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实践:高校摄影教育与青年影像研讨会侧记

2016-11-25 15:03何博
中国摄影 2016年11期
关键词:摄影院校教育

何博

2016年9月10日,适逢第32个教师节,由《中国摄影》杂志社和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主办、视觉(中国)集团协办的高校摄影教育与青年影像研讨会暨2016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总裁谢飚,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数码影像产品部总监李暾等与摄影界、教育界及媒体界的嘉宾出席并参与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国摄影》杂志副主编李波主持,共有14位专家与学者作主题发言,他们包括: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副教授姚璐,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矫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高初,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副主任、副教授林简娇,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第二工作室负责人苏晟,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王帅,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朱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摄影专业教师邓岩,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辉,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摄影教研室主任刘阳,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设计学院数字图像工作室主任曾雨林,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钟建明,延边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摄影教研室教师金光永,苏州大学兼职教授王武。

另外,来自北京、广西、广东、四川、江苏、辽宁、陕西等地乃至海外的与会者专程来京参与此次研讨会,包括广西艺术学院教师李明杰、耿偲特,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教师赵晶、维也纳美术学院实践哲学博士门晓燕、中艺影像校长杨书娟、北京印刷学院讲师王彬、北京理工大学段炼等。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在研讨会开场发言时强调,中国摄影家协会始终关注当下摄影教育及青年摄影人的成长与发展。本次活动邀请到的都是工作在一线的高校摄影教育者,大家分享各自学校的教育经验,针对摄影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并在研讨过程中摸索出对摄影教育发展有价值的经验来,相信可以为更多的中国青年摄影师搭建更好的平台,推动摄影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与进步。

研讨会历时一天,与会发言的14位教师围绕摄影教育的海外经验与本土实践,当下高校摄影教育模式与青年摄影动态的相互作用,高校摄影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转变举措,新的技术与理念对摄影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助推青年学生多渠道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具体的讨论最终可总结为三个方向,包括美术学院体系的摄影教育模式及其沿革,综合性高校摄影教育的特点和现状,以及对如何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的具体分析。

艺术院校体系下的摄影教育:沿革及转变

我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至今,艺术类院校体系下的摄影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模式,并且为开设有摄影系、专业或课程的综合性高校在学科建设、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参照。经年以来,艺术学院体系的摄影教育模式及沿革也已具备鲜明的特征—始终脱离不了大的文化范畴中最为当下的艺术生产和艺术生态;而不同艺术学院下设的摄影专业亦有自身特点,除作为二级学院存在的摄影系(学院)外,摄影往往与影视艺术、新闻传播、新媒体、设计、实验艺术等学科挂钩,作为该体系的一部分参与学科建设。艺术类高校摄影教育的这种多元化的生存发展状态保证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多样性。

立足当下艺术类院校摄影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新局面,林简娇(鲁迅美术学院)、苏晟(西安美术学院)、矫健(中国美术学院)、姚璐(中央美术学院)、王帅(天津美术学院)、刘阳(四川美术学院)、高初(中国美术学院)和曾雨林(广州美术学院)分别作了发言。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实施摄影专业教学的高校之一,鲁迅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沿革,它们的教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为后来者提供了的参考。

林简娇介绍了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30年教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着重摄影技术的培养。同时逐渐深化对于摄影本体语言的认识,课程设置比较偏重对摄影技术层面;第二个阶段开始侧重摄影观念的培养和影像语言的运用,同时适当地把摄影观念引入到教学和创作之中;第三个阶段更为侧重摄影与文化、摄影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关注摄影的当代性。

苏晟从系统与开放、历史与传统、现实与实验三方面分享了西安美术学院的摄影教学在沿革中形成的经验。他重点谈到针对摄影教育设立的三个工作室,即摄影第一工作室、摄影第二工作室、实验影像工作室。摄影第一工作室、摄影第二工作室是针对摄影专业的同学,实验影像工作室可以接收动画、数字艺术、影视等专业的学生,希望以此拓展摄影的边界,各个工作室也都在寻找一定的突破。

