制定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管理系统,建设公平的商业环境,促进创业创新要素的加速集聚。
二是,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创新要素在系统内的自由流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引导基金健康运行,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加强“科技政策”创新,重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方式等,加快推进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效率,提升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内生力。
3.3 促进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与自由流动
一是,加强信息平台的基础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网络,促进创新要素的聚集和自由流动。重点加强“物联网、智慧城市、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内容产业、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推广。通过互联网完成创新创业企业的虚拟集聚,将众创空间内企业的集聚模式有实体几句转变为虚拟集聚。
二是,建立互联网+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升级,有效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信息、人等,整合、汇聚创新要素和创新信息资源。
三是,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系统,为中小微网商提供法律、技术、融资等综合性服务,推动互联网产品和应用服务的方式创新。
3.4 创建持续创新的创业生态系统文化
一是,构建与完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鼓励创办创业型大学和创业型社区学院。鼓励高校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面向社区大众积极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实施全民创业培训制度、为创业活动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导师。
二是,建立鼓励创业创新的价值导向。倡导创业创新的价值观,激励创新创业;聚焦创业创新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创新创业价值理念的宣传;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树立创新创业人物标杆,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动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三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创业”的人文氛围,集聚创业创新人才。建立向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众创空间,为他们提供大量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教育、居住、交通等配套,实现低成本创业,吸引大量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
[2]戴春,倪良新.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众创空间构成与发展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5(12).
[3]贺瑛,舒元,等.基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构建——以中大创新谷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6(2).
[4]王世刚,蔡有杰.创造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李书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