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香
“腊八到,粥飘香。”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即将来临,这一天,家家都要喝腊八粥。只是文人有附庸风雅的习惯,于是赋予了腊八粥许多诗意的内涵。
腊八粥是迎春的开始,是对新年美好的向往。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腊七腊八,冻死乌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老舍先生笔下的腊八粥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腊八粥的内涵在梁实秋先生笔下是祈求团圆的心愿,他在《粥》中写道:“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家人就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以及粥果放进锅熬煮,不住地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准备临时放在粥上面。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地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这体现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腊八粥的美妙与芳香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他在《腊八粥》中说:“提到腊八粥,大家嘴里便会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们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更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锅中的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花生仁吃来已面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读着读着,让人不禁口水直流。
腊八粥有时也寄托对亲人的怀念。冰心先生在《腊八粥》中写道:“这腊八粥本来是寺里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外祖母是在腊八节这一天去世的,母亲每年煮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外祖母。”而冰心先生的母亲也是在腊八节这天去世的:“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浓浓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作家王蒙写过一篇散文《我爱喝稀粥》,里面是这样写腊八粥的:“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又称黄米,似小米而粒略大、性黏者也)、鸡头米、薏仁米、高粱、赤豆、芸豆、绿豆、江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枣、大枣、葡萄干、瓜果脯、杏杜、莲子以及其他等等,均汇于一锅之中,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读这段文字,感觉酣畅淋漓,让人顿觉仿佛喝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一样,身心温暖舒畅。
民间吃腊八粥只是风俗习惯,没有人想到它是来源于佛教。周绍良先生在《记腊八粥》中说:“有的地方只认为吃了腊八粥,也就是说春节将临,农事已完,带有庆丰收的意思。有的地方用白果、花生、莲子、红枣、板栗诸般果实和上姜桂调味品,掺在米中煮成,谓其温暖滋补,可以祛寒。而南方某些地方,在腊八这天,除了烧煮甜腊八粥外,还有用青菜、胡萝卜、豆腐、雪里蕻、黄花、木耳切丝炒熟合于白米煮成了的粥中,谓之咸腊八粥。”在周绍良的笔下,腊八粥不再只是一味食品,还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由此看来,文学名家品腊八粥,承载着一代代人美好的生活回忆。在他们看来,腊八粥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华精神的代表。能喝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那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