作为媒介参与艺术实践与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摄影的这两重身份在一些艺术类院校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这也意味着将摄影教学同前沿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一些院校中已成为自觉。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矫健在发言中强调了媒介发展带动新一轮艺术探索与学术研究,高等院校需要保持前瞻视野与权威性。鉴于此,中国美术学院的摄影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在造型艺术基础教学基础上,在文化课辅导教学的辅助下面更加注重学生的总体艺术修养。除主干的课程体系外,还设有一系列的创作活动,这些活动所有教员必须参加,每个人都要有创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样通过教员的个人魅力带动学生,通过互动形成教学凝聚力,让师生有归属感。

“转变”是与会教师谈及的高频词。在摄影的外延不断拓展,摄影与其他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背景下,依然固守摄影单一的媒介性并按照传统认知进行教学的理念当下来看已是保守且不合时宜。鉴于此,国外的许多高校早已着手实施对摄影教学的改革,而国内部分高校也开始迈出变革的步伐,中央美术学院便是一例。姚璐首先谈到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下摄影专业当下正面临教学变革,这种变革希望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摆脱束缚摄影教育的陈旧套路。他提到,有的学生对是否选择用四年学习摄影感到犹豫,可能会感觉太耽误了。学生会认为摄影很重要,上摄影的课可以,但是让他选择这个作为专业,他可能会慎重一些。这涉及投入问题,还有将来怎么定向的问题。这种学科的尴尬带来的是对摄影基础教育或者摄影本身教育的思考:怎么根据大环境来面对变化、进行调整。

王帅、刘阳、高初、曾雨林分享了自己教学或带领学生进行研究的个案,以此回应在新的局势之下高校摄影教育可以怎么做。

天津美术学院的王帅从本专业的实践出发,分享了在限制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在面临各种限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更自觉地进入教学。王帅通过“旮旯计划之方圆之外天津美术馆课程项目”具体分析了教学中如何将个体和公共空间结合起来,如何促进院校和外界的合作,以及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和展览的方式。以此阐述了如何在限制之中帮助学生把自己呈现给社会,把表达和认识渗透到社会当中。

刘阳重点谈了四川美术学院摄影教育对于在地经验的重视。与天津美术学院的王帅的着眼点类似,刘阳认为应该主动探究局限性并客观面对它。对于地域局限而言,应该在保留好感性和直觉同时,理性地分析和运用在地经验其意义可能大于对西方的盲目模仿。另外,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能够在繁杂的表象中读取最接近本质信息的能力,是让学生能够从自由表达中去认识或者寻回自己。

中国美术学院的高初分享了几个个案,以说明怎样动员青年摄影学生在学术研究层面的热情。这些案例涉及摄影史的研究、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等范畴。高初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英国摄影教室》一书以及包括此书在内的一整套海外摄影教育丛书的撰写与制作项目,这一项目的生力军正是高校在校学生或者毕业生。

广州美术学院的曾雨林认为应该正确地看待社会上对于高校摄影教育的担忧。广东的好几所院校在近十年都设立了影像教育院系或专业,在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又受到时代的冲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学术部门的努力,还有教育部门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基础。包括广美在内的美术院校应该守住自己的专业优势;另外,随着市场的演变,教育也在拼命跟着走,但在不断的变化应该是把握住本体的东西。

综合性大学:利用院校和区域优势资源推动摄影教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摄影教育对于摄影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相当重视,同时也强调摄影自身在跨学科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层面的独特性。“摄影对不同领域的介入”“摄影在不同学科之中的角色”等话题都应该是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摄影教育关注的重点。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系的邓岩、西安理工大学的张辉、延边大学的金光永和苏州大学客座教授王武分别从各自院校的实际出发,分享了综合性高校摄影教育的特点和现状。他们重点强调了本校摄影教育对于学校自身特有资源的利用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摄影教育。

邓岩谈到,清华大学最重要人才培养方案之一就是学科交叉,这种交叉既体现在教学的课程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学位设立上。清华大学有着综合学科的基础,基础体现在学科丰富和传播途径丰富两个方面,这为学科交叉提供了支持。摄影专业所在的信息艺术系于2006年成立,老师最初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和工业设计系,这是最早交叉的组合,在当时也拥有最先进的媒体尝试。老师的学科背景不一样,也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当时现在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让新技术和艺术之间发生作用。邓岩还认为,今天的摄影教育应该回归到艺术教育里。

西安理工大学的张辉谈到,综合类、尤其是以理工类为背景的综合类大学和美术院校有很大区别,理工类高校的摄影教育主张从社会发展长远需要确定教育目标,并且使得青年学子拥有更多渠道的发展基础,在纷乱的当今社会中找到自我发展方向,有多渠道的发展。这一背景下,西安理工大学的摄影教育注重四个结合:同艺术的结合、多学科紧密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以及与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课程的结合。

来自吉林延边大学的金光永的话题涉及地方性摄影协会如何与高校摄影教育相关联的具体案例。金光永以前是当地摄影协会的秘书长,在协会工作的期间深感摄影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于其他协会。所以,希望通过大学本科的摄影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来改变当地摄影队伍文化结构。金光永还谈到了韩国的摄影教育模式对于延边大学的影响,也指出了韩国高校曾因为过度重视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而产生过种种问题,与国内目前一些地方的摄影教育遇到的瓶颈可互相参照。

苏州大学客座教授王武的发言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师生应当具备前瞻性。

差异、问题和呼吁

国内摄影教育的生态历来不止一种。与之前提到的大多数院校不同,地方性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摄影专业教育教学在生源、教学资源、培养目标、面临的问题及变革措施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话题在这次研讨会上涉及的较少,但却是整个中国摄影高等教育范畴内不能忽视的方面。

地方性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摄影教育相对偏重应用和实践,对于较为前沿的理念和信息如何内化为教学资源并抵达学生这一点上没有太多需求。南京艺术学院的钟建明从地方性艺术院校相对保守的教学模式出发,谈到基础教育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大学教育的差异性、招生差异性都有目共睹,而学生生源的差异意味着不同院校不同的教学方式。自己学校更加强调基础教育而非非线性的教学模式,必须一环扣一环,先解决对基本摄影语言的运用。本科教学大部分时间倾向基础教育,而创作则放在毕业阶段来进行。这种教学相对来讲比较保守,但“让学生一口一口地吃”,更适合自身院校和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

钟建明的发言可以代表一部分院校的共性,这些院校的摄影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部分学生暂时不具备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育主体本身不太重视理论教学,在逐渐削减理论学习的课程安排和课时的同时重复设置相似的操作类课程。如此,除了掌握某些既定技能之外,学生很难通过课堂学习找到解决某些问题的办法。学生时常产生疑惑:“我不知道还能拍(做)什么”。这些疑虑根源于某些教育模式难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或者对摄影的思考置入一个历史的、开放的、多元的大环境里,看看自己当下到底处于摄影学习的哪一个位置。

在摄影教育者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探讨之外,研讨会上还出现了希望整个摄影界能听到的声音。北京电影学院的朱炯针对摄影界时而出现的对高校摄影教育的刻板印象和某些较为武断的评判进行了呼吁。她认为,高校教育必然是推动摄影文化的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国家大力发展教育、艺术教育越来越学院也是必然的趋势。希望摄影界对高校更加宽容,看到高校在基本功训练、海外经验的本土化、培养行业的生产链等方面的优势。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索尼(中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研讨会现场启动了《中国摄影》杂志与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2016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总裁谢飚在会上发言时表示,摄影教育,任重道远,“经验与实践”是推进摄影教育和青年影像发展的试金石。索尼将以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为契机,全力支持青年摄影教育以及青年摄影师人才发展。

多年来,《中国摄影》杂志一直持续关注高校摄影教育和青年影像。早在2000年,《中国摄影》就针对中央美术学院和昆士兰艺术学院摄影系硕士教育班的成果进行了展示;而高校的古典工艺教学成果也被杂志关注并报道过。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刊登过青年影像和高等教育的文章以及高校学生老师作品,而最近两年这种关注度更加密集。杂志于2016年先后举办了中国摄影留学生学术研讨会暨作品展和摄影译文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并于2016年2期和4期分别刊发了“摄影系启示录”与“摄影留学后”两大专题,在摄影圈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而在9月的第16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杂志与大展艺委会一道组织了评委及工作团队,对海内外80多所院校的参展学生作品进行了评选。

未来,《中国摄影》将与更多的机构携手,为更多的青年摄影师搭建交流的平台,继续关注和推动中国摄影教育的发展,为构建繁荣的中国摄影文化生态而努力。

猜你喜欢
摄影院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